侯冬青 袁宇峰
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关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师范生既具有学生角色又具有未来教师的角色,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对整个教师群体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有显著作用。文章以X师范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师范生进行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的测量与评价分析,找出师范生在信息化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和建议。
(1)评价目标:了解X师范学院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找出其与已有的能力标准间的差距,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及改进策略。
(2)评价标准:采用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与培养模式实证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为评价标准。
(3)评价对象:X师范学院的16类师范专业的大一至大四学生。
(1)评价量表
本研究中使用的研究工具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自测量表》。该表依据《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进行编制,包括前言和指导语、基本信息、基础信息素养、技术支持学习和技术支持教学五个部分。指导语中告知被测试者本次评价的目的、打消被测试者的顾虑、告知被测试者作答的方法,获得被测试者的支持和配合。基本信息设置了性别、年级和专业三类,为后续进行差异分析做好铺垫工作。基础信息素养部分共14条测量问句,涉及意识态度、技术环境和信息责任三个层面。技术支持学习部分共10条测量问句,涉及自主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创新三个层面。技术支持教学部分共21条测量问句,涉及资源开发、课程设计和研实践储备三个层面。量表采用五级量表,分别为非常符合(5)、比较符合(4)、基本符合(3)、不符合(2)、非常不符合(1)。被测试者进行自测判断,选择自己认为符合自己的级别,该量表共45道测量问句,完整作答大约需要10分钟。量表信度检验:用SPSS软件分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得出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87,大于0.9,该量表的信度是比较高的。量表的效度检验:对量表进行KMO(共同度)信度检测,KMO值的检测结果在0.694~0.844之间,该表具有合适的结构效度,并且问卷的每部分间具有独立性。
(2)问卷星平台
问卷星平台可提供多种题型的调查,本量表录入问卷星时采用矩阵量表题型,5级量表,分别用5颗星表示。一颗星代表非常不符合,赋分为1;两颗星代表不符合,赋分为2;三颗星代表基本符合,赋分为3:四颗星代表比较符合,赋分为4;五颗星代表非常符合,赋分为5。
该量表在问卷星平台上控制了最低作答时间为5分钟,当作答时间低于5分钟时,本次作答无效,可以重新作答或者放弃。
表1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自测量表
A部分:基础信息素养评价项目A1 A2 A3...A14 B部分:技术支持学习评价项目B1 B2 B3...B10 C部分:技术支持教学评价项目C1 C2 C3...C21我喜欢学习一些信息技术新应用我特别关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我至少有一个喜欢的在线开放课程、在线学习频道、在线期刊等,并在持续学习......我具备信息安全法律意识,不会非法获取他人信息或传播虚假、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在面对网上大量资源时,我能够甄别并筛选出所需资源我能够追踪专业发展前沿,积累体现专业视野的关键线索(如本专业的关键人物、关键会议、关家社区、关键期刊等)我经常利用技术工具(如云笔记、电子档案,以及其他有助于知识管理的工具)规划并记录学习过程,存储学习效果我能根据项目需要,利用技术工具设计与制作原创作品(如海报、宣传视频、数字故事、立体模型等)我能够按照技术要求,熟练制作数字教育资源(比如课件、微课、各类教学素材等)并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在开发制作数字教育资源前,我能够从有效支持教学的角度进行设计和规划我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判断数字教育资源的优劣......在对他人的课堂进行分析时,我能够依据收集的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改进措施5 5 5 5 4 4 4 4 3 3 3 3 2 2 2 2 1 1 1 1
为了鼓励调查者踊跃作答,在作答完成提交后有感谢语和微信红包抽奖,平均每份问卷有一元红包奖励。
问卷星平台可以提供基本的数据统计,本研究的数据统计和分析部分借助问卷星统计和分析结果。
(3)SPSS统计分析软件
SPSS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社会科学统计软件,本研究借助SPSS进行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还用SPSS软件进行了年级差异分析、性别差异分析和专业差异分析,均得到可靠的研究结论。
共收到有效自评量表493份,样本构成如表2。
表2 样本组成表
量表单项满分分值为5分,在分析中按照:平均分小于3分为不及格档次;平均分大于等于3分且小于3.5分为及格档次;平均分大于等于3.5分且小于4分为中等档次;平均分大于等于4分且小于4.5分为良好档次;平均分大于等于4.5分为优秀档次。表3、表4及表5中带有*的为预警项目,也是急需提高的项目。
表3 基础技术素养部分问卷题目平均分汇总
表4 技术支持学习部分问卷题目平均分汇总
表5 技术支持教学部分问卷题目平均分汇总
基础信息素养部分包括意识形态、技术环境、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三部分。表显示出基础信息素养总体为中等等级,总体水平不高。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达到良好水平,具备基本的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素养;技术环境的平均分刚达到及格水平,为预警指标项,说明在后续的培养中关于设备操作、软件应用、平台使用的教学和实践还应该加强。
技术支持学习部分包括自主学习、交流协作、研究创新三部分。表4显示出技术支持学习为中等,总体水平不高。其中研究创新的平均分刚达到及格水平,为预警指标项,说明在后续的培养中关于批判思维、数据意识、创新能力方面的教学和实践还应该加强。
技术支持学习部分包括资源准备、过程设计和实践储备三部分。表5显示出技术支持教学为及格等级,总体水平不高。其中过程设计的平均分刚达到及格水平,为预警指标项,说明在后续的培养中关于模式应用、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方面的教学和实践还应该加强。
不同年级在基础信息素养、技术支持学习及技术支持教学这三项的差异性,从表6中的p值可以看出,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信息化教学能力并没有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提升。究其原因是:大一、大二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2.48~2.65)高于大三、大四(2.41~2.45),这是因为在大一、大二期间师范生信息化课程量高于大三、大四,导致师范生在接触多媒体软件和各种信息化教学技术工具的程度有所不同,造成了大一、大二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对于大三、大四较强的现象,整体上表现出的差异并不显著。
表6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年级方差及平均数差异检验
不同专业在基础信息素养、技术支持学习及技术支持教学这三项的差异性,从表7中的p值可以看出,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各专业之间的差别不大。不同的专业在各个维度的得分由高到低为:技术支持教学(1.90~3.43)>技术支持学习(1.80~3.10)>基础信息素养(1.64~3.29)。各个师范类专业在大三会进行教育实习,所以在技术支持教学方面的掌握程度高于其他两个方面,而在基础信息素养方面表现较低可能是由于师范生对基础性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和牢固或有遗忘所致。
表7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专业方差及平均数差异检验
不同性别样本在基础信息素养、技术支持学、技术支持教学这三项的差异性,从表8中的p值可以看出,性别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
表8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性别方差及平均数差异检验
(1)基础信息素养上显示p=0.016<0.05,男、女在基础信息素养方面有显著差异;男生在该项的平均值(2.33)<女生在该项的平均值(2.52),女生比男生的基础信息素养高一些。
(2)技术支持学习上显示p=0.013<0.05,男、女生在技术支持学习方面有显著差异;男生在该项的平均值(2.30)<女生在该项的平均值(2.52),女生比男生在技术支持学习方面的能力高一些。
(3)技术支持教学上显示p=0.014<0.05,男、女在技术支持教学方面有显著差异;男生在该项的平均值(2.36)<女生在该项的平均值(2.56),女生比男生在技术支持学习方面的能力高一些。
本次样本表现出师范生基础信息素养、技术支持学习这两项为中等,技术支持教学为及格,总体信息化教学能力不高。其中技术环境、研究创新、过程设计为预警指标,亟待提高。在设备操作、软件应用、学习平台使用、批判思维、数据意识、创新能力、教学模式应用、活动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方面的教学和实践得到加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在基础信息素养、技术支持学习及技术支持教学这三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而不同性别样本这三项之间有显著差异。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客观原因:首先,该样本代表的师范生全体主要为刚过二本线的考生,生源本身信息技术素养不高,亟待提升生源质量。其次,学校办学条件有限,教学信息化环境和技术不能达到标准中规定的诸多要求。人才培养方面的原因:除教育技术学和信息技术类师范专业外的其他师范类专业,开设的信息化教学类课程课时减少,实验的取消严重影响了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是优化培养方案,重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构建必修为主、选修补充的信息化教学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现在一般只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计算机基础两门课程,由于这两门必修课的课时已被大量缩减,已经跟不上当前社会对师范生的要求了,因而应当增设人工智能与教育、网络与远程教育、课程平台建设与使用、教学资源开发、教育研究方法等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技能标准相吻合的必修课程。
增设与信息化教学相关的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如创客教育、STEAM、机器人、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移动学习环境中的课程教学、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支持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几何画板、虚拟实验支持下的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1:1学习环境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专题网站制作、Python编程、问卷星使用等,既可以丰富师范生的学习内容,又可以提高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可以为其日后进入中小学教学储备一定的经验。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网络教学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智慧教室、录播教室、微格教室等实现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构建浸染式的信息化育人环境。
二是构建“实践+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课程实践体系由认知实践、课程实训、模拟实训、教育实习四个环节构成。认知实践是让学生观看一些实践性质的活动,体会案例中存在的信息化教学。课程实训是在日常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教学,完成对信息化教学的体验。模拟实训是教师在多种不同的环境下,通过教、学、做的方法完成信息化教学技能的演练,编写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并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实现模拟教学。教育实习是使师范生把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以培养和锻炼他们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并加深和巩固他们的专业思想。
实践项目的设计始终以国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为依据,关注新技术应用的理论与方法,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训练项目,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既能长期稳定地保持一批经典的基础性实验项目,又能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潮流补充新的实验教学项目,同时能根据实验项目的变化,对数字化实验教材不断进行更新,以促进学生积极夯实基础、自主训练、不断创新。
除了开设特定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课程,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高水平微课训练平台和开发教学技能测评系统的方式督促师范生通过实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进行集中投入及分批建设,建成基于数字信号和图像识别功能的高水平微格教室,搭建师范生课堂教学综合训练和自主训练的先进平台。
为构建“训练测试—反馈提高”的师范生教学技能有效机制,形成“以测促训”训练模式,学校可以依托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研制师范生教学技能测评系统。通过构建“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共建共赢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创新实验区及示范实习基地的作用,将教育教学观摩见习贯穿于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实行师范生见习实习指导双师制。推行“顶岗实习支教”模式,在见习实习过程中注重指导师范生的反思性研习活动,这些见习实习措施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通过以上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和建议,可以促使师范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活动之中,而且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上具有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