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创作持续价值与呈现路径的共存
——以四川美术学院水彩画系《主题创作》课程为例

2023-02-07 12:56:56四川美术学院胡永奇
艺术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创作艺术课程

四川美术学院/胡永奇

四川美术学院水彩画专业自2005 年开始《主题创作》课程教学,此时尚未有其他院校开设专门的主题创作课程,课程的独一性为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缺乏成熟的参考和可借鉴的资源,长期在自我摸索中改进并完善教学内容和形式。《主题创作》教学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2005—2009年,课程初建教学形式和内容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并总结经验,该阶段正值当代艺术热潮,自由放松的教学氛围使得《主题创作》课程重视学生个人的创作自由,追求个性化、当代性的表达;2010—2017 年,课程教学趋于成熟,注重更系统化的专业训练,培养学生创作思维能力,强调绘画风格、表现形式及个性特征的表达语言;2018—2022 年,立足新时代新要求,重视主题价值,构建主题文化与专业技能的双重教育。

经过十余年的教学实践,水彩画专业的《主题创作》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上经历多次改革,课程教学的重心从专注于绘画创作技能训练转向美学与精神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双重训练并举,在课程教学的不断推进中充分发挥主题创作的独特价值,本文将侧重于对课程主题的作用及实施进行讨论。

一、主题的感知与分析

《主题创作》有别于其他以创作技能训练为单一目标的创作类课程,课程通过其“主题”凸显了独特的教学价值。课程中主题的价值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主题的文化内涵能够发挥其宝贵的育人价值。教学中当学生在研究主题内容时,主题思想、文化、精神等内容已然在其脑海中开始发酵,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价值;其二,创作主题在通过绘画语言表达时,诸如形式风格、绘画方法等若干专业性问题将在主题表达的创作实践中,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实现更具针对性和精准性的技能训练。

纵观历史,我国的发展处在前所未有的时代路口;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困难与诱惑交织,民族精神和文化气质需要创造新内涵来充实;学生群体面临精神诉求和心灵压力并存,自我价值虚无化,身心迫切需要得到磨炼;国家号召响应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培养与之相匹配的专业人才。因此,课程在以往只重创作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应对来自各方面的诉求变化,主题创作需要从主题文化内涵入手发挥其它课程所没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引领价值,在新修订的课程大纲中将主题内涵教育价值与课程专业能力训练并置为两大课程教学重点,明确“主题”必须具备社会性、时代性、批判性、现实性、创造性、专业性这五点要素,并在当下教学面临时代新形势、社会新局面、学生新面貌、教学新学情等多重新问题之下,着重强调主题的表达。

二、主题链接艺术表现形式

在以往我们主题创作课程的“主题”强调个性化,每位学生结合自己的关注点自主设定主题,其带来的弊端是学生避重就轻依据自己擅长的绘画手法来确定创作的主题,片面的感情化的去选择自己的主题,对所选主题亦缺乏深入的探讨研究,其造成的后果是丧失掉了原本能够学习新的专业技能和创作方法的机会,同时课程的独特性被削弱与其他创作类课程教学效果趋于雷同。因此,主题创作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第一环节是确立创作主题,主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能够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它需要从以上六点要素出发同时结合实际学情,设立有时代特征内涵丰富有包容度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认识和引申空间的统一主题。主题的设立一方面提供了创作方向,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一个问题域,面对主题需要就其背后携带的信息建构自己的主题认识世界。

课程在近三年分别设“时代群像”“家庭”“社会中的我”三个主题,在主题六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关照时代、社会、现实。以近期的课程主题“家庭”为示例做出分析,首先引导学生构建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视野基础,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及受当下全球化深刻影响的中国家庭文化、道德、理念的全面思考,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对家庭概念的历史文化研究、中式家庭组织结构研究、家庭伦理道德研究、家庭成员情感心理研究、当下中国家庭关系状况研究及中国所独有的家国情怀观念的研究等展开较为详实全面的梳理,并通过学习小组PPT汇报讲演的形式相互交流,加强对主题文化认识单元的学习体会。这一过程是对“家庭”主题的文化、时空差异、情感等的全面认识,涉猎历史、文化、哲学、风俗、伦理、美学等多方面内容,得以使每一位学生对主题有了系统而深入的了解,令人欣喜的是多名学生主题文化认识小论文中对“家庭”给出了非常有见地的有深度的观点,展现了主题的文化教育价值。

主题文化与艺术表现形式的关系研究是课程的下一环节,经典作品分析有助于学生直观的体会和分析主题文化与艺术表现形式的关系,这些作品是如何成功的展现出了主题思想,需要在艺术作品的细枝末节中寻找。经典文艺题材《精忠报国》通过岳母刺字的经典场景在历史中被无数次的运用绘画、文字、影像等演绎,是表达家国情怀的典型案例,徐悲鸿《愚公移山》描绘的是祖孙几代人的大家庭前赴后继移山不止,画家用中国式的线性表达、充满力量的肢体动作和饱满的构图成功展现了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愚公精神,这两件作品均有多种不同的版本,将这些不同的作品加以对比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法;珂勒惠支《女人和死去的孩子》画面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母亲紧抱自己死去的孩子的令人窒息难以直视的画面场景,是对战争年代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状态的最有力表达;蒙克《临终床前》是人生重要时刻的记录更是亲情的流露和内心创伤的倾诉,画家善用不同颜色结合表现主义的造型手法,将人忧伤的情绪和灰暗的精神埋藏于画布之中;张晓刚《大家庭》系列画面中父母子女大合影式的呆滞而又忧郁的动作与表情,将表达重心置于中国式的血缘关系、家庭伦理关系,通过一条红色的丝线将人物联系起来,给观者充满开放式的思考空间;杨世斌《家庭系列之花样年华》作者结合自己专业身份的切身体会,运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了当下城市生活中一个普通的画家家庭,作品借助两张并置的画布,将画家、妻子和女儿分列与两张画布上,画布拼合形成的裂缝映射了职业画家和家庭父亲双重身份带来的精神和实际责任上的压力和潜在裂痕。通过分析对比不同艺术形式、不同表现方法、不同版次、不同大小和材质的典型性文艺作品从中可以探究艺术手法在主题表达中所起到的具体作用,学习和借鉴这些创作手法提升学生的绘画技能。艺术作品的案例分析要做到多角度宽视野的呈现,有唯美的、宏大的、爱国的、歌颂的作品,也有哀婉的、自我的、反思的、批判的作品,使作品主题中的社会性、批判性、现实性、时代性、创造性、专业性要素在课程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

三、《主题创作》课程实践中的呈现

《主题创作》美术教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的总体育人目标的践行路径,同时也是优秀的艺术作品应当具备的几点基本特质,我们可以试着分析这几点要素对主题创作的重要价值。社会性,吕思勉指出美的本质,论其根柢,实在还是社会性。无论艺术创作中社会性是从积极方面还是从消极方面流露,其功效都是在体悟社会,希望社会变好①,无论是艺术、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链都无法脱离社会性,艺术必须要反映社会,艺术家只有在反应社会中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沉浸于自我封闭的环境,引导其更多的投身于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具有新的教育意义。批判性,西奥多·阿多诺在《美学理论(修订译本)》书中提到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需要多角度地审视,艺术需要站在社会的对立面,发挥其批判精神,从而唤醒人们直面社会问题②,批判精神是艺术的重要内核,是艺术的生命所在,青年人需要有批判的眼光,让艺术生命力更鲜活,用批判的手段映照社会,让社会更健康。现实性,真切的关注社会现实中人的生存境遇和对人与现实社会关系的思考,尊重现实,关注底层民众表达普通人的现实生活,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的现实性艺术表现,是最为重要的艺术表达手法,在缺乏社会实践的学生群体中更需要去体会和感悟现实。时代性,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我们正身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的自我意识与世界图景在发生变化,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历史远景也在发生变化,这种种变化超出个人经验与想象范围,面对前所未有的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图景③,艺术创作者要关切时代,投身其中,用艺术的手法描绘时代,积极地发挥其作用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创造性,文化的繁荣需要创造精神,勇于探索和尝试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是时代对青年人的新要求,只有不断创造新的艺术作品和文艺思想才能够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使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专业性,主题的设置必须着眼于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是专业立足的重要基石,有计划的设定创作主题和形式风格,能够做到全面、系统的针对绘画创作的步骤、方法进行学习,在一定限制条件下可以将学习内容聚焦,从而更容易有效的执行创作方法的学习训练,对于学生系统的学习创作方法帮助显著。

为了进一步突出课程主题的独特价值,课程授课时在原有的主题创作实践单元(创作草图训练、潜在创作技术问题试炼、绘制主题创作)之前增加主题文化认识单元(主题作品经典案例赏析、典型性案例小组研究)和经典案例嫁接训练单元(经典案例作品创作语言提取、结合课程主题嫁接再造)两个部分。通过对新增的两个课程单元的学习,主题的六要素可以得到深入的认识并结合实际训练得到切身体悟。

在创作实践单元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如何确保将对主题内涵贯穿于创作的实施环节,将主题思想恰当的呈现于最终作品之上。课程主题面向全体学生其内涵是开放的,每位学生面对主题都可以衍生出多种思想的支流,他们对主题不同观察角度、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考都会产生出不同的主题点,学生可能会有一个或多个主题点。主题点的选择需要以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课程前期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表达欲和美学价值为关照,以训练和补足其专业技术短板为依据,基于以上三点来确定每位学生的创作主题点。以“家庭”主题为例,某学生在主题文化研究的学习和交流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更倾向于研究“家庭代沟”方向,他充分搜集整理了家庭中关于情感、伦理、心理学、生理学、社会组织学等方面的资料加深对家庭代沟成因和其当下状况的理解与认识;审视自己的创作表达欲并充分考虑到其主题的美学表达价值初步确定了画面的大致内容并以表现主义或写实主义的风格来进行创作;最后结合自己在以往训练中情感表现张力不足、绘画手法偏于拘谨等专业问题选定以表现主义的手法为创作形式,随即聚焦其主题价值内核,开展具体的主题创作实践训练。

创作草图训练是主题创作实践单元中核心的环节,主题主旨与艺术效果的切合不是一蹴而就的,二者之间完成由逻辑语言向图像语言的转换,需要指导学生从绘画的构图、内容架构、色彩、形式感受等多种具体的图像要素对创作草图进行反复地调整,经过多幅草图打磨找到主题表达点与作品艺术效果的切合点,呈现最理想的效果,确保学生在创作实践的过程中不会造成主题内涵偏移或遗失现象。因为,在主题内涵价值的最终呈现环节,技术、材料、质感等非常具体的画面问题如何解决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内容,这些在最终作品中可能潜在的技术问题需要提前做好专门的实验和练习,试炼可以通过草图中存在问题的局部放大训练和特定技艺、材料提前演练等方法做好技术储备,提前将潜在技术问题找到解决办法,确保最终的大尺寸创作作品和草图效果趋于一致。

四、持续扩展主题价值的思考

学院的美术教学根本任务是要呈现和教授给学生全面的多元的美学视野和美术技能,但也同时承受来自社会、政治、资本、潮流等外界导向因素的影响,时代与社会的变迁是课程主题教学中存在的变量,今天中国的艺术生态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当代艺术有日趋弱势之态,走向小众精英化,官方艺术的大量群体正在由经典艺术转向主题性艺术生产,这些新的变化必须要在当下的《主题创作》课程教学中得到重视,同时要警惕出现追逐潮流式的单一创作观,正如20 年前开始的当代艺术热潮,今天的重大题材主题性创作热潮与之颇有几分相似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群体的整体特质和个人精神诉求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当下青年一代多沉迷于自我的内部世界,作品表现内容多以小我为中心,对社会现实关照度低是近年的普遍特征,因此避免盲目追逐艺术潮流和引导关切现实社会成为当下教学的两点新任务,通过讲解分析艺术史中的潮流现象让学生形成对潮流艺术的自我判断,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时代与社会的新变化并积极的表现它。

诸如王宏剑《冬之旅》、赵振华《抗击非典》、杨世斌《家庭系列之花样年华》、陈治《儿女情长》等作品,将对大环境境遇的切身感受借用描绘小家庭的事与物来反映整个社会的现实底色。主题创作课程的核心也体现在经典案例融合训练单元,剖析这些富有感染力的作品,分析其构成主题情境和内涵的重要创作语言,从画面布局、色彩搭配、空间铺排、造型风格、笔法形式、技法语言、材料把控等方面的同时,深入分析画面效果与创作语言的关系。该单元是理论向具体创作执行的过渡训练阶段,并利用这些作品分析总结出来的创作语言嫁接至自己构想的画面中再造一幅作品,最终通过经典作品与自创作品相互对比的方式,比较其优劣分析其差异总结语言技巧,积累成熟的创作语言经验。

五、结语

近几年,新设置的《主题创作》课程三个教学单元,环环相扣且紧密联系。主题文化认识单元加深了学生对主题文化理解和情感认同,为创作提供了初始动力;经典案例嫁接训练单元的具体手法剖析结合实际的语言嫁接训练加深了对主题与绘画语言关系的理解,积累了一定的绘画语言技能,为主题创作实践提供了切实的专业能力支持。《主题创作》实施单元作为课程效果的最后呈现单元,通过一系列训练计划,将前两个单元建构起来的主题内涵有效的转换为理想的绘画语言呈现于画纸之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主题创作》课程的创作主题是随社会、时代、学情等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课程的教学结构构想也会随主题的变化而做出调整,这也是一个在传递能上的扩展的有机的过程。在未来我们将坚持以发挥主题价值为宗旨,试图触碰社会每个角落的真实图像,将主题价值裂变出多层次景观,在这个有机的教学系统最大化的实现主题的育人与教学的双重作用。

注释:

①吕思勉.中国通史[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

②卢文超,陈子颖,许鸿君.艺术的社会性——2020年艺术理论类图书[J].2021(3).

③李云雷.把主题性创作推向高峰[N].人民日报,2019,1.

猜你喜欢
创作艺术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爆笑街头艺术
创作心得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