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剑华
如果说汉字的发明和书写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组成之一,那么书法艺术就是传统文化中极富有中国特色的精粹了。
帖的兴起,从汉代就开始了。纸的发明为书法家们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书写条件,写在纸上的墨宝就成了达官贵族和文人雅士的一种雅玩。封建帝王对书法艺术的嗜好,也对帖的兴旺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精美的墨宝,不仅可以赏玩收藏,更为学习书法艺术提供了范本。
书法艺术发展到东汉,由篆书演变而来的隶书日臻完美,并出现了楷书、章草等多种书体,书法艺术由此变得更为丰富多彩。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造诣高深、独擅一时的书法家,如崔瑗、杜操、张芝、蔡邕等。如张芝便有草书《冠军帖》、章草《消息帖》,北宋《宣和书谱》中曾有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一个璀璨耀目的阶段,出现了灿若繁星的书法名家,如钟繇、邯郸淳、韦诞、皇象、卫瓘、索靖、陆机、卫夫人(卫铄)、庾翼、王羲之、王献之、王珣、王珉、谢安、羊欣、萧道成、王僧虔、贝义渊、郑道昭、陶弘景、萧子云、朱义章等。其中尤以钟繇、王羲之最为著名。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年轻时曾在抱犊山学书三年,东汉末为黄门侍郎,后为曹操重用,魏明帝时官至丞相、太傅,世称“钟太傅”。钟繇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飘逸萧疏、由隶入楷的新面目新书风,对后来的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钟繇的法帖有《力命表》《宣示表》《昨疏还示帖》《丙舍帖》《贺捷表》《调元表》《荐季直表》等,可惜真迹多已亡佚,今存多为后人摹刻。
陆机(261—303),字士衡,是介于钟繇与王羲之之间的西晋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陆机的祖父陆逊、父亲陆抗,都是三国吴的名将。陆机自幼居家苦读,西晋太康末,陆机与胞弟陆云同赴洛阳,文才倾动一时,时称“二陆”。陆机后来担任过平原内史的官职,所以又称为“陆平原”。陆机的书法造诣,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擅长行书和草书。陆机流传后世的墨迹,主要有《平复帖》,为草书体,九行,共八十四字。是我国现存书法家墨迹中时代最早的一件。
陆机《平复帖》
王羲之是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于贵族家庭,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羲之擅长多种书体,他在书法艺术上精深的造诣和高超的境界,堪称东晋书坛上的一座高峰,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他不仅留下诸多佳作,还有许多故事流传,譬如“坦腹东床”“以书换鹅”“兰亭醉书”等,至今仍津津乐道。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聚会。王羲之乘着酒兴,即席写了一篇《兰亭序》,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因为是草稿,即兴挥洒,无意于求工,所以显得格外潇洒自然,情韵非凡。《兰亭序》堪称书法史上的千古绝唱,被后人推崇备至,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遗留下来的书迹甚多,按书体可分为章草、今草、楷书、行书等四大类。《豹奴帖》是章草的代表。今草类有《十七帖》《近得书》《旦极寒》《适重熙》《王略帖》等名帖。楷书有《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等佳制。行书除了《兰亭序》之外,还有《快雪时晴帖》《奉橘帖》《丧乱帖》《孔侍中帖》等杰作。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七人也都是书法高手,称得上是书法世家。尤其是王献之的书法成就最为突出,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
王羲之像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南朝受二王遗风影响,书坛上涌现出羊欣、王僧虔、萧子云、智永四位书法大家。羊欣擅长多种书体,隶书、楷书、行书皆深获好评,被《古今书评》誉为“一时绝妙”。王僧虔是王羲之的四世族孙,在书法上继承祖风,丰厚淳朴,气骨风流。萧子云书法师承钟繇、王羲之,擅长行、草、小篆,笔力劲俊,意趣飘然,妍妙至精。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出家为僧,在书法上深得家传祖法,用真草书写《千字文》八百多册,分赠给浙东诸寺。智永手迹流播既广,蜚声天下,前来向他求书的人常年络绎不绝,将他住处的门槛都给踏破了,乃以铁叶裹之,人称“铁门槛”,被世人传为佳话。
唐朝书家辈出,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继晋朝之后的又一个高潮。唐朝的许多文人墨客,都是从学帖入手,掺以碑学,融会贯通,而成为书法大家的。唐朝的著名书法家甚多,如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之后有大书法家颜真卿,有以善写狂草而闻名的张旭和怀素,又有柳公权、钟绍京等书法大家,此外还有李邕、孙过庭、李阳冰、贺知章、杜牧、沈传师等名家,如繁星灿烂,不胜枚举。他们留下的法书名帖,更是洋洋大观。综观唐代书风,初唐崇尚清丽,中唐更为雄放,晚唐渐趋疏淡。
张旭和怀素,是唐代善写狂草的两位大书法家。张旭的草书继承了东汉张芝、东晋王献之的“一笔书”特点,并将其尽情发挥,推向了极致。其笔势恣肆放纵,线条厚实饱满,体态奇峭狂放,连绵回绕,跌宕多姿,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风格。唐人赞扬张旭狂草的诗文甚多,连唐文宗都下诏,将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称为三绝。后人更将张旭誉为“草圣”。怀素幼年时出家为僧,是个很古怪的和尚,喜欢豪饮,喝醉了便笔走龙蛇,在墙壁上器物上衣裳上随心所欲地挥洒草书,被当时人呼为“醉僧”,称他的字是“醉僧书”。怀素曾种植了一万多株芭蕉,每天在芭蕉叶上练习写字,给住处取了个名字叫“绿天庵”。怀素留下的著名墨迹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论书帖》等,并有多种刻本流传于世。
柳公权也是唐代书法家中的集大成者,其楷书清劲挺拔,俊秀深厚,被称为“柳体”。柳公权在书法上学习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等大家,融会贯通,自立新意而别树一帜,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柳公权的书法,流传极广,被后世奉为标准书体之一,与颜真卿并称“颜柳”。柳公权留下的书帖甚多,传世墨迹主要有《送梨帖题跋》《蒙诏帖》《兰亭诗》等。
唐朝的统治者也大都擅长书法,而且特别喜欢前人法书。譬如唐太宗李世民就酷爱王羲之书法,曾不遗余力地搜求王羲之墨迹,在贞观初,已拥有右军书法“凡二千零二十纸,装二十帙,一百二十八卷”,可谓洋洋大观。唐太宗将这些真迹墨宝装成卷册,供他赏玩,又命人编刻了一本著名的王羲之草书法帖《十七帖》,这是王羲之草书简札的连卷刻本,堪称唐代最早的官本法帖。武则天也嗜好古代书家名迹,临朝称制后便开始收集历代书法家的遗墨,曾命人将王羲之等人的书法真迹编制为《万岁通天帖》,这是继唐太宗汇刻《十七帖》之后的又一部唐代官本法帖。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位风雅皇帝,工于诗词,擅长书画,书法妙绝一时,他将珍藏的历代名家书迹汇编成帙,命人刻拓,称为《昇元帖》,被后人视为最早的汇编法帖。
宋朝的帖学大为兴盛,这与宋朝皇帝的崇尚风雅、嗜好书画大有关系。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赵光义将秘阁(皇帝的私人图书馆)所藏历代法帖集中起来,命人汇编,摹刻于禁中,称为《淳化秘阁法帖》,简称《淳化阁帖》或《阁帖》,共十卷,收录张芝、崔瑗、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庾亮、萧子云、唐太宗、唐玄宗、欧阳询、柳公权、怀素等历代名家手迹,尤其以“二王”书迹最多,占了一半以上,可谓洋洋大观。因为是朝廷拓刻的官本法帖,原拓数量控制极严,后来翻摹者甚多,著名的如《绛帖》《潭帖》《清江帖》《武陵帖》等,都是参照《淳化阁帖》,或照原样摹刻,或纠正谬误重新加以取舍选择,并增加遗漏的名迹而刻拓。《淳化阁帖》虽然算不上完美,但它仍是一部有影响的官本法帖,它对继承和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宋朝大观初,宋徽宗赵佶发现《淳化阁帖》原刻版因年代久远已经断裂,便下诏汇集内府收藏的全部墨迹,重新汇编,刻石于太清楼下,称为《大观帖》。《大观帖》的拓本控制极严,宋徽宗只将它赐给少数大臣,十七年后遭靖康之乱,文物图籍大都流散,所以原拓传世极为稀少。《淳化阁帖》和《大观帖》是北宋两部重要的官本法帖。南宋统治者对《阁帖》也极为重视,宋孝宗赵眘命人将收集得到的历代书家名迹,汇编成《淳熙秘阁续帖》十卷,摹勒上石。
宋《淳化阁帖》中的梁武帝书
宋四家之后,元代的赵孟頫(1254—1322)堪称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书法大家。他擅长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精绝,用笔圆转遒丽,骨力秀劲,自成一家,世称“赵体”。他才高艺广,绘画开创了元代新画风,擅长诗文词曲,还精通音乐,工于篆刻,能鉴定古代器物。他留下的书迹、绘画、碑刻、诗文甚多,对明清书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解缙、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等人,小楷、行书、草书,也都可圈可点,令人称赞。到了清朝,统治者对书法的喜爱也推动了书帖的发展。清高宗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就是一个嗜好书法的风雅皇帝。乾隆初,弘历收罗天下历代书家名迹,获得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三件真迹,欣喜异常,视为希世珍宝,遂名其室为“三希堂”。乾隆十二年(1747),弘历汇集内府所藏历代法帖墨迹,命人选编一部清代的官本法帖,称为《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简称《三希堂法帖》。这部官本法帖共三十二册,收录了历代书法名家一百三十四人,共三百四十余帖,刻石四百九十五方;卷帙浩繁,规模宏大,摹刻精良,堪称丛帖中的皇皇巨著。乾隆十九年(1754),弘历又汇集内府所藏褚遂良等名家墨迹,刻成《三希堂续帖》四卷。道光十九年(1839),《三希堂法帖》被加刻了花边,俗称龙边,拓本多用淡墨。《三希堂法帖》流传极广,影响深远,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弘扬,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用历史的眼光看,中国的书法艺术群星璀璨,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谱写了灿烂的篇章。中国的书法艺术并不单纯是一项书写的技艺,对传统教育,对社会风尚,对人们的心灵与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古代的文人雅士大都喜爱碑帖,赏玩珍藏,充分彰显了传统教育与社会风尚的影响。苏东坡有诗说:“家藏古今帖,墨色照箱筥。”南宋大儒朱熹在《跋官本十七帖》中直言:“官本法帖,号为佳玩。”清代汪士鋐说:“不学古隶,不知波折行复之理;不习晋帖,不知回环牵结之妙;不玩唐碑,不知古人各有成家之法。”更有人形容说:“如士人不知晓碑帖,直若农夫不辨菽粟,工匠不识绳墨一般。”上面引述的这些话,很能说明历代名士墨客珍爱碑帖的心态。在这种历代相传盛行不衰的风雅传统中,不仅体现了中国文人雅士的学识素养,也显示了中国书法艺术所具有的强大艺术魅力,表达了一种浓郁而又深厚的情感。
清《三希堂法帖》中的钟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