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贝蓁 石鹏娟 张紫艺
图像和文字是人类沟通的两种重要形式。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重点对图像进行解读,而在某些艺术表现形式中,文字和图像不是割裂的,而是一种沟通关系,通过图文互补,发挥图与文的不同优势,达到更臻完美的艺术境地。本文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语文和美术教材中,寻找跨学科的契机,探索两者协同育人的作用。
一、教材内容选取与分析
(一)课文《父爱之舟》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父爱之舟》中,作者吴冠中以散文形式表达了小舟所承载的父爱。学生可通过文字之美,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以及其中蕴含的感情,并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二)吴冠中的艺术作品
通过了解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教材中艺术大师吴冠中的作品、表现方法以及画家本人的艺术发展脉络,初步了解鉴赏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方法。根据教材意图,我们拓展了对吴冠中这位艺术大师的了解。
两个学科的教材内容为我们跨学科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土壤和契机。吴冠中具有两重身份,既是艺术家又是作家,其作品是学生探究图文两种表达形式的不同魅力的绝佳范本。(图1)
二、学习目标
(一)知道绘画中的点、线、面、色是一种语言,如同文字中的语法和辞藻一样。
(二)领悟文字语言和绘画语言不同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一)有声阅读——体会文字之美
播放音频《父爱之舟》并提出问题: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传达了什么情感?这份父爱是用什么承载的呢?问题比较简单,直接引出今天的主题“载体——小舟,情感——父爱”。
【设计意图】以声音演绎文字的形式,感受文学意境和情感表达。
(二)载体“舟”——文学意境表达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都喜爱用“舟”来表达某种心境,诗句中“舟”承载着不同情感。
A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淡泊漂流的心境)
B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独宁静的心境)
C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快的心情)
D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对艰辛生活的共情)
再次引用课文结尾的话提出思考:我什么时候能用手中的画笔把承载着父爱的小舟画下来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回顾这些语文课上了解过的诗句,体会同一事物承载的不同情感的表达,由此体现文学意境的丰富性。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作者吴冠中在文章结尾有这样的表达?引出吴冠中的另外一重身份——画家,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他的绘画作品。
(三)载体“舟”——绘画语言表达
1.分析吴冠中同一题材、不同时期的两张绘画作品。(图2)
師:这两张画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
生1:早期画法更写实,运笔很细腻。
生2:晚期的作品更加简约概括,运笔粗犷。
小结:吴冠中的后期画作把事物提炼成点、线、面、色,带给我们更多想象的空间。这就是他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绘画语言。这些绘画语言是否也像文学语言一样,能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分析三张以“舟”为主题的作品。(图3)
师:吴冠中一生画了许多与舟有关的作品,这些不同的“舟”也许不只承载了父爱。你能从画面中找到绘画语言吗?你从这些绘画语言中读出了什么情感呢?请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1:我喜欢第一幅作品,引起我注意的是那条长长的曲线,就像父亲对我的爱是长久的,我对父亲的依恋之情也是连绵的。
生2:第三幅更能表达父爱,其中一艘船又大又显眼,放在画面的中心,就像父亲深沉的爱;旁边的小船就像作者自己,依偎在父亲身边,被保护着。
小结:不同的绘画语言传达了不一样的情感。它和文学语言一样,都是有形的,而情感是无形的。艺术家可以用有形的事物或符号去表达无形的情感,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设计意图】提炼绘画语言,类比文学语言中的语法、辞藻等。让学生认识到,有形的图像和文本,都可以表达无形的情感。
(四)解读《双燕》——体会情感表达
师:小舟承载了如此多的情感,画作中饱含了吴冠中对家乡深深的眷念。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这一生断断续续都在画江南,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双燕》。”请大家静静地欣赏这幅作品,想想看:画中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图4)
生1:又长又直的墙面上的墨线,代表了家乡在作者心里的分量。
生2:水中淡淡的墨影是对家乡模糊的爱的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吴冠中《双燕》分析点、线、面、色等绘画语言,理解绘画语言不仅塑造形体、描绘事物,更重要的是表达情感。
(五)阅读背景资料——理解文化内涵
师:想要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和作者的思想,就要借助书本和网络寻找相关信息了。老师在网上搜索《双燕》时,网络上出现了很多资料,但都是碎片化的,需要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老师选取了两段资料,一段是关于《双燕》的新闻报道,还有一段是吴冠中自己对《双燕》的看法。(图5)请大家拿出资料,仔细阅读,然后自由讨论,说说你从资料中获取了什么有用的信息。
生:吴冠中认为民居是《双燕》的素材,并提到了荷兰抽象艺术家蒙德里安。
小结:从真实的民居到匆匆画下的速写,再到最后的《双燕》,我们能够感受到吴冠中的艺术语言变得越来越简约。艺术来源于生活,注入了画家的情感和构思后,最终高于生活。(图6)
师:再次回到《双燕》,大家知道为什么这幅画会叫《双燕》吗?
生:有两只小燕子从房檐上飞过,也是画面中唯一动态的事物。
小结:如此微小的细节,却是整幅画作的灵魂所在。这种以形传神的手法是中国画的精髓所在,这双燕子就是这幅画的点睛之笔,即“画眼”。
【设计意图】解读吴冠中的作品,体会用绘画语言承载的父爱、乡愁等多种情感。
(六)作品创作——表达真情实感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位同学的作品,看看他们用绘画语言表达了什么情感。(图7、图8)
生1:陀螺是小画家最心爱的玩具,承载了奶奶对他浓浓的爱。
生2:点是父亲点点滴滴的教诲,连成线就是子女成长和进步的轨迹,蕴含了父与子的感情。
师:想一想,在你的记忆中,哪个事物承载了你浓浓的情感,请把它画下来,并配上文字,表达你的情感,做一张有意义的书签,夹在你的书中珍藏。
【设计意图】解读学生作品,理解绘画语言的情感表达。学生自由创作,用绘画和文字尽情表达情感。
(七)课后延伸阅读
为学生提供吴冠中的著作《画眼》作为课后的延伸阅读,鼓励学生在文学与绘画的交相辉映中看到更多的美。(图9)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吴冠中如何使绘画和文字互相补充、有机结合,共同立体呈现他想要表达的无形的情感世界。
四、总结回顾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的跨学科理念,不是学科间的简单相加,而是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的深层次的学科思维的融合。在教学中,我们共同探讨学科的本质规律,取长补短,共融共通。本课程对图像和文字语言的探讨,就是一次对不同学科本质进行深度探索的尝试。
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建构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题编号:K22YG602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