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岚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 安徽马鞍山 24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精辟概括了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并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常受到“重利轻义”“精神理念弱化”等消极观念的影响,亟需具有丰富时代内涵和民族特征伟大精神的涵养。高校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注重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对他们的涵养,激发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增强他们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精神力量。
理想信念对塑造引领青年人具有重要作用,只有正确的政治理想信念才能激发大学生的意志力和创造力,积极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1]。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同时也表现出弱化的倾向。首先,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有了一定的逻辑思辨能力,但总体来说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因此他们对理想信念的接受往往局限于理论知识层面的理解,并没有内化为自身稳固的一种信念,因此当外部环境变化时极易出现动摇。其次,发达的网络空间给青年人提供了价值多元化的土壤,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巩固。当今社会,网络已逐步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学生网民最多,占比为21.0%[2]。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显示出了诸多弊端,尤其是网络上传播的多元文化削弱了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新时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也是受网络文化影响最深的一代。大学生对多元文化关注力大、接受新事物的热情高。网络上传播的多元文化有利于开拓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大学生的思想,但也使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工作更加严峻。网络上散发的诸如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负面舆论、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党的历史、丑化党的形象、嘲讽英雄人物等负能量,使主流的意识形态文化遭到解构,也导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逐渐淡化。同时,网络也为理想信念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如何趋利避害是一个重要课题。再次,当今大学生出生在物质丰裕的年代,在既定的物质环境中成长难免受到功利化思想的裹挟。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学习中极易对与就业、生存和成长毫无关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表现出乏味,他们对思政课的学习缺乏动力大多数是为了完成“修学分”的使命,这样就很难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很难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形成高度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3]因此,高等教育要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级专门人才。首先,大学生身居“象牙塔”把学习理论知识作为自己的重任,他们缺乏社会实践和社会阅历,对社会知之甚少,是和社会脱节严重的群体,因此这就导致他们对社会责任认知不够深刻,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就不能从“自我”角度出发担当社会使命。其次,互联网让大学生更多呈现“本我”形象,削弱了其社会责任感。传统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彼此交往的空间距离较密切,而且人也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身份和角色期待,在交往互动中往往会带有一定的压力,因此诸多想法和意见会受到限制。而网络互动则更多的是文字、符号、语音等介质的互动而在缺场的网络交往中,在这个可以以匿名身份出现的空间中,每一个网民都可自成一个中心与他人或群体进行即时、直接的互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受双方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的限制较小,更多表现的是一种爱好和情感上的认同,因此网络互动中个体行事的原则更多地赋有“本我”的色彩。再次,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由传统的进入网络交往的空间演变成匿名的脱离了地方条件限制的缺场空间,缺场空间下大学生的表达更为自由,与自由伴随而来的是网络表达中出现了一些“无聊”“无德”“无责”甚至是“无法”的状态。
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每一代人的青春由于生活在不同的境遇,因此对家国情怀的感知和理解不尽相同。新中国成立之前没有生存的安全感时刻侵扰着人们,因此那时人们表现出了较高的对国家的认同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进程的深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深刻性的变革,在充足物质沐浴下的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俨然发生了从生存价值观到自我表现价值观的转化。更确切地说,新时代大学生没有经历过山河破碎水深火热的苦难,也未经受战争与革命的洗礼,只有网络和手机的侵染,只有追求自我和自由的表达,很难将“大国”与“小我”相联结。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该怎样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将自我和国家紧密联系起来是需要思考的一个课题。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伟大建党精神彰显的价值意蕴需要以思政课堂教学为载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念是其生命力的内在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一是要深耕教材,对教材进行细致研究,充分挖掘并深化教材中的素材,把伟大建党精神贯穿到相关的授课内容中,突出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作用,从理论上让大学生意识到要把民族复兴的使命与自己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二是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用真实的历史影像资料或现实生动的影视资料等“大思政课”的素材营造情境,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典型教育与对照教育相结合,在树立榜样中彰显主旋律,在对象对比中认清差距。三是要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兴趣所在,以现实问题为切入口,突出问题意识导向作用,以兴趣为突破口,把他们的思想动态与授课内容相融合,同时可以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团队干部等骨干作用,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开展点对点、面对面、一对一宣讲,将身边典型事例讲给学生,将对党的似海深情传递给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大学校园精神、文化传承、学风校风的综合体现,对长期置身于其中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是大学生培育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载体。教师一是要引导学生牢牢把握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手机APP、微博、微信、QQ、校园广播、校报和宣传栏等形式多样的传播途径,广泛宣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且通过社团组织主题活动,让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自觉地将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为自身素质的提升,增强伟大建党精神的实效性。二是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等课余活动与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党和国家重要节日相结合,弘扬主旋律。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理念。三是以典型带动“链式反应”,打造精神高地,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让大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比有动力,不断培养学生无私奉献和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同时,还可以针对大学生的热衷的人文话题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人文讲座或者论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理想信念的境界。
理论的外在灌输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知”与“行”的内在统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有热情,却难以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更少去把握社会热点问题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本质。”[4]教师一要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的同时扎实抓好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强社会责任、培养家国情怀,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二是针对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设置议题,让他们有针对性地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研,把理论的东西充分和实践相结合,实践既是检验理论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养成责任和使命情怀的过程。三是在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视阈下,大学生也是共同体中的重要一员。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学校要充分利用他们所学的知识,积极组织让他们参加社区义诊、健康咨询、法律常识普及宣传等活动,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拉近大学生与老百姓的距离,让他们在真实的服务中提升家国情怀和为民情怀。
红色文化是在党的百年奋斗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新时代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教师一是要利用自媒体时代快闪、微拍等短视频的优势唱响红色歌曲,或者大力宣扬先进人物和模范群体的事迹,让抽象的意识转化为具象的认知,从而深化大学生对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能够主动地将自我的成才与国家民族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在重要节点让大学生到红色纪念馆、革命根据地、革命遗址、烈士陵园进行参观和瞻仰,把学习和体验伟大建党精神贯穿其中,使伟大建党精神通过一次次活动不断得到传承和弘扬。还可以去走访在世的老人,倾听他们对那一段历史的深刻记忆,用记忆中的细节去感化后人,从而建构起融入红色精神的独特价值情怀。四是建好学校红色教育基地,充分挖掘本地本校红色资源,特别是校友中的英雄先烈、校史中的奋斗故事、校馆中的革命文物、校园中的红色遗址等,全面发掘校园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让学生来讲述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引导学生在讲述、学习、讨论、交流中感悟党的初心使命,
站在新起点,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教育发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践行立德树人使命,让大学生在红色记忆里读懂、悟透共产党人伟大建党精神内涵,并且把这种精神价值导向内化为自身的崇高理想信念、立志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