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3-02-06 02:14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党史育人文学

李 如

(安徽开放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合肥 230022)

一、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2]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3]当前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主题集中在课程思政、思政建设、协同育人、思政教学等方面,但从党史教育的角度进行研究较少,并且多数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非专业课程,对党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关于党史教育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成果更少,还需要深入挖掘、深入研究。

二、党史教育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一部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实践史,也是一部奋斗史、发展史、创新史、自我革命史,产生了丰富的历史史料,本身就是一部生动鲜活的思政大书。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新闻学等文科专业选修课,也是面向各类专业通识课大学语文的重要内容,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是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润物细无声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

一是推动高校中文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深入的必然要求。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是高校中文专业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共同育人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中文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共同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巧妙地融入与文学史密切关联的党史元素,让大学生在学习文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润物无声地被党史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熏陶,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推进。

二是提升高校中文专业教师育人水平的必然要求。高校中文专业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双塑造”,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以党史学习教育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推动中文专业教师有意识地将党史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提高教师的立德树人水平,使其能够肩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三是提高中文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然要求。通过充分挖掘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党史教育元素,并将其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中,可以帮助中文专业大学生全面系统地认知和理解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政治素质,激发爱党爱国情感,迸发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进之力。

三、党史教育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要聚焦“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人民立场、文化自信、美学品格”等基本内涵,深入挖掘党史教育元素,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

(一)深入挖掘党史教育元素,聚焦两大主题

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就有教化的功能,如“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使中国古代文学总体上立足现实,使作品言之有物、言之有道、抒发真情、传播真理。中国现当代文学很好地继承了古代文学的教化传统,反映、讴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天然具有充沛而丰富的思政元素,尤其是党史教育元素。当前,高校开设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等中文专业必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读、大学语文等选修课程。结合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设置,其党史教育元素主要有两大主题。

一是百年党史。学术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划分起止时间普遍为1917年的新文化运动至今,这与百年党史的起止时间基本上保持一致。中国现当代文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百年历史在文学领域的反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现当代文学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几乎同时诞生。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既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也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他们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分别发表《文学革命论》和《什么是新文学》,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并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新文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从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表现形态及其创作风格产生了决定性影响,而中国现当代文学百年发展史也成为百年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百年奋斗历程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学艺术形象。

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是最为精彩的中国故事,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最为重要的书写对象和创作资源。“中国新文学史某种意义上正是形象化的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4]百年来,中国作家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份的作家创作了一大批红色经典文学,对百年党史重要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真实而形象地书写。如毛泽东诗词定格了一个个铭刻于心的百年党史重要画面,1925年,《沁园春·长沙》探索了中国共产党如何救中国;1935年,《七律·长征》蕴藏着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长征精神;1936年,《沁园春·雪》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改造中国的正确道路;1949年,《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是解救中国的人间正道;1959年,《七律·到韶山》表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豪迈热情。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瞿秋白的《赤都心史》《饿乡纪程》是表现中国青年心路历程的纪实文学作品;郭沫若的《女神》表现了毁灭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发出了对共产主义的呼唤;蒋光慈《少年漂泊者》描写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奔向共产主义怀抱的历程;茅盾的《子夜》描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并证明了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出路;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真实再现了解放区土地改革波澜壮阔的场景。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柳青的《创业史》全面展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以及对农民思想产生的巨大影响;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完整地描写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老舍的《龙须沟》通过新旧龙须沟的鲜明对比,表现了新旧时代两重天的巨大变化,表达了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赞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表现了对知青岁月的致敬;阿城的《棋王》开启了“寻根小说”的先河;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表现了改革大潮冲击下青年一代奋斗历程和心路历程;莫言的《红高粱》《檀香刑》等小说打破宏观历史叙事,展示小人物的历史和人性的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庹政的《山海情》、赵德发的《经山海》、尹马的《回乡时代》、李迪的《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描绘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伟大事业;李青松的《告别伐木时代》讲述了建设绿色美丽家园的生动实践;刘醒龙的《如果来日方长》、徐鲁的《一枝一叶总关情——2020年春天抗疫纪事》、王晴川与李治邦的《天命》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伟大抗疫精神;徐剑的《大国重器》、齐橙的《大国重工》等展现了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伟大成就。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文学类等课程“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相互交融的,表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主要为爱国主义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对真善美的美好生活的追求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始终不渝的情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追求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富强的爱国主义文学书写史,鲁迅弃医从文正是源自他的爱国心和民族情,他发出“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用文学之笔创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小说以及大批杂文,深刻批判了封建文化,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作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怀;郭沫若的《炉中煤》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把祖国比作“我心爱的”“年青的女郎”,表达了爱国衷肠;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达了对“永恒的中国”的眷恋;柯灵的《乡土情结》讴歌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和祖国;毛泽东的《念奴娇·昆仑》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紧密结合的完美体现;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对祖国母亲的赞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国现当代文学讴歌了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奋斗精神,《红岩》《红旗谱》《保卫延安》《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等深情讲述中华民族斗争史、革命史、奋斗史;《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等反映了中国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史;《铁水奔流》《百炼成钢》《乘风破浪》等描绘了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建设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国现当代文学继承了中华美学精神,始终表现人民对真善美的美好生活的追求,表达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爱情、亲情、友情、风景、民俗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加强教师党史学习教育,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贵在坚持,要巩固拓展成果,建立常态化长效化机制。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师要以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首先,打铁需要自身硬,强化政治标准。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学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做到心中有党和国家、有民族和人民。要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成为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提高政治能力和政治素质。

其次,要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深入学习党史著作。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党史的重要时间节点、重要事件结合起来学习,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捕捉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党史教育元素,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

再次,要加强课程思政培训,提升课程思政能力。高校要将课程思政培训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必修内容,将党史学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等课程思政核心理念纳入教师岗前培训、教学能力专题研修培训中,通过高水平专家报告、教学名师现场教学观摩和课程思政名师典型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帮助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努力做到三个完善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体系建设,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努力做到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完善课程教材内容、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一要完善课程教学大纲。要重新修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明确党史教育融入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2020 年 4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5]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强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6]党史教育融入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将党史教育元素融入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备课实施、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要完善课程教材内容。需要完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材内容,将建党历史更多融入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中,充实左翼作家、延安文艺等篇幅,将毛泽东、瞿秋白、周恩来等同志的文学创作纳入教材内容中,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纳入教材内容中,将新时代脱贫攻坚文学创作、网络现实主义文学等最新文学作品纳入教材内容,使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党的百年历史交融交汇。

三要完善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是实现教学目标、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学习活动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当前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考核方式基本上为期末闭卷纸质考试,主要考核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文学流派、文学思潮、重要作家、重要作品以及作品鉴赏,侧重知识性和审美性。这样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关注课程的思政元素,包括党史教育元素。因此,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将课程思政的要义纳入考核内容之中,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考核。比如,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采取录制微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朗诵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革命诗篇;采取观影的方式,让学生观看红色文学经典作品改编的电影如《林海雪原》等并提交观后感;采取小论文的方式,让学生具体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某部作品中的党史教育元素;改进纸质考试内容,既注重知识性、审美性,又注重政治性,将党史教育元素等课程思政要义纳入考题中。

(四)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打造三个课堂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在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和完善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最终要落到课程教学实际中,打造面授课堂、实践课堂和网络课堂。

一是在面授课堂中有机融入党史教育。高校教师在面授课堂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过程中,要坚持好、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要讲授百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又要结合百年党史和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思维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作家、作品、流派、思潮等。如讲授新文化运动,要深刻分析中国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既推动了中国新文学的诞生,更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讲授这段历史,可以让学生观看《觉醒年代》电视剧,能够直观而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新文学诞生的历史背景。又如讲授老舍名作《茶馆》时,既要理解作品中展现的社会文化变迁,又要认识文化变迁折射出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作品中的王利发、秦仲义证明任何旧政治势力都改变不了中国的命运,改良派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二是在实践课堂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生动的,而不是僵硬的,是源于生活实践的,而不是空中楼阁。高校在发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面授课堂育人主导作用的同时,要积极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实践课堂作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如举办红色经典文学诵读比赛和文学中党史故事演讲比赛等,让学生以文学的方式,讴歌党的丰功伟绩、缅怀先烈的革命气概、颂扬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抒发爱党爱国的炽热情怀。

三是在网络课堂中深入挖掘党史元素。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有热度、有温度、有深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协同育人网络课堂,以党史教育为切入点制作微视频资源,把党的百年历史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结合起来,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通过“一个主题”“一个故事”等以小见大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执着坚守。

四、结语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作为高校中文专业等文科专业的重要课程,与百年党史关系密切、相互交织,具有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天然优势,可以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功能。因此,高校应加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体系建设,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学习、党史学习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于一体,以生动活泼、形象感人的文学审美艺术让百年党史成为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生动教科书。

猜你喜欢
党史育人文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第一次学党史
我们需要文学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与文学三十年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