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亭
丙辰,楚重至于邲,遂次于衡雍。潘党曰:“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宣公十二年》
春秋时期,郑国被楚国围困,晋国前去救援,与楚国发生战争。晋国军队刚到黄河边,郑国军队因为抵挡不住楚国军队的攻击投降了。这时,晋军内部出现了分歧:以中军主帅荀林父为首的一部分将领认为,应该撤军避开楚军锋芒;而以中军副帅先穀为首的一部分将领则认为,这场战必须打,以维护晋国的霸主地位。
楚庄王本欲撤离,避免同晋军交战,但大臣伍参认为此战必胜,他一边向楚庄王分析战局,一边劝说作战而逃是耻辱。楚庄王认为伍参说得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意见。最终,荀林父因约束不住先穀,晋军被迫与楚军交战。
伍参知晓先穀是个刚愎自用的人,就放出谣言,诱使先彀出击,后又袭击了晋军的中军。晋军不敌突袭,撤退途中,为了抢船渡河,内部开始自相残杀。楚军趁机掩杀而至,晋军大败。大夫潘党对楚庄王说:“大王,此次获胜意义重大。我听说,战胜敌人后,要给子孙建造一个纪念物,用来纪念先人的战绩。您也应该这样做,将晋军的尸首堆积起来,封土为丘,以示纪念。”
楚庄王反对说:“不能这样做。打仗不是为了宣扬武功,而是为了禁止暴力,为百姓带去稳定的生活。在甲骨文里,‘武’是由‘止’和‘戈’组成的,因此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如今,晋楚两国刚发生战争,士卒皆有死伤,百姓生活不安宁,我并没有什么美德可以留给子孙……”最后,楚庄王没有修筑纪念碑以表彰这次战功,很快班师回朝。
智慧小语
“止戈为武”典故出自左丘明所著《左传·宣公十二年》,原意指停止兵器相交,也就是停止战争,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人用它表示通过正义的战争平息战祸,求得和平,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在句中一般作定语,含褒义。
该成语告诉我们:化干戈为玉帛是一种美德。当因为某件事而占上风时,要明白做这件事的初衷或目的是什么,不可为了一时的得意而不分时间、场合地耀武扬威。此外,武力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以德服人才是武德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