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云乔
细雨过后,桨声悠扬,潮湿的空气里飘满了江南柔软的味道。这让我在初到西塘之时,便觉有幸,有幸此生没有错过这个千年古镇。
作为江南水乡,水是小镇最不可缺少的一笔。这里的河道狭窄深长,流水载着小镇光阴里的故事,蜿蜒着流向远方。河的两岸,是石板铺成的小街,小街上宅院林立。古旧的砖瓦、宽阔的照壁、铜制的门环,在无声地诉说着风云往事,仿佛时刻在提醒着路人,这里曾是商贾云集之地,有过繁盛和辉煌。
上了船,划船的老人说,西塘是“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这一条古镇的时间线上,想必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我虚心求教,老人的脸上绽放出骄傲满足的笑容。
他说,春秋时的西塘,是吴越相交之地,吴国伍子胥兴水利,通盐运,开凿伍子塘,引胥山以北之水入境,才有了最初的西塘。时光随着水波一起流淌,不知不觉就到了盛唐。彼时,百姓安居乐业,他们沿河建造房屋,繁衍生息,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这鱼米之乡。到了宋朝,这里的村落初具规模,开始有了市集,到元代又形成了集镇。明清时,这里已经成了商业重镇……
老人讲述着西塘的过往,水光之中,仿佛那些沧桑的历史又恢复了往日的辉煌。此时,我眼里的西塘,秀美中多了一股不凡的气韵。
随着船桨起落,我穿行在古镇,认识了这两岸年代久远的青砖长廊。小船穿过各式各样的古桥,桥有石桥、木桥,桥洞有圆有方。河道纵横交错,将这块土地分割成几块,而众多的桥又把水乡连成一体,也连接着千百年的历史记忆。
上岸之后,我走进了长长短短的弄堂。弄堂像西塘人的性格一样,十分“细腻”。听导游说,古镇的弄堂分为街弄、水弄、陪弄三类。在这里,最长的弄堂竟有236米;最短的弄堂,位于余庆堂的宅弄,全长不过3米。这长长短短曲曲折折中,装满了西塘人家的故事。
听人说,这里最有名的弄堂叫“石皮弄”,因为这弄堂的石板薄如皮,石板厚度仅3厘米。弄堂两壁是阶梯状山墙,至今保留着古老而又独特的风姿,抬头是一条狭长的天空,更成了西塘里的“一线天”。
穿过弄堂,就走进了长廊,廊棚是西塘的特色。走在黑瓦盖顶的长街,游人不怕日晒雨淋,“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古镇的长廊随处可见,而依水的廊棚在水的映衬下,显得更有韵致了。廊棚下挂着大红灯笼,是古镇里明艳的一笔,风一过,悠远的长街,变得更为生动。
廊棚边古朴的店铺,一如往昔静默而立,陈列着精致的树雕、字画、刺绣……迎你来过,又送你离去。任风吹雨打,时光淘洗,它们始终充满着生命力,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小河渐渐安静了,乌篷船在河面上轻轻荡漾,淡淡的水汽笼罩着古色古香的梦,而那烟雨长廊反而变得真实起来。
“烟雨长廊”的由来,和它的名字一样动人。据说很多年前,年轻的胡氏对自家店铺前摆摊的王二心生倾慕,于是她煞费苦心请来木匠,借修缮店铺之名,沿河建起了一排廊屋,遮盖店铺前的街路,希望为王二挡风遮雨。廊棚建好后,胡家铺子的生意也红火起来了,镇上商家纷纷效仿,便形成了西塘独特的建筑群。一段爱情,成全了一个小镇的特色,我想,这足以算得上是一场美妙的缘分了。
行走在温暖街巷中,只觉得这陌生的地方,就像故乡一样,熨平了我生命中的褶皱,让一切复归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