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地区差异、热点演变及高质量路径
——基于全国31 省份规划文本解读

2023-02-05 13:26胡北明王之婧胡灵珊
生态经济 2023年2期
关键词:特征词十四五省份

胡北明,王之婧,胡灵珊

(1.贵州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管理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0 引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旅游强国跨越发展的五年。“十四五”时期旅游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政治格局复杂多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又使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从内部环境来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主要任务。在此背景下,如何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内涵和特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1];如何科学确定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推动国内旅游消费实现扩容升级,助推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十四五”时期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任务。

在“十四五”期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宏观经济和旅游市场造成重大影响,中国旅游需求总量呈现断崖式下跌,旅游供需失衡,供需总量矛盾迅速放大,从而引发了旅游产业内部的不良竞争以及地缘差距下产业发展鸿沟加剧等一系列问题[2]。“共克时艰,纾困政策推动旅游复苏”成了“十四五”期间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任浩科等[3]、刘培学等[4]详细探究了我国特定地区旅游产业受到疫情的影响情况,并提出了针对性地恢复措施;“科技助力,数字赋能推动旅游转型”是“十四五”时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大数据的挖掘和应用有力推动了在线旅游、智慧景区、智能出行等新兴业态的发展,为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5],数字经济在增强居民收入和旅游时间、改善人口结构、创新旅游产品和提升旅游品质等方面引领了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6];“旅游脱贫,同筑百年乡村梦”,实时调整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确定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思路,围绕乡村振兴完善政策体系[7]等仍是“十四五”时期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探索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机制、路径以及发展模式[8]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顶层设计,创新引领旅游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期间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举措[1],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方向和基本举措[9]是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热点;“绿色中国,国家公园规划与建设”指明了“十四五”时期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生态”与“保护”仍然是未来中国旅游发展的两个核心关键词[10],国家公园建设的多维价值[11]、体制机制[12]以及教育利用[13]等成为未来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产业发展需要政策的扶持,宏观层面的规划政策对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4]。2021 年以来,国家及各省份分别出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为旅游产业发展指明的了方向。本文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对比分析各省份“十四五”期间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差异及发展重点、探索旅游产业规划热点及演变方向、提出了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及过程

本文采用政策文献计量研究方法。首先,进行规划政策文本的选取,构建规划政策文本样本库,并对规划政策文本进行编号,完成文本的收集和预处理过程;其次,利用文本挖掘工具ROST 软件对规划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具体分析过程如下:(1)对各省份规划文本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及战略安排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省份旅游产业发展产业地位的地区政策差异;(2)对规划政策文本进行分词和词频统计,辅之以各省份旅游发展的相关文件,分析各省份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3)对规划政策文本进行Netdraw 语义网络结构分析,绘制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网络结构图,总结“十四五”时期旅游产业规划热点演变规律;(3)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政策文本进行高频词筛选并进行共现矩阵构建,探索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路径。

1.2 数据来源

本文一共收集了中国31 个省份(港澳台地区除外)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共62 份规划政策文件,从中提取关于文旅产业发展的内容,构建规划政策样本库。同时,还进一步收集了26 个省份的“十四五”时期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其中有5 个省份缺失),并以国务院颁布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作为辅助分析政策文本文件。本文所获取的规划政策文件,皆来源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网站以及各地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 “十四五”时期各省份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差异分析

2.1 产业地位

产业经济的有效运行依赖于产业政策的调控和引导,产业政策指导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14]。五年规划作为我国以及各省份重要的政策规划文件,确定了各产业在未来五年的发展地位、发展思路乃至发展对策。根据政策文本库,对比分析各省份“十四五”规划中对旅游产业定位及描述,构建起包括战略地位和战略安排二维度四象限评价框架,分析各地旅游产业“十四五”时期产业地位的地区差异,以探究旅游产业内在发展动力和产业部署方向。

战略地位以各省份“十四五”规划总体战略中是否涉及旅游产业来判定其战略地位的高低;战略安排依据各省份“十四五”规划文本中旅游产业涉文篇幅的占比均值来衡量是否对旅游产业做出了详尽的规划安排(表1),划分结果如图1 所示。

表1 31省份“十四五”规划旅游产业描述程度量化结果

图1 31个省份旅游产业地位四象限分类结果

(1)“高—高”省份。处于第一象限,包括贵州、广西、海南、黑龙江、云南以及新疆6 省份。这些省份在各自的“十四五”规划中将旅游产业确定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以旅游强省(区)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并在整个规划文本中作了较为详尽的战略安排。如海南将旅游产业作为三大主导产业,提出将海南省打造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广西则提出了建设西部文化旅游强区战略设想;贵州将旅游产业化,作为“四轮”驱动的重要一极;云南提出了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等。旅游发展“双高”产业地位,是基于其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深厚底蕴的人文景观,如黑龙江的冰雪文化、海南的热带气候、新疆的异域风情、广西的秀丽山水以及云南和贵州独特的山地景观及民族文化。因此,各省份在“十四五”规划中将旅游业作为发展重点,旅游产业在其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战略安排程度都较高。

(2)“高—低”省份。即旅游产业战略地位较高,但在“十四五”规划中对产业发展的描述程度较低的省份。处于第二象限的省份只有甘肃省,其根本原因在于甘肃省对自身发展定位侧重于第一、第二产业,甘肃历来都是西部的农业大省和工业大省,虽然在“十四五”规划中将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支柱性产业,提出了“推动甘肃旅游大省建设”的口号,将旅游产业放在较高的战略地位,但在“十四五”规划中对于旅游产业的战略安排相对于工业和农业来说不够,描述程度较低。

(3)“低—高”省份。即在“十四五”规划中对于旅游产业的战略安排较为详尽,从多个方面设计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但与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产业在省内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处于该象限的省份包括河南、湖南、吉林、天津、上海和重庆6 省份。这六省份大都具有优越的人文风情和旅游产业基础,但在其“十四五”规划中都将旅游产业归类为文化产业下的一个分支,对于其战略地位认识较为模糊。其原因有二,一是受限于自然资源禀赋不足,如河南、湖南和吉林;二是依仗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如上海、天津和重庆,大都将旅游产业依附于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整体战略地位不高。

(4)“低—低”省份。大部分省份处于“双低”象限,即旅游产业在“十四五”规划中描述程度较低,且在“十四五”时期其战略地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省份情况较为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第一类是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在“十四五”规划中更多强调政治建设、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其旅游产业的战略地位及安排都较低;第二类是以广东及苏浙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其经济大省的地位,其发展的优势产业较多,因此,其旅游产业地位不可能高;第三类是以山东、陕西、辽宁等为首的省份,其主导产业为第一、第二产业,尤其是部分北方省份优势产业为重工业,因此,位于第三产业的旅游产业在战略地位和战略安排上都远不如其他产业;第四类是以青海、西藏、内蒙古为代表的西部省份,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可进入性及资源禀赋方面也略逊色于位于第一象限的省份,在“十四五”规划中秉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要抓,因此,文旅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不高,在规划中也没作详尽安排。

2.2 产业方向

通过文本挖掘工具ROST 软件对“十四五”规划政策文本库采用分词、词频统计,得出各省份“十四五”时期旅游产业发展的特征词列表以及对应的词频数,高频数的特征词代表了各省份“十四五”期间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了减少干扰,在进行高频词统计时统一删除共有的关键词汇“旅游”“文化”“文化旅游”“融合”“消费”“示范区”“特色”以及部分对分析产业发展方向无意义的词汇,如“项目”“基地”“设计”“水平”“领域”“资源”“合作”“开发”等,并将词频数低于5 的特征词进行删除,最终统计汇总了各省份旅游产业发展前十一位的特征词及其频数值,如表2 所示。

2.2.1 产业发展共性方向

观察表2 中各省份旅游产业发展的特征词,发现部分特征词如“生态”“保护”“数字”“国际”在绝大部分省份中均有出现,这体现出各省份“十四五”期间旅游产业发展的共同性目标,反映了中国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

第一,“生态”共性特征词体现了中国绿色旅游发展的未来感。旅游产业发展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还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旅游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不仅需要贯彻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理念,还必须承担碳达峰、碳中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责任。

第二,“保护”共性特征词则赋予了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责任。坚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一方面,需要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入旅游业发展中,稳步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另一方面,通过推进以国家公园建设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三,“数字”共性特征词指明了中国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方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成为中国旅游产业未来创新发展的新方向,一方面,创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模式,构建大数据时代的监管服务体系成为各省份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数字化体验、沉浸式体验、虚拟展示、智慧导览等数字化工程建设,成为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方向。

第四,“国际”共性特征词表明了中国旅游产业仍需稳步开拓国际旅游市场,构建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一旦打开,就绝不会关闭。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前提下,要稳步推进出入境旅游市场,实现国内、国际市场的动态均衡和相互促进;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平台,加强国际旅游的交流和合作,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

2.2.2 产业发展地区差异

分析表2 中的高频特征词,剔除共性特征词后,根据特征词出现的频率,我们可以进一步研判各省份“十四五”期间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及方向。

(1)红色旅游。2021 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在“十四五”期间,红色旅游将迈向一个新的高度。根据表2 中“红色”“遗址”“遗迹”等高频特征词,我们可以判定湖南、陕西、浙江、福建和江西五省将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发展主要方向。

表2 31省份“十四五”规划旅游产业发展高频特征词统计

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红色遗址、遗迹是这五省将红色旅游作为省内旅游产业发展重点的主要原因。浙江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湖南、陕西、福建和江西都是万里长征的途径地,各省留下的重要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无不弘扬我们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形成了红色旅游的著名景点。作为红色旅游的代表省份,福建提出了老区苏区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强调重点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干部学院等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建设;湖南提出了将红色旅游与其他产品结合的创意开发,开展红色培训、红色演艺、红色民宿、红色文创、红色研学等,搭建红色旅游发展载体。其他省份在“十四五”规划中也加大了对红色旅游的支持和引导力度,编制了红色旅游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2)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以优秀乡村传统文化为灵魂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抓手,得到了各省份的重点关注,在各省份的“十四五”规划中几乎都提出了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战略。通过表2 中“乡村”“农村”“农业”“农产品”等高频特征词,判定四川、浙江、甘肃、辽宁、安徽、青海、内蒙古和西藏八省为乡村旅游的代表省份。

四川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省,同时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四川作为中国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生态优势突出,农耕文化浓厚,民族文化丰富,规划打造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主题公园、乡村休闲、传统村落、特色村寨等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浙江也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了新时代乡村旅游的“领头羊”,提出乡村旅游“微改造、精提升”行动计划,高质量推进“百城千镇万村”景区化工程,实现旅游经济强省建设计划;甘肃、辽宁和安徽则是利用其广漠的农村和四季分明的气候优势,将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在保留原有农业生产的同时,延长产业链条,打造田园综合体、农业公园和郊野公园等形式的乡村旅游产品,发展田园养生、民宿康养等休闲农业新业态,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青海、内蒙古和西藏等西部地区则发挥其自然生态、民族民俗、边境风光等方面优势,提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高原乡村旅游。

(3)冰雪体育旅游。新时期,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在“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推动下以及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滑雪、滑水、低空飞行等技能性休闲度假的旅游需求日益提升,冰雪体育旅游成为部分省份“十四五”规划中旅游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根据表2中的“冰雪”“滑雪”“温泉”“体育”“奥林匹克”“奥运”“赛事”“冬奥”等特征词,判定黑龙江、吉林和河北三省作为冰雪旅游,北京和上海作为体育旅游的重点省份。

黑龙江和吉林形成了完善的冰雪旅游产业链,从冰雪景观、冰雪节庆、冰雪赛事等短期冰雪旅游活动到冰雪装备配置、冰雪体育培训等长期冰雪旅游活动协同创新发展。黑龙江提出打造成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冰雪旅游首选目的地、人才培养基地、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和赛事承办地目标;吉林则推动旅游和文化、冰雪和避暑共济,打造冰雪、避暑双产业、双品牌的发展目标;河北则结合自身冰雪优势,推动冰雪运动强省建设,谋划建设冰雪旅游度假区和冰雪特色小镇、冰雪体育综合体,培育国家级、省级冰雪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其张家口市作为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主办地之一,在冬奥经济的促进下,提出了“冬奥张家口,运动养生城”品牌。

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是国内大部分体育赛事的承办地点,其对体育旅游的规划更注重群众性和基层性。北京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打造国际雪联高山滑雪世界杯、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等国际精品赛事,办好2023 年亚足联亚洲杯北京赛区活动和比赛,积极申办顶级国际体育赛事的发展目标;上海计划修建徐家汇体育公园、市民体育公园、浦东足球场、上海自行车馆、久事国际马术中心等公共体育场所,大力发展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并且与智能技术相结合,支持在线健身、网络赛事等新业态的发展,全方位拓展体育旅游的发展形式。

(4)文化遗产旅游。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璀璨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由此而形成的文化遗产游成为众多省份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表2中的高频特征词“遗产”“文物”“长城”“黄河”“传统”“传承”“遗址”等判定湖北、山东、山西、新疆、宁夏、江苏、天津、河南、广东九省是文化遗产游发展的重点省份。

这九个省份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湖北的荆楚文化、武当文化、三国文化等,提出了打造神农秘境、浪漫楚风、智慧三国、始祖炎帝等多个旅游品牌;山东的黄河文化、儒家文化、大运河文化等,成了中原文明的典型代表,提出了打造山水圣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旅游带等,建设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山西则围绕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游山西·读历史”品牌;新疆依托于丝路文化、边境文化、天山文化等,实施旅游兴疆战略,打造“新疆是个好地方”文旅融合品牌;宁夏提出了打响黄河文化、大漠星空、酒庄休闲、红色主题、动感体验、长城遗址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此外,江苏的淮扬文化、金陵文化、昆曲文化;天津的杨柳青文化、大运河文化、五大道文化;河南的豫剧文化、少林文化、古都文化;广东的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华侨文化等成为各省发展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支撑。挖掘黄河、大运河、泰山、长城、丝绸之路等世界级优质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中华文化标识集聚带,成为“十四五”期间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5)生态康养旅游。生态康养旅游又称为医疗健康旅游。随着环境恶化、亚健康、老龄化加重等问题的显现,作为一种集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康养旅游,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根据表2 中“健康”“养生”“长寿”“康养”“医疗”等高频特征词,将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和海南认定为发展康养旅游的重点省份。

良好的生态及气候环境是发展生态康养旅游的基本条件,这五个省份中四个省份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多为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生态康养旅游的首选之地。广西提出拓展大健康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面向大湾区市场的健康养老产业,探索养生养老旅游连锁服务模式;贵州提出将森林、农业与文化旅游以及康养进行深度融合,打造国内一流的山地康养度假目的地;重庆计划在“十四五”期间部署一批中高端气候生态康养和休闲避暑基地,丰富拓展生态康养新业态;云南依托于世界一流“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民族医药产业,依托森林、湖泊、温泉等优势资源,建设森林养生公园、湖滨康养度假区和温泉康疗综合体;海南依托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提出打造中医理疗、温泉养生、森林旅游、气候治疗的生态康养旅游品牌。

3 “十四五”时期旅游产业发展的热点演变

利用Netdraw 分别绘制出“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要点的网络结构图,根据网络关系线将与其他特征词之间的联系大于或等于5 条的列为核心关键词,放在内圈层;联系小于5 条的作为非核心关键词,放在外圈层,结果见图2、图3。对比分析关键词的侧重点及差异,由此可探寻“十四五”时期旅游产业发展演变方向。

图2 “十三五”规划网络结构图

图3 “十四五”规划网络结构图

3.1 产业结构:从个体扶持到齐头并进

在图2 中,“十三五”时期核心圈层对文旅产业的描述分别是“旅游”和“文化”,即分别对旅游和文化进行产业规划和部署,虽然外围圈层中出现了“融合”特征词,表明在“十三五”规划中已经开始强调产业融合发展,但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方向。对比图3中“十四五”规划的网络结构图,“文化旅游”作为特征词赫然出现在核心圈层,也即是“十四五”规划时期文旅融合发展已经具备明确的理论基础。

从外部政策推动产业发展的角度,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虽然早已存在,但直到2018 年3 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设立文化和旅游部,至此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才作出了官方认定,标志着我国文旅融合进入了新的阶段[15],而“十三五”规划早于此节点制定,对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还没有完整的理念和相关的政策指引,对于文旅产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也缺乏具体的实践探索,因此,文化和旅游产业仍处于个体扶持阶段。从产业内部供需角度来看:其一,中国旅游业经过40 多年的快速发展,群众对于享受高质量的文旅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相关旅游企业积极进行文旅融合产品开发的实践探索,丰富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最后,各个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在“群众需求—企业探索—政策扶持”的良性循环下,文旅产业呈井喷式发展。在“十四五”时期,我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有一定基础和探索,因此对于其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等都做出了详尽规划和安排。

3.2 产品供给: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图2 中外围圈层的“生态”“休闲”“度假”“观光”等特征词可以发现,“十三五”期间旅游产业的主要发展形势仍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度假观光旅游,“文化”元素只是作为一种“特色”点缀于旅游产品开发中,“文化”与“旅游”并没能实现深度融合,其产品供给形式较为单一。图3 中“休闲”“康养”“农村”“红色”“体育”“智慧”“遗产”等特征词表明以旅游新业态创新、培育和持续运营为关键手段,持续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不断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16]等成为“十四五”时期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在国家层面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着力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旅游精品,从文旅产业“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原则指导下,以实现旅游产业“百花齐放”融合发展态势。

3.3 产业方向:从促进经济到全面发展

旅游产业的政策走向始终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一致[14]。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与旅游产业发展目标相关特征词为“经济”“扶贫”“金融”“商贸”等词汇(图2),也即是将旅游产业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扶贫产业,部分省份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和边疆地区,通过低成本、少开发、高收入的旅游产业来拉动地区经济发展,补齐资源少、商贸水平低的短板,强调旅游产业的经济属性。而在“十四五”期间,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背景下,旅游业由单一的经济功能向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外交功能等综合性功能转变,复合型、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在图3 中,“文明”“消费”“品牌”“健康”等特征词,突出了旅游产业发展将由单一经济性产业向综合性社会事业迈进的历史走向[14],旅游产业被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五大幸福产业之首”[9],并在“旅游强省”口号的号召下,旅游产业的政治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和精神文明功能得到了极大地拓展延伸,成为新时代提升国民幸福感和满足感的重要承载。

3.4 规划重点:从设施建设到业态创新

在图2 中“交通”“基础设施”“医疗”“物流”等特征词表明“十三五”时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侧重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新,也即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咨询、“厕所革命”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旅游各产业要素更新换代。在图3 的外圈层中的“智慧”“全域”“创意”“体系”等特征词表明了“十四五”时期更侧重于旅游产品的业态创新。新冠疫情常态化对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和旅游营商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旅游产业发展形式的单一性、旅游活动开展的异地性以及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且旅游消费市场蕴藏着诸多新趋势,消费者更加注重旅游产品的价值和品质,数字化旅游消费逐步崛起。在此背景下,政府应加强数字化赋能,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加大新产品和新业态的培育和创新[17],对原有旅游产品提质升级的同时,形成更加完善的旅游融合发展体系,解决疫情下旅游发展中面临的产品创新缺失、资源错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18],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和多元化的精神需求,融入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发展格局。

4 “十四五”时期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进一步通过对图3“十四五”规划网络结构图的核心关键词和外围圈层特征词的分析,“十四五”时期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可以从旅游产业模式创新、旅游产业路径扩大和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提升三个方面来概括。

4.1 调整产业结构,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图3 右侧相关特征词“农业”“休闲”“乡村”“康养”“遗产”“全域”“红色”“智慧”“传统”“体育”“民族”共十一个词汇,表明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衍生出了诸如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智慧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全域旅游、文化遗产旅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发展模式。“十四五”时期,应着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旅游产业与科技、金融等领域结合,纵向延伸产业链条,驱动产业链重组,形成新的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19];增加旅游产品供给,发挥产业协同联动整体优势;改造提升传统旅游业态,将文化元素渗透进旅游产业之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形成休闲消费新动能[1]。

4.2 提升发展实力,扩大旅游产业发展路径

根据图3 上方所显示的“平台”“精品”“区域”“功能”“数字”“度假区”“景区”“公园”“创新”“示范区”“产品”特征词,表明“十四五”时期旅游产业发展应以景区、度假区、公园等场所为依托,运用现代科技和大数据等技术来建设红色基因库、文物资源库、非遗资源库等旅游信息数据库,多产业、多领域构建旅游产业发展平台,致力于打造旅游示范区,实施旅游强国战略。旅游产业要通过三个“实施”来提升发展实力和发展质量。首先,实施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带。其次,实施旅游产业数字化战略,强化数据融通共享,加快建立智慧文旅服务平台,开展5G+8K、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旅游领域应用场景示范,强化智慧景区建设,打造符合现代旅游需求的服务体验模式[20]。最后,实施旅游品牌战略,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围绕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战略区域,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形式多样的旅游推介活动,不断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拓展品牌内涵与外延,打造优质旅游形象,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积极发展对外文化旅游贸易,通过与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开拓海外文化市场,加强国家文化旅游出口基地建设[21]。

4.3 发挥文化驱动作用,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

根据图3 左上角的特征词,“十四五”时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是基于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两个层面。其一,“创意”“经济”“升级”“水平”“品牌”等特征词体现了国家政策层面质量提升方向,即建设国家级旅游景区,对旅游产业进行提质升级;聚焦文化创意产业,提高旅游产业对外开放水平,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将旅游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带动点,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其二,“文明”“消费”“健康”“公共”等词体现了“十四五”期间社会需求层面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对于基层群众来说,其发展的意义在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旅游体验,以文化浸润旅游,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促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传统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和消费结构调整,构建完善的文旅产业发展体系,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娱氛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求[22]。

猜你喜欢
特征词十四五省份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基于改进TFIDF算法的邮件分类技术
产品评论文本中特征词提取及其关联模型构建与应用
面向文本分类的特征词选取方法研究与改进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
关于“方言特征词”理论的回顾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