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艳青,李春荷,朱永明
(郑州大学 管理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主要通道,流域高质量发展对我国维护生态安全、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和开展国际竞争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2],流域内7 个城市群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支撑性作用[3]。然而在我国城市群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同构严重、生态环境污染、资源配置效率低等问题日益凸显,解决城市群当前面临的棘手难题、开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推进城市群建设由规模增长型转变为质量晋升型势在必行[4-5]。
随着黄河流域战略地位逐步上升,学者们对于流域高质量发展展开了广泛研究,初期重点关注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6]、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2]、战略设计和支撑体系[7]、动态演进及趋势预测[8]、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9]、构建高质量产业体系[10-11]、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12]、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关系[13-15]等。随着研究由面到线、由线到点的逐步纵深精细化,学者们开始聚焦于黄河流域某一局部地区进行针对性研究。前人先后选取黄土高原[16]等地形区,黄河上游[17-19]、中游[20]、下游[21]等河段,陕西[22]、内蒙古[23]等省份及域内若干中心城市[24]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如何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命题展开研究。如斯丽娟[16]构建评价体系定量评价黄土高原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白谨豪等[22]基于空间均衡视角定量评价陕西省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徐辉等[25]、韩君等[26]分别采用熵权法、熵权TOPSIS 法评估黄河流域沿线9 省份高质量发展水平。近年来,国家对城市群的发展高度重视[27],学界逐渐开始将研究视野转移到城市群层面并涌现了一批研究成果。学者们围绕城市群形成发育空间格局[28]、高质量发展基本逻辑与推进策略[29]、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估[3]、高质量发展与土地利用效率耦合协调度评价[30]、城市群与产业转型发展的关系[31]等方面展开了分析,得出颇具价值的研究结论。研究尺度由地形区、河段、省份、城市逐步拓展到城市群。但涉及城市群的现有研究未充分考虑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资源禀赋差异大的现状,只是重视若干个城市群整体之间差异的对比分析,缺乏对城市群整体差异的溯源及每个城市群内部城市质量差异的深入剖析。
基于此,本文选取黄河流域7 个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四个维度构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7 个城市群及其52 个主要地级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排名比较、综合评估,运用锡尔系数分析法对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差异进行追根溯源、区域分解,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城市群进行等级划分、归类剖析,以期客观全面反映城市群优劣势进而提出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的思路和策略。
相对于高速度发展而言,高质量发展具有全方位、多维度和宽领域的特征。前人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多关注经济发展,较少涉及生态、环保层面及社会层面的医疗、教育等问题[32]。本研究力图弥补上述缺失内容,充分考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两个维度及选取前人研究较少涉及的指标如人均教育支出等以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
综合梳理国内外文献,借鉴马海涛等[3]、徐辉等[25]的研究成果,根据指标选取的可得性、可比性等原则,从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四个维度展开构建了涵盖13项指标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1),并根据熵值法求出具体指标权重。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均衡性、可持续性及社会公平性等特性,本文在选取指标时侧重于平均指标如人均教育支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如此便于不同地区的比较。
表1 黄河流域城市群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熵值法对7 个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并运用锡尔系数分析法对总差异进行区域分解,具体计算步骤及公式见表2。
表2 研究方法及计算步骤
研究样本是黄河流域7 个城市群及其52 个主要地级市,指标数据主要来自2019 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及相关省市的统计年鉴,部分指标数据来自52 个城市2018 年社会经济统计公报。山西省部分城市指标存在数据缺失,基于相邻年份数据采用插值法进行补齐。
2018 年黄河流域7 个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及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四个维度分项指数的得分和排名见表3。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及四个维度分项指数得分的横向对比结果见图1。
由表3、图1 可看出各城市群的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山东半岛城市群(67.37)、呼包鄂榆城市群(63.71)、中原城市群(44.41)、晋中城市群(38.87)、关中平原城市群(31.50)、宁夏沿黄城市群(29.18)、兰西城市群(19.45)。7 个城市群的平均综合得分为42.07,山东半岛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综合得分远高于黄河流域城市群整体的平均水平,关中平原、宁夏沿黄、兰西城市群3 个城市群远低于平均水平。从四个维度指数得分上来看,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指数的首位比末位分别高8.51、32.13、14.96、8.51,经济增长和生态建设指数得分差距较大,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指数差距相对较小。
表3 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指数得分及排名
图1 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指数得分图
为溯及造成7 个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差异的源头,运用锡尔系数分析法对整体差异进行区域分解。表4 显示,7 个城市群群际质量差异对整体差异的贡献率为81.28%,7 个城市群内部市际质量差异对整体差异的贡献率仅为18.72%,表明影响7 个城市群整体差异的因素中排名第一的是群际差异,排名第二的则是群内差异。7 个城市群分别位于中国的西部、中部和东部,群际发展差距反映了中国东西向存在发展梯度差的现状。
表4 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城市质量差异的锡尔系数
就7 个城市群各自的内部差异而言,由于各市的发展梯度和阶段不一,所以对7 个城市群群内锡尔系数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图2 显示,7 个城市群内部差异对整体差异贡献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兰西城市群(4.40%)、宁夏沿黄城市群(4.13%)、关中平原城市群(3.49%)、晋中城市群(2.94%)、中原城市群(2.17%)、呼包鄂榆城市群(0.93%)、山东半岛城市群(0.65%)。此排序结果与城市群综合得分的排序恰好完全颠倒,表明城市群内部差异的大小与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的高低呈反比关系。
图2 各部分差异对整体差异的贡献度
借鉴前人丰富的研究成果,参考黄河流域“核心—边缘”阶梯型分布格局,在SPSS 操作平台上运用聚类分析法将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得分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表5),并利用软件ArcGIS10.4,将7 个城市群综合指数及各维度指数等级分类结果进行空间呈现,得到图3 和图4。
表5 城市群所属级别情况
图3 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等级分布图
图3 显示,除呼包鄂榆城市群外,其他6 个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得分自西向东,从上游到下游呈现出从低等级逐步过渡到高等级的逐级分布态势;图4 显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两个维度的指数分布形态与综合指数分布态势相似。此研究结果符合黄河流域现状,证明本文所用研究方法合理有效。综合分析图3 和图4 可得出:
图4 黄河流域城市群各维度指数等级分布图
(1)高等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状况对比。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两个维度的得分最高。2018年山东半岛城市群进出口总额在7 个城市群中位列第一,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位列第二,港口及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区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维度3 个指标在7 个城市群中均位于首位,环保工作连创佳绩。呼包鄂榆城市群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两个维度的得分最高。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比例、人均教育支出在7 个城市群中均位于首位,但环境保护方面表现不佳,得分仅位列第6,主因是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仅有34.20%,极大地拉低了综合得分。
山东半岛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群内城市之间的锡尔系数值分别为0.052 和0.075,对整体差异的贡献率分别为0.65%和0.93%。2 个城市群群内差异均较小,群内各市发展水平相对均衡。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天然港口的地理位置,外贸发达;另一方面,与自身工业基础雄厚、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企业综合实力强和环境保护意识强烈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历来被视为均衡发展的楷模。但近年来山东半岛城市群“老化”趋势已经出现[33],具体表现为国企日益僵化、民企发展缓慢、资源利用效率低。呼包鄂榆城市群煤炭、稀土资源丰富,群内75%以上城市为资源型或老工业基地型城市,各市发展齐头并进且差距小。2018 年呼包鄂榆城市群人均GDP 在7 个城市群中位列首位尽显雄厚经济实力,但因过度依赖资源致使产能过剩突出、新旧动能转换乏力、环境污染严重、城市收缩明显等弊病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和短板。面临相似问题,建议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呼包鄂榆城市群一方面整顿僵化企业,淘汰过剩产能,重调产业结构;另一方面,综合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摒弃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促进传统能源产业向清洁低碳绿色方向转型。
(2)中等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状况对比。中原城市群环境保护、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三个维度排名均在中游水准,生态建设排在末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均不达标。晋中城市群环境保护、经济增长和生态建设三个维度排名均在中下游水准,但社会发展排名相对靠前(第2),城市建设用地占市区面积比重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比例高,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中原、晋中城市群群内城市之间的锡尔系数值分别为0.175、0.238,对整体差异的贡献率分别为2.17%、2.94%。相较于高等级城市群,中原、晋中城市群群内差异均较大。中原城市群城市结构呈“纺锤体”,核心城市郑州的发展质量遥遥领先,副中心洛阳的发展实力日益增强,而受虹吸效应影响,其他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中原城市群涵盖豫皖鲁冀晋5 省30 市,各省市在跨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关键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5 省30 市合力共建城市群的局面尚未形成。晋中城市群城市规模体系不完整,辐射能力强的大城市匮乏,城市规模相对较小。以冶金、采煤为主的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下降,路径依赖严重、产业布局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阻碍其高质量发展。
(3)低等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状况对比。关中平原城市群四个维度各自得分排名均较靠后,故综合排名仅位列第5。综合排名第6 的宁夏沿黄城市群在生态建设方面成绩较好,其余方面排名均处下游水准。宁夏沿黄城市群人均水资源量在7 个城市群中垫底,水资源紧缺问题仍然严重。综合排名末位的兰西城市群在环境保护方面表现并不逊色,但在其他方面表现欠佳,尤其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比例、人均GDP、非农产业占GDP比重、进出口总额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排名均垫底。地处上游的宁夏沿黄、兰西城市群作为黄河重要的“生态屏障”,相比域内其他城市群在生态保护方面牺牲最多,但缺乏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导致其利益受损严重。
关中平原、宁夏沿黄、兰西城市群群内城市之间的锡尔系数值分别为0.282、0.334 和0.356,对整体差异的贡献率分别为3.49%、4.13%和4.40%。3 个城市群群内差异均较大,群内城市发展不均衡性显著。关中平原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单核心极化效应显著,兰西城市群双核心极化效应显著。目前低等级城市群共性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产业结构方面,产业结构层次低且重工化特征显著,资源消耗型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比例仍高企不下,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内生动力不足。与之相伴的还有产业同构演化而来的平行竞争趋势。第二,对外开放方面,3 个城市群对外开放水平整体偏低,外向型经济体系尚未形成。2018 年,3个城市群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及进出口总额在7 个城市群中排名均位于中下游水准,高质量的外部投资和产业转移匮乏。第三,生态环境方面,中上游地区长期高强度开发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破坏问题,目前主要任务则是理顺开发(发展)与保护两者的关系。面临多重危机,再加上后疫情时期的特殊时代背景,此时国家、社会及域内高、中等级城市群对低等级城市群的帮扶显得尤为必要。
(1)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偏低,总体呈现自西向东逐级递增、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呼包鄂榆城市群引领全域发展的局面。
(2)影响7 个城市群整体差异的因素中,排名第一的是群际差异,排名第二的则是群内差异,群内差异与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呈反比关系。
(3)黄河流域各城市群在经济增长和生态建设维度上差异较大,在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维度上差异较小。高、中等级城市群“老化病”明显,低等级城市群“落后病”明显。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1)建议成立黄河流域高级统筹协调机构对7 个城市群统一指挥并根据各群异质性精准施策。社会发展方面,重点关注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经济增长方面,按照调结构、控规模、优布局的思路发展产业,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人均GDP 增加。
(2)建议创建黄河流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监测平台。生态建设方面,多措并举,重点解决水资源问题。实时监测水质状况以保障水安全,推广节水技术以建设节水型经济体系,扎实推进河长制以保护水环境。环境保护方面,各地要共防共治区域性环境污染,减少工业“三废”排放量,提高“三废”回收利用率。
(3)各城市群应明确自身功能定位,共同在错位分工中互补发展,希冀能够对缩小城市群之间的质量差异有所裨益。高等级的山东半岛、呼包鄂榆城市群应查缺补漏着力解决“老化病”,在壮大自身的同时带动辐射其他城市群发展;中等级的中原、晋中城市群在借鉴高等级地区宝贵经验的同时,要帮扶低等级地区发展,以更好地发挥承东启西的“桥梁”作用;低等级的关中平原、宁夏沿黄、兰西城市群应着力解决“落后病”弯道超车谋发展,以期缩小城市群等级间差距,进而缩小我国东中西部和南北发展的差距。
(4)针对城市群内部城市发展差距大的现象,各市需树立利益共同体思想,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等方面妥善协调多方利益。如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西安的毗邻城市要积极承接来自西安的产业技术转移以实现合作共赢。此外,继续扎实推进多地建设“1 小时经济圈”“半小时高铁圈”和“1 小时高速圈”,力争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