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耀,韩小红,洪宇,尚帅斌,郭昊,贾茜
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院,陕西西安 710048;
2.旱区生态水文与灾害防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48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是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建设绿水青山的内在要求[1],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实现绿色发展、创造优美人居环境的主要途径,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意义。“十三五”期间,中国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森林蓄积量达到175.6×108m3,完成造林种草4986.67×104hm2[2]。按照“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纲要的要求,到2025年,规划完成国土绿化3333.34×104hm2[2]。
无人机作为一种远程操控的小型飞行器,近年来在交通、农业、测量、林业等领域逐渐推广应用,而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要求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科学合理布局绿化空间。目前,国土绿化工程设计主要参照卫星影像、森林资源管理数据库,结合现地调查核实绘制设计图纸,何兴平等人研究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规划、监测、生物量估算[3],但受限于遥感数据季相差异,存在估算范围不准确、监测效率低等现实问题;张园等人将无人机遥感技术应用于林业资源调查中,说明无人机操作简单、灵活机动、携带方便等优势能够有效提高调查效率[4];王小昆等人采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进行营造林监测,使造林监测的样本抽取更有针对性,能准确查清成林面积,提升监测水平[5];陈铭潮等人提出无人机低空遥感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管理到生产实践的应用模式,探索构建无人机应用系统平台[6]。无人机在林业监测验收、监管巡护等方面的应用,有利于减缓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成果准确性、可信度和说服力。该文基于国土绿化行动的要求,探索将无人机应用于科学造林工程当中,研究无人机技术应用的特点,探讨建立国土绿化无人机应用体系,进一步夯实科学营造林基础、强化林草资源监督与管护、提高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效果。
无人机在国土绿化行动中的应用是落实科学绿化、健全监测系统、强化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抓手,能够准确识别造林空间、有效提升监管效率,全面完善智慧林业建设体系。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空中巡护系统[6],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在工程实施初期,对造林区域进行航测飞行,合理划定规划范围;根据工程实施进度,严格落实营造林监理制度,制定不同的无人机监测巡护频率,提高国土绿化质量,科学评估国土绿化成效;结合林长制实施落实,对国土绿化区域进行林火监测管理,确保第一时间林火识别、病虫害辨别,进行火情传送、动态跟踪林火扑救[7],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全面宣传规模化国土绿化成效,提高人们义务植树、生态保护的意识,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
将无人机应用于国土绿化行动,统筹考虑绿化空间、营造林监理、造林成效监测、灾害防控预警等因素,以建立完善的科学绿化体系,构建国土绿化无人机应用系统。根据国土三调数据中划定的造林空间范围,科学设定无人机飞行航线,采集处理航测影像数据,为合理规划造林树种及密度提供依据;利用无人机远程操控系统,配置红外热成像仪、高清透雾摄像头等仪器设备,搭载移动互联应用服务技术,实现区域内实时监控,全面提升造林监理验收、资源管护效率;结合林长制分区管护的要求,建立无人机网格化监测巡护机制,实时采集林火、病虫害监测数据,强化灾害防控、指挥决策水平,打造高效准确的灾害综合防控预警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国土绿化新模式。
精准落实绿化空间是推进国土绿化行动的基础,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和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绿化用地,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科学选择绿化方式,实行精准化规划与管理。采用无人机搭载索尼α5100 数码相机(有效像素为2430 万),使用飞马智能航测系统F1000(23.5mm×15.6mm 传感器),按照预定的飞行航线,对拟规划区域进行航空摄影测量,将获取的像片通过Pix4D 软件进行畸变校正、自动空三处理、连接点与控制点校正等处理[8],获得数字正射影像(DOM)。参照航测影像,准确鉴定造林范围与不可作业面积,分析识别地形地貌、植被盖度等自然因素,科学选择造林模式,合理确定栽植密度和造林树种,精确统计用苗量,规范开展绿化设计与施工。
为实现“种一棵、活一棵、成材一棵”的科学绿化目标,严格执行营造林项目工程监理制度,对营造林工程质量、进度、投资进行合理控制,提高营造林工程建设质量。国土绿化工程作业区情况复杂、规模大、工期长,工程监理、验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无人机体积小携带方便,对起飞和降落要求不高,可进行超低空飞行,通过搭载可见光传感器、树种识别智能模块,采集工程区内的造林数据[9],统计造林树种栽植密度、保存量等因子,从而比较分析作业设计的符合性和规范性;此外,无人机可以全自动操作模式和半自动人工操作模式相互切换,针对地形复杂的区域,通过提高日常监测频率,摸清“造了多少、造在哪里”,及时发现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工程实施质量。
以无人机技术为支撑,对绿化区域进行航片拍摄,将拍摄数据加工处理,对比分析绿化前后的正射影像图[10],可直接量测绿化面积,核算城市植被覆盖度的变化;通过无人机巡护,全覆盖监测国土绿化,实现“天上看、地面查”,及时将国土绿化任务和成果落到实地、落到图斑、落到数据库,全面监测林草资源变化,各类数据信息实时采集、深度挖掘和自动化、智能化分析预判,提升国土绿化状况监测信息化、精准化水平,科学评估国土绿化成效,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评价体系。
为转变长期以来“重量轻质、重造轻管”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新造幼林地管护,完善绿化后期养护管理,提高成活保存率。依托无人机巡护系统,根据森林和草原灾害风险普查的分析评估结果,将绿化区域划分为标准方形格网,建立无人机网格巡护机制,定期完成相应的巡护监测任务,减少监测盲区,及时发现区域内火情火险、病虫害等情况,进行智能识别及预警,能够有效改善绿化区域灾害防控能力。另外,无人机前期投入与后期维护成本低,既可以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自主飞行,也可以在地面控制人员的操控下完成半自动控制飞行,进而扩大了地面巡护的半径,对于早期林火、病虫害的发现意义重大,是提升新造幼林地后期管护及灾害防控水平的重要手段。
将无人机参与到国土绿化全过程,通过独特的摄影视角,可以将国土绿化的规模和效果更完整的展现出来,使工程实施的细节全部呈现在大众面前,增强绿化造林的认同度,努力开创造林绿化新格局;利用5G 网络、中继站超视距测控网络等进行国土绿化“云直播”,让广大网友参与到国土绿化的“云监工”,提高“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增强全民绿化参与度和责任感,营造全民造林护林氛围;无人机监测半径大、效率高,通过搭载语音传输和扩音模块,在巡航过程中,可以定期播报生态文化的相关知识,提高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频率和广度,增强大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按照《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条例》的要求,遵循国土绿化行动的规划设计、监理、质量验收等标准规范,收集无人机航测区域的相关数据资料,包括:基础地理数据(政区图、交通图、水源分布图等数字线划图)、林草专题数据、区域生态红线图等。
结合林长制的推广落实,参照国土空间规划成果,综合考虑单架无人机每日有效巡航作业范围、起降点的位置距离、数据信息的传输距离等因素,将国土绿化范围划分为若干个监测、巡护网格,根据监测管护的要求,建立无人机网格化监测体系。
结合作业区的地形条件,按照设计、监测要求的精度、分辨率等条件,合理设定飞行高度、航向重叠率、旁向重叠率等参数,科学规划航测线路,拍摄绿化区航测像片;无人机现场起降点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起飞指令、飞行要求开展航测作业,逐步实行监测、管护工作常态化。
无人机的航测像片根据使用要求,经Pix4D 软件处理校正后,成为作业设计、工程验收的底图;同时航测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实时向不同用户推送,管理单位可以实时或者回看监测视频,并储存在终端服务器,针对工程实施问题、灾害事件等第一时间上报相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将国土绿化作业区施工前后的正射影像进行比较,根据NDVI 等指数变换,识别统计造林绿化工程数据,初步预测国土绿化行动成效,判断工程是否严格按照规划设计实施,分析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完善国土绿化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质量监管,确保国土绿化成效。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土绿化建设格局的逐步完善,依托无人机机动性强、操作智能等技术优势,有效提升了国土绿化作业设计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落实了营造林监理责任,提高了绿化区域的监测管护效率,促进了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推动了林草生态健康发展。但是,无人机在国土绿化行动中的应用,还有一些关键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无人机的电池续航差影响飞行作业距离、监测范围的设置,导致飞行频次增加;林业工程项目的投资金额有限,限制无人机在所有林业工程推广应用,降低使用成本势在必行;无人机航测易受天气干扰,有效飞行时间缩短,影响监测管护。总之,无人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必将会为中国国土绿化事业做出更多积极贡献,有利于促进国土绿化行动的高质量健康发展,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