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蕾
“新经济常态”最大的特征就是要从“旧经济常态”中挣脱出来,用崭新的思想和行动来应对目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发展常态。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要把人才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同时要保证在新常态下,人力资源投资与新的社会发展保持一致,以保证新经济常态下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要把人才工作做得更好,首先要做的是把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定位清楚,并在这一点上做好相应的规划,找到经济发展和人才发展的双向同行。人才资源开发必须与市场经济和人才发展规律相适应,不能违背人才发展的规律,人才成长需要长期发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人才资源开发不管是在数量上、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升,所以我们要做好对海外人才的安排,以促进他们的归国,扩大国内的人才队伍,同时也要提升国内的人才素质。在新经济常态下,必须采取一种新的人才资源开发模式来培养新的高层次人才。
人才资源作为重要因素和决定性力量,在整个地区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优质人才资源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人才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智慧资源,在地区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持续地提高地区人才资源的质量和结构,才能满足地区的发展需求,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何有效地开发和使用人才资源,是影响地区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一个地区发展的进程中,各类要素的投入必然会推动其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而人才资源的发展必然会使其他要素的使用效率得到提升。人才资源的增加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一是依托于人才资源的智力资源不断涌入,必然会提高各种公司的经营水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分配人才资源,可以降低人才资源的分配,从而为地区的发展创造条件。三是区域间人才交流促进了区域内新增长,通过技术、知识和经验的不断涌入,促进了我国民营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人才资源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呈现增长态势,为地区经济从数量向质量发展转变创造了有利的环境。高质量人才资源投入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大量拥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的专业分工和行业的规模发展。企业的规模越大,越容易减少生产中的成本,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拥有更多高技能和管理水平的人才资源,有利于更好地分配和使用其他要素,尤其是降低人力资源的消耗。
人才资源的行业间转移导致了各行业之间的分配比例发生了变化,并加速了产业的结构优化,这一变化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调节了人才资源产业间流向,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二是对我国第二产业尤其是国企的“减员”和“剥离”等社会职能的改造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的一个主要因素。三是从地区和机构内部向外流动的大量人才资源流向了第三产业结构中比重很高的非国有经济,为我国工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新的推动力。
一是我国目前对人才的价值认知尚处在初级阶段,未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一观念尚未得到全面的普遍认同。二是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固有的思维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的理解不够深刻,有些人甚至还有一些错误的认识,不能自觉、积极投身于变革,无法接纳新的东西,对于一些新的举措和方法,常常采取“求全责备”的做法,即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地区所有的传统思想,仍然没有完全改变。三是人才自身的思想意识需要不断转变,新的个体价值观、职业选择意识还没有彻底定型,求稳定、怕改革等问题依然普遍。以上种种因素构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心理、意识形态的壁垒,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人才资源的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人才资源的发展和人才资源质量的提升,使人才资源市场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从总体来说,人才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得到缓解,而且还在继续发展中。其原因包括:一、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劳动力的国家,但是却没有成为一个拥有丰富人才的国家。我国目前的人才密集程度还不足以满足我国的经济发展需求,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我国的高层次人才队伍配置不合理。普通型高水平高学历人员较多,但是复合型、创新型、外向型的高素质高学历人员比例偏低。人才专业构成不均衡,长线专业和基础性专业人才数量偏多,而中长线专业和新型专业人才数量偏少,人才行业分布和地域分布不均衡,机关事业单位人才集中,而人才资源匮乏,人才缺乏吸引力。大部分的人口集中在大中城市,其次是小城镇,而乡村人口则相对较少,这对农业、乡村的发展不利。
经过了多次的体制变革,目前的人才资源利用和管理制度还没有从根本上理顺,出现了条块分割的矛盾,管理主体身份不清楚,管理职责划分不清晰,管理机构设置重叠。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工作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事工作依然带有很强的计划性,整体的行政管理制度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激发其创造力,发掘其潜力,使人才发挥最大的作用,其关键是要构建科学合理、灵活自主的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机制。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才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逐步突破了以往僵化、封闭的管理体制,形成了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管理体制。但是,尽管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改革,如引进了人事代理、引进了聘用制度、采用轮岗交流等,但是总体上,这些都还不够成熟,需要不断地加以改进。尤其是推进的力量不够,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整体,也没有建立起完备、灵活、自主的人才配置和管理体系。整体来说,人才资源的管理还不够全面,过于集中,不能有效地调动和发挥优秀人才的创造性。
人才资源市场是我国人才资源市场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市场,随着我国人才资源体制的不断完善,在人才资源市场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我国目前在高层次人才市场的管理成效已经初见端倪,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的人才市场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仍存在巨大的距离。我国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是在人才资源的分配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市场供求关系,不能正确地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导向。人才市场的发展尚不健全,基础性人才市场、专业性人才市场、行业人才市场、农村人才市场和其他各类人才中介市场尚未形成严格的市场体制。各种不同的市场,缺乏横向的连接,缺乏有效的沟通,甚至出现了恶性竞争,人才市场还处在一个比较粗糙、市场不够规范的状态,人才市场有序发展仍是一个艰巨的工作。
思想是行为的导向,通常情况下,理念上的不同会造成工作上结果的不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在区域范围内差异较大,最大的原因是思想上的落伍和观念上的陈旧。在这一背景下,人才资源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地进行思想创新、提高思想意识,凝聚强大的力量,从而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资源开发理念。各国或区域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一场以经济和技术为基础的较量,而这一场较量的结果就是一场高层次的人才竞赛。一些地区的人才流失只是一种在市场竞争法则下对人才争夺的反应。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是发展中的人才资源不足,所以,要把发展的重心放到基本工作,发展人才、培养和合理分配人才上。打破以资历、求全责备、求稳用庸者的旧思想,树立以品德、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的新型用人思想。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为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才,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物质奖赏和精神奖励,使整个社会都能成为人人讲创造、人人做贡献“不安于现状”风貌,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成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从注重物质开发到注重人才利用,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加强对人才的投入,实行超前的人才投资策略。由于个别地区的发展滞后,在一定意义上制约着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因此,必须加速推进我国的教育投资制度,改变由政府主导、社会、企事业单位以及受教者个人等多种主体共同参与教育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发展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能满足我国的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要高技术人员,这不仅是地区发展高职院校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所以,要健全我国的现代化教育制度,合理分配我国的教育资源统筹发展,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并驾齐驱。要以市场为中心、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注重发展和培养人才,将职业教育列入国家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并进行综合安排。
人才资源的整合需要进一步突破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壁垒”,突破地域、单位、行业、所有制等方面的制约,使人才市场全面进入。要进一步推进人才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行单位自主选择和人才自主选择,充分利用企业和人才的主体,推动人才单位、部门所有向社会所有转变,逐步实现人才社会化和人才产权个人所有。加强人才资源中介的建设,完善人才资源供需信息数据库,完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要努力构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五位一体”的养老保险制度,加速保障制度社会化和货币化的步伐。完善我国的社保制度,实现其运作的法治化和规范化。改革现行的社保管理体系,改革现行的多头管理、区域分割、标准不一的社保管理体系,实行统一的统筹管理和分级管理。
“新经济常态”是目前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发展方向。新经济形势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充分关注人才资源管理,采取加快人才与招商、企业与科技的结合等措施,提高人才工作效能,更好地满足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需求。人才资源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它可以通过积累、培训和教育来传播知识、技术和技能,新的知识、技术创新,可使人才资源达到增值的效果。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机会,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尤其是在我们正处在一个转型的时代,需要在新的理念指引下,不断地摸索出符合我国实际的人才资源发展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