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洁
现代学徒制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深度结合,实现教育教学和就业创业的深度融合。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何适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需求,才是专业教师应该考虑的重点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校内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学习,另一方面则是要利用企业资源提高人才实践的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和创新的机会。
现代学徒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手段,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人才培养工作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也是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具有前瞻性的理念,具有国际化视野,拥有先进的职业理念,这是未来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兼顾高效性的发展原则,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主体 不仅是学校,还有相关企业。学校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与企业相互合作,要求在人才培养的时候,充分考虑效率优先的原则,避免双方由于理念不同而在人才培养方面产生分歧,阻碍现代学徒制的实施。
高校发展过程中,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时代在发展和变化,各个行业不断进步。高校和企业建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应确保培养模式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及时对育人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合理评价,将反馈的问题延伸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实现对知识的改进和优化,确保高校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学徒制的推进,要求采用“小班制”,主要是实训的时间长、投入大,要求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有效结合,加深学生的记忆点。但是从实际的发展情况而言,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时候,对于诸多安全问题,一般是学校所负责。而且学生对于学徒制的认知不够清楚,参与的热情不高,部分家长则是对此有偏见,认为现代学徒制的推进,容易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当学生进入企业后,可能对现有的工作岗位不满意,不符合预期,缺乏对“学徒”的概念认知。综合诸多因素,学徒制下人才培养的压力大,学生的管理难。
企业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重点,所以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仍是过分看重校企合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所以学生实训的时候,会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按照劳动支付对应的薪资报酬,无论是从时间,或者是经济层面,导致投入的成本增多。而在后续的工作中,还存在部分学生掌握了关键知识后转向其他企业,企业的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另外,社会不断变化和发展,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对单位的运营和管理造成影响,诸多无法确定的因素,对现代学徒制的推进具有不利影响。
现代学徒制的推进,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突破,会受外部经济、政策和文化环境的影响。近些年,教育部门格外重视现代学徒制的推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而言,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政策性知识解读不够清楚,尤其是学生所处的位置,这些关键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
就现代学徒制在高校中的应用而言,学习成绩的形成包含两个方面:在校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考核;学生走进企业岗位实践的时候,也要展开综合考核,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评价的有效结合。但是,目前人才培养评价模式难以达到深度统一,学校的理论知识仍是沿用以往的试卷模式,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导致考核工作难以继续开展。另外,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教学标准与效果的评价体系不相符合,难以适应市场和企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针对刚进入学校的学生而言,主要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第一阶段,校内开设公共类课程,如心理学、思政知识、社会学等,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重点。第二阶段,学校开展核心类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重点,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和总结,认识自己学习中的问题,需要寻求教师的帮助,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第三阶段,通过工学交替的形式,让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学生,反复到企业实习,掌握企业工作中的基本知识。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实现自我意识的完善和升级。不同阶段,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不同,但是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学生主动学习和总结知识。
另一方面,从学徒的角度分析。第一阶段,首次进入企业实训的学生,主要认识和了解企业的基本规章制度,认识自己岗位的基本责任。第二阶段,开始第二阶段的理论性知识学习,初步掌握基本的知识后,主要任务是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熟悉相应的工作岗位,实现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深度融合。第三阶段,以学生身份进入企业实训的学生,能主动发现其中的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
由此可见,学生是现代学徒制推进的主体,首先是要更新他们的认知观念,从理性角度看待现代学徒制的进行,客观看待目前市场经济效益的发展,如职业的忠诚度、价值观、工作责任等,让自己成为社会上的高素质技术性人才。其次,基于利益发展的角度,让各方在合作的时候有极强的动力,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打造教师、师傅、学生三主体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按照企业目前的基本需求,建立双元育人的发展模式,为学校节省资源,也避免企业在员工招聘中问题的出现,因为学徒能熟练掌握技术,更好融入企业的发展环境,减少员工入职培训环节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现代学徒制的推进,也是校企合作的关键所在,从合作的方式、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等角度分析,确定利益共同体,制定完善的协调管理方式。现代学徒制的推进,还存在企业利润和人才培养目标相互冲突的情况,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试着寻找利益共同体,达到合作学习的目标。经过调研发现,校企双方有着同样的目标需求,不仅是利润最大化,还要确保效益的最大化。
例如某校积极贯彻落实技术性人才建设的需求,联系相关的行业企业,探索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式。随后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认识企业一线工作车间的基本情况,观看企业宣传片,认识企业当下的发展文化,感受相应的生产技术和程序。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学校负责人介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创新思路,双方就校企合作的要点进行详细讨论,建设专业群,实现资源共享,致力于实现全过程、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学生管理工作,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协同育人工作发展提供全新的活动空间,实现产、学、研、用的有效融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指引人才发展的新方向。从最终的实践表明,随着校企合作程度的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的质量也会得到提升。
为确保现代学徒制的顺利进行,需要构建与之对应的学生管理模式,尤其是在学习初期阶段,更应该制定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对新入校的学生而言,通过各种教育,让新生对所学专业有系统认知,讲解现代学徒制的意义、内容,帮助学生清楚认识这一政策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从而走出知识误区,认识教育的意义。其次,联系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专业人才的发展优势,激发学生潜在的活动欲望,进行科学规划。再者,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参观,清楚认识现阶段企业的工作环境、纪律意识等,使其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最后,通过教师现代学徒制专题会议,不断渗透企业文化,确保大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和企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例如,某校组织的“现代学徒制”为主题的教研活动,联系现代学徒制的政策、企业典型案例进行详细论述,将其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内容、技能等进行深度分析,提出可参考的意见,对学校现代学徒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对中期学生的管理工作。要实现“学生”和“员工”角色转变,应该积极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匠人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借鉴优秀的企业文化,让学生充满自信,养成热爱工作的良好习惯。另外,将学生管理工作巧妙地融入职业发展中,企业工作和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巧妙地贯穿于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加强劳动强度,确保学生能在短期内适应企业工作氛围。例如学生每次上岗的时候,必须提前做好检查工作,及时向师傅、学校教师汇报情况,做好现场记录工作,这些都会纳入最终的评价体系中。
对后期学生的管理工作。当学生准备走向社会的时候,经常和辅导员联系、沟通,辅导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定期组织实践活动,积极和企业师傅沟通,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实现顺利过渡。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评价体系是最后一个环节的内容,采用双主体+双标准的模式,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采用自评、互动、教师评价和行业评价的方式,体现“人人有能力”的培养目标。
1.自主评价。学生通过对自己的科学评价,既能促使自我主动学习和总结知识,为自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还能监督自我学习,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随着现代学徒制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兼顾多个方面的要点,例如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评价准则,如知识要点、能力要点、自我情感的态度等,各个内容详细且具体,确保整个教学目标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再者,实现阶段性的自我评价,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确保学生能公平、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2.互动。学生之间的互评,是对基础知识、综合素质等内容进行评价,这是判断学生专业意识的重要标准。通过互评的方式,营造出一种和谐、健康的竞争氛围。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可以在组内进行评价,组内成员和谐交流,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再者,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如若学生所接受的评价内容过差,容易打击他们的自尊心。
3.师傅/教师评价。对于教师而言,起到引导和鼓励的作用,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对理论知识的分析。而对于企业师傅而言,则是对学生工作岗位中专业能力的考验,无论是学校的教师,还是企业的师傅,其目的都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重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坚持以鼓励为重点,兼顾公平、透明的原则,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4.行业评价。行业评价应该有一定的行为准则,督促和优化现有的考试制度,确保资格证书具有极强的“含金量”。
现代学徒制是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已经获得初步的效果以及社会多方认可。但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管理本身就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面临更多新的问题。因此,要求管理者解放思想,积极创新,探索符合高素质人才发展的育人模式,相信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管理工作将更为完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