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晟 刘海真
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加强“双创”人才的培养,提升高等院校创新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关键因素,唯有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内容全方位纳入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培育。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从质到量都对创新创业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改革创新。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强高等院校中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建设,挖掘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水平,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建设高校复合型“双创”人才,最终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提前实现。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增强创业能力的创业理念和教育活动。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高校开始尝试将“双创”与传统专业相结合,以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国内外也涌现出大量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剖析双创人才培养,比较集中的是从校企协同培养的视角进行分析。例如Obidimm Ezezika(2019)认为校企协同培养给学生带来体验式学习,并且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与项目的关联,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于兆吉等(2021)提出,人才培养要与企业服务协同升级,根据地方水平和企业联合建立的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或者教学合作工厂。不过,当前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理论层面,现有文献多致力于创建一所具体的高校、某一大类专业,对于如何构建创新创业型体系方面研究较少。
通过对当前我国各大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可知,各个地区的学校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也都有一些研究和探索。但是,囿于经验与经费的限制,多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还仅限于理论层面,并未与现实创新创业活动相联系、相应用。人才的培养方案仍然过多地停留于理念的落实与解释上,与其配套实际运行的培养体系化尚未明确确定并落实。由于各个高等院校对创新创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其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从而使各个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同社会实际需求以及实际经济产业之间的融合受阻,更不可能为实体经济、社会生产提供实实在在服务。
传统“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滞后,无法统筹各专业间发展。高校因无法及时适应行业变化及岗位变动,对于新兴职业缺少相应专业人才培训支持,培养符合现代化发展趋势、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特别是数字经济时代,5G、大数据、云计算等快速发展,人才培养并没有跟上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步伐,高校培养的学生还停滞在过去的素材、内容上,难以满足新时代变化需求。新一代双创人才培养,必须应用“新技术”,这是时代转型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于技能培训的认识逐步加深,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创新,尤其是教学改革力度也在加大。新就业形式的出现,使得原有制度结构难以与新产业、新形式相匹配。在这样的背景下,“双创”培养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双创”人才培养目标不太清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培养以知识能力为核心的人才,而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即便得到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很好的实效,以至于教学培养的内容与途径过于相似,很少有高校能够真正把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当作学生培养的重点来抓,同时也无法满足企业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
“双创”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学习方法以及就业导向,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方向之一。目前,国内高校和企业采用的合作方式非常有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环境、推动自身创新的重要举措。当前校企合作主体意识不足,校企合作在深度和广度均有待提高。大学作为一个培养人才的基地,应该积极发挥其自身优势来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大学支撑企业发展,主要体现为培育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然而,当前校企合作尚未做到全面、协调和系统推进。企业是高校的重要合作伙伴,企业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也离不开高校的帮助。当前企业和学校协同发展机制还未健全,产业还没有完全对接人才培养全流程,由此造成高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问题,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双师型”师资建设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据教育部统计,2021 年“双师型”教师占55%以上。但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张,专业数量和招生人数逐年增加,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各高校尽管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双师型”师资仍有些缺乏。那么,“双师型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定义呢?双师意味着既能教授基础文化课,还可教授技术技能课,必须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技能。那么如何评价一名“双师型'”教师呢?首先需要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准确定位。一些学校以“双证”作为“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基础文化需要有教师资格证,技术技能需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在实际操作中,“双证制”与“一证多职”之间存在矛盾,各方面职业技能不完全一致,有些很难用一个证书去计量。而且,当前高校中“双师型”师资素质参差不齐,虽“双证”并存,但并不代表师资的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就一定很强。师资培养并没有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真实情况来看,真正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还是很少的。
“双创”最大的价值就是以“双创”为抓手来破解大学生的就业难题、提高就业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双创”既能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又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源泉。目前,高校双创工作正面临“稳定就业”这一严峻考验,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势在必行。在这种形势下,高校要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突破口,全面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新途径,构建起更加有效的创新创业育人机制。大学生在创业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与其相匹配的创业能力,更需要多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唯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双创”也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必须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新观念,在实践中不断适应创新创业。本文从双课堂、双导师、双目标、双强化、双评价的“五双”角度出发,尝试构建双创人才培养的“五双”模式,为人才培养纾困。
1.实践课堂。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点在于实践教育。通过线下实践,使大学生能够及时掌握企业或行业最新的科技信息与发展动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实践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多服务,包括实验室、实习基地、创客空间等。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引导,培养具有创新素质与创业能力的企业所需人才,使得学生掌握更多相关的知识,并且具备很强的综合创新能力。
2.理论课堂。专业教育是高校的最基本教学模式之一,而“双创”教育更多是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一种素质教育,在进行双创教育的理论课堂有必要紧紧围绕“产教融合”理念,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结合专业知识、专业目标、所需专业技能,综合提升学生的竞争力。此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发展,也为高校开展双创教育提供更有效更方便的途径。网络教学模式目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既突破时空限制,也可以达到校际间的沟通、实时互动、及时共享。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在校内进行沟通交流,还可以使全国范围内的师生有更深刻的认识。
目前,我国的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以及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要素,一支专业性强、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高等院校而言,不仅要重视其自身的发展,更要注重对师资队伍的培育,以此来促进整个教学体系的改革,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关学校、部门应对“双师型”师资力量实现有效甄别与培训,并不断引进企业优秀师资队伍,由此从校企两方面建设师资队伍。与此同时,学校也要经常组织教师队伍走进企业,开展经验交流。
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目标,这两个目标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促进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有效落实与长期更新。通过实现校内创新创业课程和当前社会需求的全面结合,从细节入手,实现对于学生创新创业全过程的全面提升。以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性为前提,从这一角度出发,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更加科学合理运行,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合理地进行人才培养。
1.强化教育内容。创业就业教育是核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学生能否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包括非常多的内容,例如,技能教育、就业教育、理论教育等。同时,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很多人开始选择通过互联网来获取信息资源以及开展各种活动。大学生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就业情况也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针对性改善教学内容,添加网络创新创业技巧,使得学生具备在新业态中重构与重组知识的能力。此外,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加强网络技术培训,加强课程体系创新。
2.强化企业内容。例如,可邀请企业负责人或者是相关行业专家进行授课和辅导。在和企业合作时,通过大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内容,在“双创”升级中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路,完善学生创业经验,积累并加以运用专业知识,进而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可聘用合作企业创新创业领域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通过人才讲座课堂,将更有用的工作经验传递给学生,通过对学生相关创业项目进行指导,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
“双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内课堂评价”,也就是校内导师与学校教务处依据人才培养的大纲方案,对学生的校内课堂表现进行评估;另一部分是“企业评价”,即提供实习、就业信息、创业指导等的机构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企业人员可以经常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培训及考核,经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相应实践学分及合格证书。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既锻炼学生技能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校企基于真实的工作项目,结合研究课题,通过“校企融合促双创”模式促进高校与企业间的深度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双赢目的。企业提供实训场地,学校提供理论优化,不仅互惠互利,还能为双创人才发展提质增速。
现如今,高校“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已成为必然要求。依托校企融合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互换,造就一批实战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双创型”人才,达到精准育人、多方联动,以满足我国创新型国家人才建设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