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潇萌
博士后制度已成为世界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制度,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博士后流动站更是高校的师资蓄水池和科研生力军。近年来,随着各高校对博士后科研人才队伍的日趋重视,吸引高水平博士加入,细化博士后流动站的服务、发挥合作导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培养质量,以及完善对博士后的激励措施、健全培养评价办法等,成为各博士后流动站的“硬核”竞争力。通过系统梳理高等院校博士后流动站与设站院系的关系,以及流动站工作与设站院系学科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核心工作深度融合,与科研管理、行政管理、党建、工会等业务工作有机联系的案例,探索深入实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现实道路,力求总结出一套可复制、易推广的行政经验和涵盖招收、培养、出站全流程的“引”才、“育”才管理制度,实现博士后流动站与设站院系的双促双赢。同时,本文还着眼于对现有举措以及流动站与院系的关系现状进行反思,总结经验,从而促进博士后人才队伍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一流的师资队伍是高校院系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竞争力,而博士后作为高校现在专职科研队伍的主力军以及未来专任教师的储备军,直接决定设站院系当下和将来教师队伍的总体质量。设站单位从学科团队发展方向考虑,让博士后在流动站中学习积累,能够大大缩短设站院系人才养成的周期,降低用人风险,改善学科队伍建设,调整学缘结构,避免“近亲繁殖”,提升人才队伍总体水平,对改善设站院系师资队伍,特别是青年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一流学术成果创新是推动建设一流学科的内在要求。博士后科研人才经过博士阶段的学术积累,培养了一定的理论运用能力和科研经验,博士后在站期间正处于科研创作的旺盛阶段,活力与能力兼备的博士后研究员在流动站的服务与合作导师的培养指导下,利用1-3 年的合同期,专心整理、延伸博士阶段科研成果,“升温”一度,其科研能力就会有沸腾式提升。因此,流动站便成为科研“高产田”,凝聚建设一流学科的智慧和力量。
博士后流动站是青年学术人才从学生成长为学者的加油站,博士后通过深度参与合作导师的科研项目,导师发挥以文化人、以科研育人的作用,建设师生成长共同体,在科研中不断提高其思想、理论与实践综合能力,协同开展思想价值引领和学德学风营造,在此过程中帮助青年学者树立正确的科研立场和高远的学术理想目标,与高校院系的“育人”初心与使命高度契合。因此,如何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流动站为设站院系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是学科人才培养的“试金石”。
1.机制创新,为人才工作保驾护航。第一,建章立制,为博士后工作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制定实施涉及招收、考核、科研经费管理、科研项目管理、住房保障等的系列办法,系统规范博士后从入站到出站所涉及的各项制度,可保障流动站各项工作能够与培养院系有效衔接,有法可依。第二,科学编制招收计划。为提高博士后招收质量,流动站在设计年度招收计划时,应充分尊重和鼓励合作导师的招聘意愿,依据学科发展需要,兼顾国家重大项目、重要科研团队及薄弱学科的发展需要。第三,严把入口关。加强进站遴选,发挥院系学术委员会在博士后进站遴选中的把关作用,成立博士后评议小组,与学术委员会共同面试申请人。第四,严把出口关。在站期间,博士后要接受严格的中期考核制,并根据考核等第确定其第二年待遇,与院系协同做好博士后延期以及出站管理。
2.主动出击,丰富“引”才途径。在制订好招收方案后,流动站结合院系宣传工作,制订宣传引进工作方案,提高引进工作的针对性。通过在院系官方网站、微信平台图文并茂地推送招聘计划、发动在高校任教的校友系友扩大宣传、积极动员学界友人推荐良才,以及到国内顶尖高校博士毕业班宣讲等方式,增强流动站的声望与影响力。此外,建立多劳多得的博士后薪酬绩效待遇,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资及住房补贴。利用国际会议的机会招引海归博士、外籍博士加盟进站。还可通过完善流动站行政服务,梳理进站流程,为其提供“一次办结”的进站服务,为博士后营造温馨、顺畅的入站第一印象等。
1.多管齐下发挥合作导师主导作用。第一,博士后作为专职科研人员,其导师前加上的“合作”之意,明确了导师同博士后是学术合作互进关系,导师与其进行合作的重点应集中于使其作为研究团队的成员参加科研,并在过程中指引博士后形成个人的研究方法、找到自己的研究道路。通过建立合作导师选拔制,对于博士后出站成绩不佳的合作导师,在一定时间内适当限制其招收,以此来增强合作导师的培养意识。第二,在博士后的合同中,明确合作导师的岗位任务,以书面形式规范合作导师的培养行为。第三,建立合作导师奖惩制,对考察优异的博士后,应予以其合作导师嘉奖;对于有博士后深度参与的课题,考虑予以重点支持;以绩效杠杆提升博士后与其导师的科研踊跃度。
2.以科研管理激发博士后创新活力。第一,支持博士后研究人员参与导师和院系重大专项研究计划,鼓励其参与项目开题、问题诊断、成果汇报等,在实践中增强其统筹协调、发现并解决难题的能力。第二,举办课题申报培训会,结合博士后研究方向,邀请经验丰富的导师、专家传授申报书写作技巧,提升科研表达能力。第三,邀请学术刊物编辑召开审稿会,指导博士后论文写作,搭建交流平台,扩展其科研思路。第四,支持博士后组织学术讲座和青年学术沙龙,锻炼其表达能力等。
3.以党建工作培养博士后的科研诚信与学德学风。党的全面领导是博士后培养、流动站建设的基础保证。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博士后因科研压力大,易产生贪功求利的不良学术态度,甚至做出违反学术道德、弄虚作假行为。流动站应与院系党委保持密切沟通,以党建为抓手,强化博士后诚信的科研态度、培养优良学风。在博士后入站时,应加强对候选人的思想政治与学术诚信考察,将其作为审批进站的第一要素。在站期间,落实学风第一标准,博士后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学风“一票否决制”,严惩影响恶劣的学术不端事件。院系党委定期组织党员导师与党员博士后座谈会,关心其实际需求。综合运用先进报告、媒体宣传等手段,发挥优秀博士后党员的引领作用等。此外,将党员博士后归入相应教研室的教工党支部,以党组织生活为纽带,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增强党员博士后的归属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党性修养,使教师党支部成为涵养博士后学德学风的重要平台,更使党员博士后科研人员成为践行崇高师德师风的未来中坚力量。
4.以行政服务优化博士后工作环境。例如,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为博士后提供必需的学术资料、研究设备等基础条件。制定涉及办理入站、中期考核、出站全流程的行政服务指南和材料清单,让博士后“看一次就清楚”“来一趟就办妥”,节约其时间成本。建立监督与评价机制,保障博士后对行政服务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行政服务过程中需给予博士后更有温度的服务态度,以成人之美的心态为其办理行政事务,院系领导通过定期谈话给予博士后情感激励,激发其科研和工作热情。
5.以工会为纽带增强博士后的在站幸福感。例如,发挥工会“送温暖”作用,在生活上对博士后给予悉心关怀和节日慰问;发挥工会桥梁作用,协调好博士后子女入托、入学问题,消除其后顾之忧;发挥工会凝聚作用,组织丰富多彩的手工制作、春游等文娱活动,提升博士后与院系的亲切感;发挥工会沟通协调作用,及时发现博士后中各种不稳定心理因素并积极为其解决,增强其幸福感和获得感。面对有困难的青年博士后,特别是“海归”博士后,工会要及时予以情感上的关怀、身体上的关注和生活上的关心,帮助其尽量克服生活压力,适应从学生到学者的身份转变,适应高等院校体制机制和工作环境。
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质量是博士后工作成效的关键,建立考核评估体系,明晰考核评估标准,对其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组织的综合评估基础上,博士后流动站应有自评意识,既为迎接全国性评估做准备,也能及时查摆问题、优化工作方式。例如,流动站可建立两年为一个周期的自评制度,对标全国评估标准,设立流动站自评评估指标,从招收、培养、产出、服务等维度系统、客观地自查自纠,考察各项制度建设的规范性和完备性,通过与博士后和合作导师谈话、收发调查问卷获取相关数据,重点排摸在站博士后科研产出情况,并根据自评结果,及时整改落实,对每位博士后的发展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服务。
新形势下,高校博士后招收和培养过程需要流动站、合作导师、设站院系三者联动,拧成一股绳,发挥合力。但不可否认,流动站在与院系的配合中仍存在衔接不畅、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权责不明晰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也会给博士后身份认同带来一定困扰。调研中发现,部分博士后遇到实际困难时,不清楚该找流动站还是设站院系等。此外,博士后培养投入与产出失衡、博士后科研成效总体偏低、“三类人员”招收比例有待加强管控等问题,也需流动站和院系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通过对流动站与设站院系关系的反思,能够更好地总结经验,统一认识,以人性化的服务保护每一位博士后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从而推动博士后队伍的良性化循环与持续化发展。
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自2013 年实行以来,为推动博士后培养对标国际化提供便利条件。但调研中发现,文科博士后申请国际交流计划的人数较少,博士后出境交流的动力有待提高,部分申请了该资助的博士后项目执行效果欠佳等。未来可通过进一步扩大宣传、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参会经验分享会、导师正向鼓励等途径提高博士后的出境交流积极性,并通过与院系配合,为博士后提供国际学术会议资助的方式提高资助力度,以提升博士后国际化水平。
合作导师是博士后的培养主体,当前,由于文科专业的特性,部分合作导师与博士后的合作关系较为松散,重合作轻培养等现象不容忽视,流动站要与院系人事工作、研究生培养工作进一步高效融合,用绩效杠杆和柔性提醒提高合作导师的积极性,用制度规范合作导师的指导行为。例如,建立“青年学友-合作导师-教研室/团队”立体化导师结构,让新入职的优秀青年教师参与博士后培养,以“过来人”身份手把手对博士后进行写作指导、就业咨询等。让博士后融入院系教研室/团队中,参与工作讨论,中期考核、阶段成果汇报、结题答辩等事项也依托教研室/团队会议等。通过青年学友和教研室参与到培养过程中来,从而以恰当方式减轻合作导师的培养压力,使其能够专心对博士后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博士后流动站与设站单位的关系日趋紧密,流动站的工作需依托设站院系完成,设站院系的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也需要流动站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成果来支撑。通过调研发现,将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与院系中心工作有机结合,是实现博士后、合作导师、流动站、设站院系共赢的有效途径。在新形势下,流动站与院系需在拓宽博士后进人渠道、扩大优质博士后招收比例、丰富博士后的培养方式、提升博士后科研竞争力等方面继续同向发力,狠抓落实、虚功实做、突出实效,才能真正将两者工作融合得深入、彻底,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