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斐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300)
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已经遍布各个领域。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可持续设计的概念包括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但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它也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可持续。随着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深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开始贯彻这一发展战略。
《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书中强调设计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保护资源,跟随时代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日益恶化的环境推动着世界走向不可持续的状态,可持续设计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
如果说在前工业时代人们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下狂热的追求物质繁荣的情况,在进入后工业时代后人们已经降低了物质的需求,由物质享受转变成为对非物质层面感官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需求,可持续设计也逐渐走向了社会和谐以及人们精神层面和情感层面。
可持续设计的第一个阶段来源于20世纪后期的绿色运动,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描绘了一个本来风景秀丽的村子在滥用了农药和杀虫剂后,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了极严重的破坏,以此来提醒大家对环境问题的注意。自此人们开始思考自然环境、资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在当时绿色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生态设计不仅关注产生的后果,还要时时检测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会产生的环境问题。第二个阶段是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不仅仅聚焦于产品本身,关注到非物质化的服务。第三个阶段是聚焦于更广义的社会角度,在不断的发展中,可持续设计的主题不断地被拓宽,从聚集于环境资源转移到各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对女性群体的关注以及提倡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等。这样的拓宽并不是对以往主题的否定,而是对之前的进一步扩大。
在前工业时期,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的相继出现带来了以物质享受为主的生活态度,工业革命使人们体验到了难以想象的物质繁荣,以往只有贵族能够享受到的服务随着机器的普及下沉到普通群众的生活中,那些浪费精力、时间的工作也被机器取代。在这样的环境下,整个工业革命时期人们的消费观念成为极致的物质主义,认为物质享受会为生活带来极致的幸福感。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将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变革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转变。一方面是物品性质的转变,许多以物质化形式出现的东西转变为非物质的方式出现,例如,以往需要打印出来的相片现在可以通过手机相册就可以看到,车票也转变为线上的电子车票。另一方面是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这说明了人们的需求已经发生了转变,由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
非物质主义的生活其实就是由物质满足转到满足人精神上的需求,非物质文化也是因此而诞生的。如祭祀祖先、神仙、节日的舞龙舞狮、泼水节、放鞭炮、对山歌等民俗活动。在现代社会,随时代变迁人们的非物质需求虽然有部分变化,但对于追求精神世界丰富的需求并没有改变。要想使非物质文化与时俱进的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必须经过再设计,而可持续性设计的理念可以使非遗更好的与时俱进,同时也发挥出非遗的魅力。
2.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我国地域广大、物产丰富,依靠着农业社会的生活模式诞生了数以千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千百年来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中散发着属于他们的光芒。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社会的模式被城市化打破,过去辉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消失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消失在了无人烟的村庄中。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显著的差异就是,它无法像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以实体的形式存在,它的传承只能依靠一代代人的口头相传,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时代、地区、习惯会产生细微的不同这也导致了它一定不能以静态的图片、影像、模型存放在博物馆中。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在生活中也能可持续性的发展下去不使其中断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
2.2.2 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传承的原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传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原因:①时代的进步和传承的艰难。随着社会脚步的迈进,往日的农村已经蜕变为新样貌,逐渐迈向城市化发展,这使得依托土地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慢慢消失。例如:民间年画、皮影戏、口技、说书等,已经很少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在工业革命后,机器出现且应用于生产中,机器的大批量、低成本的生产模式冲垮了以往作坊式精加工、纯手工制作的生产方式,因此手工生产逐渐被机器生产淘汰失去了它过去的市场。②信息时代带来了新型的娱乐方式,过往的娱乐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现在的心理诉求,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是根据传统的农耕生活和当时人们的情感需求而诞生的,在当下这个社会,传统的非物质文化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失去了它已有的吸引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传承人的问题,一个手艺的传承并不是简单的一年半载就可以掌握的,它需要沉淀下来耐心钻研,但在现代快节奏的时代下很少人能有这样的毅力和耐心,而且现代娱乐方式的转变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已经被取代,所以即使有传承人学习到这门手艺也会因为收入微薄而放弃这门手艺。日积月累学习的人越来越少所知道的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度也逐渐降低,无论是传承人还是学习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失去了信心。其次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艰难,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像物质文化遗产有实物的存在,因此它的传承是十分脆弱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又会因为不同的地区、人、都会产生不同的形式变化,在这个传承过程中很容易会断层或细微变化。除此之外,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作为家庭谋生的手段,以宗族关系为条件,家族内部传承,男女性别的区分使传承的艰难。
保护当地文化的多样性也是可持续设计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设计就是以人的精神需求为中心。在现代,人们希望拥有超出物欲的对于精神世界的满足。民间信仰及民间艺术中普遍存在的伦理情感和吉祥观念体现了人类的精神和情感的追求。运用非物质文化为精神内涵,以可持续设计的理念、文化创意产品为终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活下来,以此来满足于人的精神需求,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的存在方式被传承下去不使其消失。
3.1.1 创意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特殊形态存在的物品在转变为文化创意产品时要注意与时代的连接性,如果脱离时代那该产品又将成为过去的复制粘贴,可以采用“非遗+产品”的模式进行设计。通过参与这两个方式达到产品的可持续性。
“非遗+产品”式设计就是将非遗中包含的文化内容作为元素,再加上与元素相匹的产品且日常生活可使用到的产品。“非遗+”就是将使用者作为创造者,变成设计活动的参与者,产生独一无二的互动方式加深与人的情感。
3.1.2 社会方面
(1)回收利用化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载体可能是任何材质。在设计时要格外注意回收利用这方面的考虑,回收利用一方面指的是使用完或产品无法使用后作为垃圾的回收利用;另一方面是一物两用的回收利用,例如包装袋在将物品带回家后就失去了使用价值,但包装袋的纸又可以成为折纸的原材料,可以进行二次利用。
(2)功能性设计原则。由于时代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极其的小,受众群体也不多,在实现产品转化时要注意保留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也要具有现代生活所需要的功能,要与现代化生活所需的产品链接,不然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的产品很容易成为落灰摆件,无法参与到大家的生活当中,也没有起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3.1.3 文化方面
(1)本土化设计原则。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都各不相同,文化创意产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在设计时要注意到使用功能与当地风俗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的特有形式。用本土化的设计可以使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失去地方特色,具有地方代表性,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多样的文化,达到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目的。
(2)传承性设计原则。如何处理现代和传统的关系是传承的关键,也是注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既要有取舍的设计,把传统的文化遗产进行提炼符号元素与现代产品融合,又让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提高文化自信,保护我国文化不受外来文化入侵,将优秀文化传承下去。
我国的德化陶瓷素有中国白的美称,并在2006年就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录中。但艺术珍宝被渐渐遗忘其中,手捏瓷花的技艺已经到了无传承人的地步。在非遗大师和现代设计师的努力下设计了这款香氛器。以瓷为材料采用非遗技艺捏花还原花朵的栩栩如生,瓷花是香器、摆件、镇纸等使传统瓷花更加具有实用性和耐用性。花朵的形状采取部分地区的市花加强认同感,以此达到产品的可持续性。
傩舞是一种祭祀舞蹈。在江西的婺源县傩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但傩舞已经慢慢消失在现代生活中,为了宣传傩舞,现代设计师将傩舞最具代表性的面具作为设计点与陶瓷材料结合,设计出日常所需的杯垫,既作为家用产品又作为宣传产品将傩舞带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焕发新的价值,达到传承的作用。在材料方面也采用的是耐用的陶瓷,可以延长使用时间。
现今,可持续设计的理念遍布各个领域,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等都要考虑可持续,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使文化传承融入日常生活的层面。当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城市化、信息化、批量化的冲击面临失传时,通过可持续设计的理念重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当中,在使用者手中焕发出新的使用价值时,非遗就是得到了真正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