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设计趋势*

2023-02-04 03:33:22何咏梅
陶瓷 2023年12期
关键词:可持续性文化遗产物质

何咏梅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近年来,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产生了文化断根的危机,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而关于文化遗产创新与传统艺术的保护面临着的挑战。对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引发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式的另一个角度的思考:与设计的融合创新,挖掘文化深层资源,使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广泛传播文化资源。

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因素

1.1 政治因素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在《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Sustainable Development)这个国际条约中提到过:它指出可持续性发展是指一个国家能够保持长久的经济状况或环境。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主要由自然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文化可持续性三种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所构成。由2015年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宣布并通过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以期在2015~2030年以综合方法彻底解决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角度的发展问题,并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1.2 社会文化因素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以及全球化使各国文明矛盾思想潮流,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因发展不均衡引发了许许多多的矛盾,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趋势正日渐下坡。在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任教的教授Ezio Manzini就可持续设计下定义,表明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构建及开发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策略设计活动,它是针对整体生产与消费循环,运用系统型的商品和服务整合与企划,以效用与价值去替代物质生产为终极目的的经济理论。所以,社会可持续设计就是一个需要同时解决一个社区问题、道德、生态等社会问题的设计方案,并以此去实现一种社会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而一个社会文明建设的可持续性则是人类社会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可以透过实际联系理想的可持续性纽带,人类文明之所以延续千年,与文化的永续传播脱离不了关系,也因为社会文明在进步发展,文化也因此得到更好地延续。

1.3 经济因素

在过去发展历史上,“可持续”的概念也开始出现于企业概念中,指企业通过把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混入到商业模式中加以设定,达成对环保需求的社会共识,从而降低企业对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并推动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可持续设计理念所主张的既符合当代的发展需要,不会对下一代实现其需要的能力产生阻碍的发展目标,“可持续设计”则是将这二种理念相结合而提出的一个可持续性的设计方法,以实现需求。

费德勒(Federer)提出设计过程中的3R(Reduce,Reuse and Recycle)原则,即减少、再利用和再循环,这一理念是以开发环保原材料的手段试图节省稀有资源,并通过回收利用显示出更广泛的用途。因此,如何高效地利用材料和能源的良性循环,将会给企业带来积极影响。若企业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生产安全产品,生产可100%再生产品,这样不仅给企业带来正面暗示,环境也将得到改善。其实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最开始是由环境问题的角度出发的,但很快它的含义就被扩展涉及到了社会、经济、人文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旨在协调人与经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今,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已然成了当前社会在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时所需要考虑的根本准则。

2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文创产品的现状

2.1 非物质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联系

非物质的原义解释为物质性是由于人的存在而使物质拥有意义,人的需求由物质层面到非物质层面,即是精神层面的转变,因此非物质文化应运而生。1943年人本主义科学理论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结构中提出:人的需求分别为:生理、安全、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从层次结构的底部朝上分为五级模型,到1970年,需求理论扩大到为八级,增加了审美、自我实现、横跨三项需求。

由于工业时代解决了物质的贫乏及饥寒的问题。人民大众的需求已经从生理、安全转变为认知、审美、甚至自我实现的精神追求上。然而现实是丰富的物质生活并不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就是在《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一书中提到的:“物质富足产生的空虚,不能靠进一步的物质消费来填补”。由此导致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夙愿其实是人们对物质后面底层社会的向往,而不是对物质文明本身。

现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大部分还停留在对物体和文本的研究,本质上还是对“物质”的研究,而“非物质”的研究应是从人的精神层面为重点。如若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停留在物质层面,那么技艺及精神层面的内容便难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2.2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非遗文创中的体现

非遗文创产品现状缺乏持续性,产品类型单一。目前市场上出现了许多运用了中国传统元素而设计的产品,从作品的文化内涵的运用来看,大部分产品只停留在对于传统图案或者器物形态等表面文化符号简单地组合起来,对于主题、风格、形态、色彩、材质、工艺或装饰以表面形式展现,而忽视了非物质主义传统文明的生存方法、社会价值、核心技艺,也忽视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人很深远的精神力量。现有产品设计领域大多都还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中非的传承文化纳入产品设计当中。

以陶瓷非遗为例,现今已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手段相结合进行文化传承,对于陶瓷文化遗产而言,除了通过保留传统陶瓷制作技艺外,还借助数字化3D建模技术、3D 打印技术等数字化形式进行创新,在博物馆展示及新媒体中广泛传播;同时对当地传统文化节日及特色场所打造现代陶瓷文旅小镇,打造旅游基地,让更多人了解到陶瓷历史及陶瓷文化的魅力。

2.3 非遗文创产品复购意愿较低

“可持续设计”是以解决环境与社会、社会与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为人提供可持续的美好生活,推动人们生活质量及经济可持续发展。非遗文创产品在市场上,消费者大部分都具有浓厚的了解和消费的兴趣,具有广泛的市场基础。而在同类产品中,由于添加了非遗文化属性的文创产品价格明显偏高,因此在市场上这种产品的销售总量总比偏低,大部分消费者甚至不会出现复购同类非遗文创产品的意愿,并不能引导消费者复购及循环使用相关产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成为一项值得反思的问题。

3 展望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文创产品的未来趋势与目标

3.1 建立传统非物质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协调自然界、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非物质文明与现代社会建设及可持续发展联系的最重要,而随着工业时代的发展,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在现代生活中发挥实用功能,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割裂。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及文化观念的矛盾和冲突是较大的阻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第一章第二条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具体指某种社会主义的文化现象、概念知识、科学方法、什物、工艺技术,包括其社区的实践与应用活动等等都被社会、团队,甚至个人所认可。“同时在社区发展中保持了良好的适应性、延续性,从而更好地被整个社区、群体和个人所接受并不断传承与弘扬,并不断地再创新,以提高对社会、群众和个人的持续性与文化认同感”。就可持续发展理念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其相关产品集社会、人群和个人所认可,并得到不断延续和发扬。从可持续发展理念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是其相关产物集社区、群体和个体所接受而得以不断持续与发展。传统非遗需要与现代社会联系,需要符合当代民族认同的情感要求,此类要求可涉及到不同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日常起居、婚庆嫁娶等,由共同的风俗习惯而产生的情感需求,将内在的精神与情感融合到设计中去,并引导消费者主动联系与非遗文创相关的内容,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

3.2 建立非遗产品可持续生态链模式

由于每个时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方式不一样,因此非遗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用当下的时代语言来破解,才能使非遗不断创新,并更好地传承下去。目前以非遗作为切入点添加造型、图案、色彩等元素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最后添加非遗文化内涵与产品功能材质相结合的文创产品,如非遗文化与旅游纪念品、礼品及IP衍生物的结合,继而探索出现代富含情感价值的产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模式融合,探索出与互联网、教育及现代服务模式结合的产业模式。

首先要注重非遗传承人的培养,由于现今非遗文创产品的模式是手工艺传承人在传承非遗的过程中,在市场上只承包生产的份额,因此传承人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利用周边资源与搞笑及旅游企业合作,通过培训及展示传播,激励更多人参与。其次通过新媒体的交互平台,拓宽交易市场的广度,开展国内国际市场,制造市场与文化的交流,也可使用到最低成本开拓市场面额。

3.3 产品中秉承可持续环保理念

可持续设计的理念是设计师及企业身上肩负的重任,而可持续的设计并非仅仅是使用环保材质、环保工艺及低碳排放。由于工业化的进程发展,即使是大规模的低碳产品运行也会产生大功率的能耗。目前,我国陶瓷产地较为典型的景德镇已资源枯竭,面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日渐匮乏的城市,可持续的环保理念已然要求贯彻到整个生产周期,从原材料到制作过程再到材料使用后的再利用及回收问题可持续化都成为了陶瓷发展的未来趋势。可持续的设计应是将消费者、企业家等引导到一个正确的可持续观念上,产品在生命周期结束后,合理地有秩序地回收及利用,或传承延用大于产品型号更迭等做法才是可持续理念的良心循环。

在工业发展迅速的今天,工业产品可运用高新技术达到低能耗、无污染的目标。合理地善用当前工业发展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品结合,以传播传统文化为发展基调与现代社会文化价值观谋和,寻求一种既可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表达方式,亦可挖掘其在现代生活中的自身文化价值,使非遗文化可持续传承的可持续设计方法。达到一种生产者、消费者与设计者共同参与的组织模式,将非遗文化的影响力通过文创产品得以传承及延续与拓展。

4 结语

笔者希望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理论可行性研究,全方位考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可持续性,挖掘文化在人们现代生活中的情感共鸣及价值观,寻找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文化的可持续生存模式。以非遗文创形式在可持续涉及领域做出新的尝试和发展,促进非遗文化及文创产品的可持续性发展,引导社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助力建立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可持续性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 14:16:14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02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Pearl Izumi发布新的“社会使命”声明以及可持续性相关的宏伟目标
中国自行车(2018年9期)2018-10-13 06:16:50
关注商业的可持续性
关于减贫的可持续性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