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刘东 文:林路(著名摄影评论家)图:段仲礼
段仲礼的摄影实践,首先带出了一个话题,或者说可以围绕一种文化现象展开。对影像文化的来龙去脉谙熟于心,对视觉呈现的诸多秘诀了如指掌,加上军队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重历练,熔铸了常人难以成就的功底。
西藏 然乌湖,2021年,©段仲礼
摄影术诞生不过180多年,这个世界就因摄影的力量发生了巨变。从早年的银版术到当下的手机影像,飞速发展的每一个瞬间,既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文化价值的呈现。段仲礼这些年的摄影实践,也由此验证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奇遇”。
段仲礼的摄影实践,首先带出了一个话题,或者说可以围绕一种文化现象展开。近十年间,中国摄影界出现了一些摄影领域的闪光亮点,一些功成名就的企业大家不甘寂寞地拿起了照相机,在大山大河之间,在民风世俗之处,频繁按动快门之后,让专业的摄影人也感到了“生存”的压力——其作品之出色,其视野之开阔,令人叹为观止!然而细细审察,真正能鹤立鸡群的还是少数——段仲礼可以算是出类拔萃的一位。凭什么?凭借的就是文化素养的积淀。何以为证?段仲礼年少入伍,军校求学,20 世纪 70年代就已经在传统的黑白暗房中“摸爬滚打”,对影像文化的来龙去脉谙熟于心,对视觉呈现的诸多秘诀了如指掌,加上军队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重历练,熔铸了常人难以成就的功底。因此,一旦举起相机,方寸之间,自然风起云涌,气象万千。由此,他才可能在企业家从影的文化大潮中逐波而上,成为其中的翘楚。
1.青海 俄博梁,2020年,©段仲礼
2.青海 俄博梁,2020年,©段仲礼
段仲礼的摄影实践,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摄影如何寻找自由之途的秘诀,或者说,如何从大文化的视野中,造就摄影独有的魔力。段仲礼曾谦逊地说,自己的摄影是“糖水片”。我笑而应之,唯美极致的“糖水片”。尽管中国摄影的大格局还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简单的“唯美”的层面,但是如果有谁能将“唯美”推到极致,则是非常不易的一件事:“唯美”是一种境界,一种很高的境界,一种难以达到的境界。假如真的用心去体验和走近美,将美提高到心灵的层面,或者说抵达一种回归内心的自省,则可能找到生命的“大美”。段仲礼正是在朝着极致唯美的“险途”中不断攀援的勇者,以文化的积淀为背景,寻找属于自己“唯美”的视觉语言。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多幅气势逼人的黑白风景画轴中,我起初以为他是借鉴了美国风景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的“直接摄影”理论,以F64小组闻名的最小光圈、最大景深的创作手法进入浩瀚的自然。然而细察之后,才惊讶地发现,画面的拍摄居然选择了大光圈、小景深的模式,让焦点清晰,前后逐渐虚化,模糊细节,从而让空间的呈现更符合视觉原理。这样一种“反常态”的视觉处理,恰到好处地证明了段仲礼绝非是简单的“糖水片”的“出品商”,而是深有“谋略”的智慧大家。
3.新疆 塞里木湖,2021年,©段仲礼
4.肯尼亚 安博塞利,2019年,©段仲礼
青海 额博梁,2020年,©段仲礼
段仲礼对影像文化的来龙去脉谙熟于心,对视觉呈现的诸多秘诀了如指掌,加上军队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重历练,熔铸了常人难以成就的功底。因此,一旦举起相机,方寸之间,自然风起云涌,气象万千。
加拿大 班夫,2020年,©段仲礼
我们相信,摄影文化的含义也不外乎这样的范畴:摄影者在长期的拍摄活动中的精神创造活动所构成的系统化的形态,折射出摄影在整个现代社会中的社会价值以及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审美准则。进一步来看,由于摄影属于视觉领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拍摄者通过机械的相机对自然空间和现实生活客观记录或再创造的过程,因此也可以归入视觉文化的大范畴。如果从这样的技术层面来解读段仲礼的“糖水片”,你会发现,他对于器材和技术的迷恋,也是基于视觉文化的空间加以考量的——他不断地收入最为顶尖的摄影器材,以最好的成像素质展现他对影像视觉的追求,从而和一般的仅仅玩弄数据的“器材党”拉开了距离,造就了“唯美”的极致。所以,论述段仲礼的影像实践,我们也看到了文化价值在其中的特殊性——在所有的影像类型中,摄影的特殊性就在于其中介的物质化手段,有别于其他视觉文化创造过程中如绘画、雕塑等几乎千年不变的工具局限,在易用性、变换性以及普及性的程度上远远超越了人们的预期,从而反过来对其文化的走向构成了难以预测的未来。
由此,对段仲礼而言,只要能不断夯实视觉文化的积淀,进而拓展至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等等大文化空间“上下而求索”,就一定能在影像实践的新天地里大展宏图,信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