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城市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并未促进乡村的发展,在人才争夺中,城市与产业发展占据了大量人力,阻碍了乡村农业及农民的发展,使城市和乡村发展逐渐呈现两极化分离的状态。大城市优质的经济、医疗、就业和教育条件对乡村人口产生了巨大的“虹吸效应”,而乡村人口年龄大、技术水平低、劳动能力低、人口出生率低,乡村发展受到阻碍。许多农民为了更好地发展进入城市,并在城市打拼落脚,使乡村劳动力更加匮乏。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三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已经被提到了全国的战略地位。国家历来把粮食安全和农业安全保障放在首位,在职业技术和专业技术培训领域,我国目前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转轨过程中,传统产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使得人才的素质和数量都在提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高等职业院校通过不断深化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人才培养赋能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人才培养与乡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匹配的情况。所以,要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使人才培养助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适应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需要,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乡村振兴发展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乡村产业发展发挥关键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是高等教育中的关键部分,丰富着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内涵,使人才的培养更加精准地对接产业需要,因而高等职业教育所面向的就业以及社会服务有其特有的特征。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拨付大量资金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旨在进一步健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各个行业提供各种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等职业教育将专业与产业、专业与企业进行深度耦合,它对推动乡村振兴人才教育发展、培养农村优秀青年和培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具有重大意义。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息息相关,对乡村产业的更新发展及乡村人才的合理配置起到深远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有机组成。
我国农村发展历来是“国之重任”,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期乡村发展规划了新的蓝图,也给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期待。农村经济、人才、产业、教育都将迎来新的发展,新的成就和新的面貌。涉农专业发展丰富对乡村整体的发展起到智力支持,而乡村发展机遇又为涉农专业人才就业提供了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结构、生源结构、资金来源、专业结构和软件装备都将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扶持下得到发展。区域性发展规划离不开人才需求的规划,高等职业教育恰恰契合了地区规划发展的需要。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为职业教育提供一个新的发展空间,高等职业教育则可以把握这个机会,在这个时代大潮中奋力拼搏,从而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它牵扯到了许多领域,影响深远。要使乡村振兴发展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必须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业经理人,并通过调整农业从业人员结构,引导农民创新创业,带动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共同推进乡村振兴。专门型的技术人才主要强调实践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契合了乡村振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而地方职业教育由于其地域的特殊性,在培养适应农村产业的人才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因地制宜地培养农村和农业人才,实现职业技能培训、传统工艺振兴、教育脱贫目标、信息技术推广等。
高等职业院校大都是地方政府主办,经费来源、教学场地都是从地方上来的,学生的来源、工作的方向都要靠地方,职业教育要发展起来,必须有当地的政策支持。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立足于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优秀传统,认清自己的办学方向,确立为当地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为实现农村的发展作出贡献。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农村的过程中,定位出现了偏差,这是因为学校的有关负责人和老师们没有充分意识到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联系。同时,由于缺乏以发展的视角来看待高等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的深层联系,造成对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教育和引导力度不够,对学校开展服务乡村振兴活动不够了解,服务参与度不高等现象的产生。
高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的师资队伍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部分高职院校正积极引入“双师型”师资和专业师资队伍。政府投入不足,学校经费有限,很难吸引大批的专业老师到高等职业院校从事教学。而涉农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没有实际工作的经历,只能照着教科书上的内容进行授课,或是对课程前沿内容的理解和吸收都比较缓慢,导致了技术技能教育很难达到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优秀的老师愿意到乡村任教,提高了乡村职业教育师资的综合质量,各地纷纷引入“双师型”“专家”,以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发展。然而,由于国家财政的支持、办学水平和师资水平的制约,导致了高等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总体上呈现出文化型教师偏多,专业型教师相对较少的问题。
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都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急需具有较强的现代生产技术人员,必须以农科、农技为代表的专业进行涉农教育。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发展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涉农专业还是以课本讲解的形式进行教学,缺乏科学的研究,没有科学的农艺专业,没有相适应的知识与技能结合的教学课程设置,学生学习更加偏向理论的经验,没能与农业生产的实际结合起来。
高等职业教育在农村社会建设过程中具有多种职能,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农村社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都可以从职能上促进农村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还可以充分利用其多元化的职能,积极投身到乡村社会中去,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作用。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改变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单一职能,促进其多样化发展。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专业培训,对涉农人才的培养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人才长期和短期的发展。通过设置传统手工业的专业,使高等职业院校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化的企业需要和传统文化的继承。
对接地方乡村振兴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离不开当地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源的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既要发挥其作用,又要靠社会的支持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因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把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为指导,积极推进高等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的职能发展,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在农村社会发展中贡献不多、服务低能的现状。特别是在发展涉农专业的过程中,应从加强农科类专业和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建设入手,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强对乡村工匠和乡村能人的培训,发掘乡村技术骨干。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最根本的办学形式,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好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进一步推进高等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的发展,确立高等职业院校职能实现途径,必须进一步加强校企的合作。要统筹协调,统筹指导,搞好学校和企业的宏观调控,促进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密切联系。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协作,拓展高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促进乡村振兴相关的实践活动。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协作,促进农业技术与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增强企业的参与能力,增强在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社会的适应性。
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建设现代化农业系统,必须培养新技能农业生产者和新型职业农民。乡村三产融合,高职院校必须为农村提供专门的高端人才。要实现乡村振兴,首先需扶持智力,把农村多余的劳动力和新的人口培养起来。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一体化,以高等职业学校为主要的社会资源,发展乡村高职,推动了城乡公共事业的均衡发展。在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的高等职业院校,其自身也有人文精神传承功能,对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治理体制应是从整体上协调农村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各要素有序、有机运作的社会治理体制,乡镇政府完善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应看作农村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
要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必须立足于当地的优势资源,充分挖掘和发展特色的优势产业,实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发展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必须要有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来支持。高等职业院校是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教育,要结合地方特色工业的发展,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对乡村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开设精准服务乡村优势特色专业是农村职业教育凸显乡村特色的最佳途径。例如,根据地方乡村产业发展,开设相关涉农专业,有针对性地根据当地特色开展课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当地职业农民在农业领域内选择继续深造,既可以防止农村的人力资源外流,也可以培养农村急需的人力资源。
高等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要求,强化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的适应能力,深化职业技术与乡村发展之间的耦合,构建校村共建共享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乡村经济、产业、人才、生态、社会、治理、教育、文化等方面与高等职业教育整合发展增值赋能、提质增效。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教育发展和社会促进三个层次上实现了各自的作用,实现职业教育的普遍化、职业院校教学体系的优化、乡村继续教育促进等多项职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环境下,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既可以促进乡村振兴的实现,又可以谋求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探讨高等职业院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并寻找相应的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