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菡菡
人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对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和必备要素。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为各行各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劳动和智力支撑,如何留住职教人才、避免人才流失,切实有效地发挥职业教育人才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和技术支撑作用,是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样本院校多名毕业生的就业意愿进行实证分析,试图找出目前中小城市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本地化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并从当地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和毕业生本人四个层面对中小城市留住职教人才、提升就业水平提供对策建议。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稳步前进,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越来越成为地区间发展差异的重要影响因子,属于地方发展过程中的战略稀缺资源。劳动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性原动力,但应当注意到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攀升时期,劳动力流动大方向整体呈现由农村向城镇移动、小城市向大城市移动、西部内陆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移动,劳动力转移的集中性和常态化加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发达地区经济水平与欠发达地区间的差距日益增大,马太效应日益明显。这里所说的人才,不仅指以高学历为突出特点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包括以高技能为特点的专业技术人才,即职业教育毕业生。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地方建设的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势头相辅相成,其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推广技术大部分都是围绕当地社会和行业发展而开展的。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基础建设、现代服务等一线行业培养下得去、干得了、留得住的实用型人力资源。在几大主要城市轮番打响的“抢人大战”,是我国人才市场的新现象,许多城市在购房补贴、生活补助、社会保障等方面为引入人才提供了全方位便利。从“抢人”公共政策执行力度不难看出各个城市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决心,尤其是自2017 年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掀起了“抢人大战”的又一轮高潮,为人口流动特别是人才流动扫清了一大障碍。如何留住职教人才、避免人才流失,切实有效发挥职业教育人才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和技术支撑作用,是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必须正视的问题。
本文在某中小城市选取3 所样本院校进行调研,利用问卷星软件发放调查问卷,共计3 所职业院校10 个专业29 名同学参与此次调查。本文借助SPSS 22.0 统计软件对各个自变量与因变量进行单因素二维交叉分析,选择是或否本地就业作为因变量(交叉分析中为Y 变量),此因变量为二分类变量,在SPSS软件进行分析时需要为其赋值,其中,0=否,1=是;自变量设置为各类影响因素,依据卡方检验结果,保留通过卡方检验的自变量(P <0.1),去根据P 值大小(P 值越接近0 表明显著性越强)判定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贡献程度和稳健性,总结出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意愿的突出因素。
非农业户口的职教毕业生相较于农业户口的职教毕业生恋家情结更浓厚,更倾向于留在本地就业;女性毕业生更倾向于留在本地就业,这与女性的身心特点、社会适应能力、就业环境等都有密切关系。
分析职教生“毕业后打算”因素可知,打算直接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更倾向于本地就业,打算继续深造和暂时没有打算的毕业生本地就业意愿较为模糊,倾向性不明显。
分析“当地政府是否有政策支持”因素可知,完全了解或比较了解当地就业政策的毕业生更倾向于留在本地就业,这与政府扶持力度呈线性相关关系,公共政策对人才吸引存在“虹吸效应”,人才会向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更大的区域流动。
分析“本地就业是否符合预期”因素可知,认为“就业机会符合预期”的毕业生更倾向于留在本地就业,对本地就业市场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具备一定职业规划执行力。
分析“理想就业地域”因素可知,理想就业地域为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职校毕业生更不愿意留在本地就业,反映出部分毕业生对职业生涯有较高的追求;理想就业地域为家乡所在地的职校毕业生首选本地就业,可知这部分毕业生拥有建设家乡的情怀。
分析“选择就业城市时是否会受周围人的影响”因素可知,毕业生在做选择时,除了自身因素外,还会受到情感因素、社交因素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受到外部因素影响较大的毕业生,更倾向于留在本地就业,这可能与人的心理特点、感情纽带、家庭模式、情感表达方式都有关。
职教学生的就业问题牵动着各类社会角色,是融合了经济、教育、社会等多领域的综合性问题,是解决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供求矛盾的重大问题,需要各领域共同努力,贡献多元化的解决方案。对于中小城市吸引人才流入、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水平的建议,本文从政府、学校、个人和企业四个层面来说明。
当地政府应当在充分把握城市发展趋势的背景下,做好城市规划与定位,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特色产业和良好品牌,为优势企业提供保障与服务,有助于形成高技能人才聚集的精品产业高地,形成高质量人才的行业标准,也是职业院校在设置专业、培养学生时的风向标,对提高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1.从吸引人才角度入手。当地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充分普及职校毕业生与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群体的不同之处,他们既接受了较为完善的专业知识教育,又具备一定的技能素养,还通过实习积累了部分岗位经验。同时,毕业生大多拥有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不仅仅适用于劳动力密集型岗位,更应当与专业化层次高、技能性程度强,又要求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岗位进行适配。另外,应给予职教人才适宜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职教人才的薪资组合机制,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设置分梯队发放形式,发挥高薪酬留住人才的实际效用,将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落实到位。
2.从人才资源配置角度入手。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作用,掌握当地经济发展方向,根据市场、行业、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开展人才培养和配置工作,培养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优秀职教人才,丰富当地人力资源储备。政府还应当注意到贫困地区、基层这一区域面临巨大的人力资源缺口,人才的供求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促进毕业生基层就业项目落实到位,从而缓解本地人力资源流失问题,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并为贫困地区引进复合型人才。
3.从城市属性角度入手。地方政府还要考虑到城市综合吸引力与聚集人才的相关关系,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合理利用城乡特色空间,进一步深挖城市和乡村功能,形成特色鲜明、综合性强的城乡二元格局,打造成集工作创业、休闲娱乐、旅游徒步、学习深造、交通便利、保障完善的有活力、有魅力的城市,从而吸引本地人才和外来人才的入驻,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
1.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为进一步建立高效运转的就业人才机制,院校应当不断升级校企合作模式。从企业入校角度,常见形式有“订单班”“冠名班”等形式,企业主动向院校靠拢,利用院校的教学场地、实训车间、师资力量等资源开设订单式的定向培养人才驻点,将入职后的岗位培训蔓延到上游院校,提前赋予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培养“专技型”人才。学生经过企业考核后,考核合格的能马上进入单位开展工作,实现从学校到企业一条顺畅的就业链,学校、企业、个人三方共赢。从院校入企角度,进一步完善引校入企合作机制,建立紧密融合的工作交替、顶岗实习形式,通过实习既能解决企业面临的短期用工缺口,又能助推学生由校园环境到工作环境的思想、体力、心理快速角色转换,深入企业一线岗位进行实践,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选择。
2.加强专业教学,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培养课程时,应该将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放在首要位置,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必备技能为关键;及时了解市场趋势、行业发展现状、用人需求、标准变化、入职门槛、行业等级鉴定等信息,从而随时调整授课计划,配备理论和实习指导教师,投入经费采购教学设备,购买硬件和软件,建造规范化车间厂房,配备信息化教学场所,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和信息资源库,方便学生课前预热学习和课后延伸学习,形成全天候良好的学习氛围。
3.强化就业指导,建立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为帮助毕业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提高就业竞争力,职业院校应当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配备专门的就业指导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宣传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关注人力资源市场动态,传达政府就业政策,研判就业形势,根据不同专业宣讲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就业观念和过硬的职业能力,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
1.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建立正确职业认知。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工匠精神”在全社会的弘扬,全社会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基本形成共识,技能型社会建设氛围如火如荼,都激励着职校毕业生走技能报效祖国、技能成就梦想之路,这对职校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职校学生应当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立足于实际,投身于乡村振兴、建设家乡的奋斗之路。
2.夯实知识储备,形成核心技能。学生在校期间,要立足于所学专业知识,全面丰富理论知识和技术经验储备,以“1+X”制度(“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依托,强化技能、补齐短板,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反映职业技能等级水平的相关凭证,培养职业活动和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形成高效的学习习惯,不断增强自身适应经济发展、职业变迁的行为能力。
企业要严格执行当地政府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职校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将职业毕业生的社会保险提高到与高学历人才、高技能人才平等的位置,按时足额缴纳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险和公积金,以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企业内部考核与晋升机制,要给予职业院校毕业生平等的机会,摒弃“唯学历论”的单一评价标准,将职校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职业能力、技术技能同样认定为考核标准。
中小微民私企业应当与当地政府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攻守同盟,启用公共政策与企业细则联动机制,向政府申请职校毕业生到中小微民私企业就业的长效补贴机制,增加财政补贴额度;通过政府向社会宣传技能人才为社会和企业带来的正能量,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为企业带来资金流,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向政府申请惠税政策,延长税收优惠时限,向政府申请建立与职校毕业生就业量相关的小额贷款额度,解决中小微民私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降低融资成本,从而促使中小微民私企业稳步发展,创造更多面向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提升职校毕业生本地化就业率,为区域经济持续输送稳定的人才流。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留住职教人才,促进职业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达到人力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最优状态,需要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当地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用公共政策促进职校毕业生本地就业;职业院校要承担主体责任,增强职校毕业生的就业胜任能力;企业要严格执行政策,知人善用,公平合理对待高技能人才;毕业生自身应当心怀远大抱负,树立正确择业观,积极投入到建设家乡、深入基层的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