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藤瑜,张允玲,*,刘思阳,窦莎莎
(1.四川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智库也叫思想库、智囊团、脑库,是指由多学科的专家组成的公共研究机构,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是中国的“智库元年”,2015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至2020 年,智库机构已达1,413家。影响能力和传播能力是智库的“一体两翼”。一个智库是否成功、能否生存下去,关键看其影响力如何,而影响力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传播能力如何[1]。期刊凭借其在学术圈中的传统核心地位,加之积极建设的新时代融媒体传播矩阵,成为智库转化成果的最优平台,形成了智库与智库期刊互相促进,协同创新发展的良好关系。有学者提出,学术期刊的智库化转型既是媒体融合的必然产物,也是学术期刊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还没有智库期刊的明确定义。杨柳春认为智库期刊是以智库为依托,以战略与公共政策讨论为内容,搭建了智库、政府、新闻界及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1]。综合不同学者对智库期刊的不同定义,概括其相似性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智库期刊以智库为载体或者由智库创办;二是智库期刊是智库成果传播的重要平台;三是智库期刊以国家宏观形势或者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2]。
董洁认为新型智库期刊具有独有的特征,具体包括:(1)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2)研究内容导向明确,立足国家战略需求;(3)引领科技前沿方向, 用科学理念和科学思路促进科学进步;(4)紧跟国际形势,保持新锐视野,引领科技发展;(5)创新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并使其获得业界和公众认可;(6)具备媒体智库功能,面向全球传播中国智库成果,增强国际影响力;(7)引导和帮助公众,科学解读国家政策和规划,发挥链接政府和公众的重要作用[3]。
欧美知名智库为增强传播能力,大都出版了自己的期刊,如《外交事务》《华盛顿季刊》《大西洋月刊》,它们历史悠久且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品牌期刊。中国的智库期刊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期刊明确提出定位于智库期刊的数量不多,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刊》《改革》《管理世界》最具代表性。
国内智库期刊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就体制机制方面,存在国家和智库对智库期刊建设不够重视、缺乏顶层设计、缺乏智库期刊的评价方法和制度的问题;就期刊运营方面,存在编审团队目标需求不明确、文章来源本土化、研究模式偏重数学模型、战略问题研究不多等问题;还存在期刊方面的共性问题,如审稿制度繁琐、期刊时效性滞后、新媒体附加功能尚未挖掘、期刊国际影响力不高等问题[3]。
本文以代表性的智库期刊——《中国科学院院刊》杂志为案例,对其办刊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如下:
中科院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学科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院士群体、战略科学家、政府相关决策者构成了期刊的主要作者群体。以科学家深厚的科学积累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科学自身发展和科技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战略思考[1]。
中科院主编杨柳春总结《院刊》的成功转型得益于“全院办刊”的模式: 中科院在编委会、办刊人员、办刊经费等方面为《院刊》提供支持,以全面提升《院刊》的办刊能力[4]。
《院刊》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出发点,策划相应的重大专题,约请各界顶级专家热烈讨论,提出战略思考和政策建议,从而发挥其建言献策的作用。2010~2017年,《院刊》共策划出版68个重大专题,近500篇文章,在支撑国家科技智库建设方面发挥了卓越价值。
《院刊》编辑部倡导“研究型编辑、学习型组织、 创造型劳动”。一方面动用专家资源创办“院刊讲堂”,让编辑团队了解最新国家政策、科技进展;另一方面鼓励编辑走出去,到实验室、研究室与前沿科学家、一线专家讨论问题。
《四川冶金》于1979年3月创刊,期刊内容定位于冶金、金属材料及相关产业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2020年12月3日,四川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以下简称“省工信院”)省工信院成为《四川冶金》的新主办单位。主办单位的战略定位是打造省内一流、全国有影响力的智库机构,肩负着“开展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重大问题的研究等工作”的主要职责,这必然要求《四川冶金》做出适应性调整和发展规划。
2018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提高专业智库服务能力,鼓励新闻出版单位发挥特色,促进有条件的新闻出版单位向知识服务型专业智库方向发展[5],结合主办单位的定位与职责,及对突破自身创新发展的需求,《四川冶金》尝试转型为智库期刊,且已在前期分析讨论过转型的内在可行性[6]。在有其转型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本文探索了《四川冶金》改刊成为智库期刊的建设路径。
省工信院将《四川冶金》改刊后的办刊定位明确为“致力于打造为促进省内、西南地区乃至国家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科技经济综合学术信息交流服务平台。”改刊后的宗旨为:聚焦工信领域、服务工信发展,重点关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区域经济、信息产业、新经济及工业标准等为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着重解决现实问题,重视政策转化效果,服务我省工信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根据智库期刊的定位,《四川冶金》开发设置“工业材料”、“工业经济”等切合实际又深具“工信智库”特色的栏目。“工业经济”是工信智库建设的特色,又有“工业材料”与之协同;“工业材料”不仅是科技期刊的特色,也是承载“工信智库”工作,将工业技术和产业经济汇聚的集合点。工信智库和工业经济栏目可在现有的《四川冶金》期刊提前组建,作为积累稿源的过渡期,为改刊积累有效的论据和可行性判据。
通过关注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态势、基金项目等多种渠道搜集信息建立选题信息库[6],联动编委会专家和智库专家召开选题论证会,确定长期选题和短期选题、重点选题和一般选题,通过话题集群化获得社会反响,为决策层建言献策,形成智库影响力。无论是专题还是专栏,都应该紧扣“四川题材”,深化“四川研究”,紧贴四川省的发展需求。
利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和省工信院的影响力,吸引政府机构、智库专家、产业界、 学术界、 传媒界专家组建高水平编委会和审稿专家队伍。在组建时,综合考虑编委年龄层次,地域分布、行政职务、学术荣誉、研究领域等因素,平衡头衔含金量与实际工作贡献量的关系,既有高级别的行政职务和学术领域的“大咖”站台,也有青年编委高效撰稿和审稿,既有顶级专家进行学术把关和期刊宣传,也有知名专家学术指导,更有青年专家学术参与。利用编委会和审稿专家队伍搭建联系学术界、产业界、政策决策和信息服务界的多功能交流“平台”,推动期刊多元化发展。
智库期刊是问题导向办刊模式,具有高端、专业、可行性强等特点,这决定了智库期刊必须重视稿件质量,打造一支高水平作者队伍,对期刊办刊的成功具有直接决定性。智库期刊依托智库机构及其凝聚的专家,并广泛汇集来自科研院所、高校、政府机构、知名企业的作者,根据期刊专题专栏的需要,采取组稿的方式,把控稿件内容方向和质量,做到稿件“为我所用”,通过定期组织科研课题申报培训、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专家与作者面对面论文点评和论文写作交流等活动维护老作者、培养新作者。
改刊后,编辑要做好服务编委会专家和审稿专家的工作,如建立专家服务规范、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发现作者,培养作者,不断壮大作者队伍;通过多种方式约稿组稿,并坚决维护稿件质量。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与前沿学者、一线专家讨论问题,从单一型专职编辑转向学者型编辑。
打造期刊微信公众号、作者微信群、微博、微网站、视频号、抖音、建设官方网站等多元的全媒体矩阵,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同时,编辑部建立读者数据库,通过不定期的信息推送、读者群服务,增加读者附加值,提升读者体验感,使得读者群不断壮大。内圈层通过邮寄刊物、内刊的形式报送研究成果。
成熟后的智库期刊可利用自身的行业优势和专家优势承接相关部委、企业的项目课题,搭建科学研究平台,提供咨询服务,利用新媒体举办知识讲座、培训课程,知识付费,有偿知识服务,增强学术期刊科研服务力。在实现期刊智库价值的同时,也具备创收能力,保障期刊稳定发展。
科技期刊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良机,《四川冶金》积极改刊成为智库期刊,有机构变更带来的现实需求性,也有对历史机遇的把握,更具有可行性和可实践性。当然,打造任何一本高质量的期刊都并非易事,《四川冶金》的建设,需要以提升其智库功能为核心,以创新知识生产为根本,以充分发挥成果传播为己任,综合环境、资源、机制等各个要素,积极规划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路径,在建设中国特色一流科技期刊国家战略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创新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