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德方,李运昌,张圣文,郭 涛
(连云港市石梁河水库管理处,江苏 连云港 222006)
连云港市石梁河水库,又名海陵湖,位于新沭河中游,连云港市赣榆、东海两县区交界处,是江苏省最大的人工水库,上游与山东省临沭县接壤,东距连云港市区约35 km,地理坐标在北纬34°44′33″~35°49′46″,东经118°44′11″~118°52′31″之间。水库建成于1962年,总集水面积15365 km2,20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27.95 m,总库容5.31 亿m3,库区面积91 km2,灌溉面积6 万hm2,是沂沭泗流域洪水东调南下的重要节点工程。水库设计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发电、水产养殖等,是连云港市重要水源。水库主要枢纽工程包括主坝1 座,副坝2 座,泄洪闸2 座,输水涵洞4座,水电站1座。
石梁河水库生态环境问题从20 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显现,至2018年库区100 余座砂场沿岸线星罗棋布,近2000 条采运砂船只在水面穿梭轰鸣,养殖网箱覆盖大部分水面,“三无”渔船滥捕滥捞,两违三乱屡禁不止,库区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并由此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石梁河水库进行全面综合治理已经势在必行,深入推进幸福河湖建设[1-4]是必由之路。
连云港市以河长制为主抓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围绕石梁河水库“一湖好水、一尾好鱼,一幅美景、一片祥和”的发展定位,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总揽,以服务和保障民生为出发点,坚持系统思维,注重规律把握,通过实施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文化弘扬等行动,全力做好库区保护利用“大文章”,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满意”的工作目标,努力将水库的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将自然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新起点[5]。
2022年4月,石梁河水库入围淮河流域2022年度幸福河湖建设名单。根据幸福河湖建设要求,结合《石梁河水库管理与保护规划》,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印发了《连云港市石梁河水库幸福河湖建设清水进城行动方案》,围绕“河安湖晏、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文昌人和、公众满意”5 个方面23 项指标[6],重点实施“碧水畅流,生态修复、道路通达、乡村振兴、文旅融合”5 大工程50 项具体任务,发动相关部门,调动各方力量,强化举措落实,深入推进水库幸福河湖建设。
全力做好工程运行管理,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水利部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江苏省一级水管单位”“江苏省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单位”,不断提高水库工程管理水平,保障工程正常安全运行。建成55 km 环湖防汛管理道路,积极争取新沭河提标工程项目实施,不断提升区域洪水防御能力。2020年以来,连续经历大流量泄洪考验,3年累计泄洪118 d,其中承泄上游最大来水6500 m3/s,刷新建库以来最大行洪流量记录,3年累计泄洪76.1 亿m3,相当于14 个石梁河水库库容量。社会效能方面,科学调度蓄水灌溉,3年累计向东海、赣榆两县区输送灌溉用水及生态补水11.65 亿m3,累计发电350万kW,充分发挥了水库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为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连续打赢库区无序采砂治理、“两违三乱”整治、网箱清理、“三无”渔船清理等四大攻坚战,取缔全部425 本采砂证,清退砂场106 座,拆除洗砂机214 台,拆解采运砂船1805 艘,恢复滩地360 万m2;对库区违法水事行为进行全面排查,完成“两违”问题整改1300 余项;清理销号库区10.5 万只无序网箱、涉渔“三无”船只3771 艘,实现库区“三无”船舶动态清零;恢复水面面积415万m2。先后投入5.64亿元,实施库区生态修复工程,建成王埠、孟曹埠等生态示范段5 个,栽植落羽杉、垂柳、湿地松等苗木等约40 万株,生态复绿面积380 万m2。完成水库沿线17 个村庄截污治污建设;完成新沭河、石门头河、西朱范河、朱范河4 条河流入库河口整治,恢复湿地面积110 万m2,建设水源涵养林7 万m2。优化完善环湖邻水侧道路、沙滩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全力塑造独具特色的水库美丽风光、生态水景,着力提升库区生态环境,让石梁河水库的水更清、天更蓝。
推进文旅融合,印发《连云港市石梁河水库幸福河湖建设清水进城行动方案》,成功举办“赛龙舟”“起鱼节”“美食节”“半程马拉松”“环湖自行车赛”、精品农产品展销等活动。建成渔人码头、凤凰水岸、亲子互动乐园、黄金沙滩等景点向游人开放,市县开通旅游专线,石梁河水库正成为周边旅游新热点。大力挖掘与石梁河水库建设、运行管理相关历史资料,整合周边县区治水历史文化,丰富石梁河水库水文化内涵。建设石梁河水库水情教育基地(江苏省第一批),沂沭安澜(河长制)主题公园,磨山水情教育基地,宣传新时期治水工作,增强人民群众对治水工作及幸福河湖建设的认同感、获得感。连云港正加快以自然生态为优势、自然景观为基础、特色民俗为底蕴,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努力把石梁河水库打造成连云港的第三张旅游名片,形成“看海、观(海陵)湖、游花果山”旅游路线,让游客在好山好水中真切感受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围绕“一湖好水,一尾好鱼”的目标,实施标准化水产养殖区建设,积极探索水库大水面生态渔业增值模式,“以渔净水”、“以渔富民”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保水渔业,打造富民支柱产业。以鲢鱼、鳙鱼等掠食性鱼类为主,采取“国有企业+乡镇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周边群众共享渔业发展的增值收益。实施国有企业采砂,采砂收益中按10 元/m3标准上缴市财政作为乡村振兴引导资金,同时对周边28 个自然村每村每年给予18 万元资金支持。2022年提取了1250 万元乡村振兴引导资金和504 万元直接扶持资金,用于库区周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库下游新沭河堤顶提标道路建成,周边乡镇建成四好农村公路7 条,水库对外联通国省干道全面打通,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体系初具规模,助力库区振兴发展。启动清水进城,通过沿线闸站联动,科学调度,将水库拦截雨洪资源增蓄的水量经送水通道引入连云港城区主要河道,并通过水系连通,全面提升城市水环境。
自库区综合整治开始到生态修复实施,连云港市纪检部门全程嵌入式督导,保障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建立连云港市石梁河水库保护开发联席会议机制,坚持以河长制为统领,凝聚治水合力,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会议上处理重难点事项,协调各部门及属地政府共同推进,全面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建立综合执法与参建主体、群众管护协作配合机制,积极构建“党建引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群众监督”的库区监管工作新模式,共同守护水库生态健康,推动石梁河水库福泽群众、幸福永续。
2023年8月,连云港市石梁河水库高分通过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与江苏省河长制工作办公室组织的幸福河湖建设联合验收。验收组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石梁河水库幸福河湖建设,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科学利用水库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水库治理管护先进典型经验。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联动机制。石梁河水库地处两省三县区交界地带,属地政府分区管辖,行业管理涉及水利、交通、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公安等多行业部门。从综合整治到生态修复、产业富民,每一项工作的顺利推进都离不开各级政府与上级部门的坚强组织领导与全力统筹协调。市委市政府为此专门建立了连云港市石梁河水库保护开发联席会议制度,最广泛涵盖涉及水库的19个市直部门与县区政府为成员单位,设立日常办事机构,制定工作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共同推进水库保护开发与幸福河湖建设。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注重绿色发展。在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推动下,先后制定了《连云港市石梁河水库管理办法》《连云港市石梁河水库管理与保护规划》《连云港市石梁河水库采砂规划》《连云港市石梁河水库生态渔业规划》《石梁河水库智慧水利规划》等,为水库的长远建设与发展明确了目标,制定了任务书和线路图。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坚持绿色发展,是石梁河水库幸福河湖建设的正确选择。
三是反哺库区百姓,服务地方发展。始终把群众的期盼与愿望作为工作目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算好民生账、生态账、发展账。由国有企业组织实施水库的全面生态修复,严格按规划有序分期进行,确保生态复绿、截污治污、交通道路、富民产业、旅游发展等工作同步开展。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机融合、统筹推进,改善生态环境,科学开发利用库区砂石、渔业与水资源,助力富民产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确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一方,全力将石梁河水库打造成为践行“两山”理论的示范区、乡村振兴的样板区和幸福河湖建设的新标杆。
四是两手发力,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施库区生态修复与配套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是首要问题。连云港市发行地方政府水利专项债券,同时积极向上争取生态环保资金,并积极吸纳市场资金投入,形成了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发展机制,实现政府投入和市场投入两手发力、共治共建、共谋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建设幸福河湖,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进与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深度融合,探索库区长效监管新模式,使石梁河水库的水更清、天更蓝,造福一方,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认同感与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