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远亮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位于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磨西断裂附近,震源机制解显示为走滑型破裂,属主震-余震型地震。
9月11 日,中国应急管理部发布《四川泸定6.8级地震烈度图》(见图1)。此次地震烈度为Ⅸ度(9度),等震线长轴呈北西走向,长轴195千米,短轴112千米,Ⅵ度(6度)区及以上面积19089平方千米,主要涉及到甘孜、雅安、凉山等3个市(州)12个县(市)82个乡镇(街道)。
图1 四川泸定6.8级地震烈度图
截至9月12日,地震共造成93人遇难,25人失联,11万余人受灾,5万余间房屋损坏,道路、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
凉山州第一时间派出地震现场工作组赶赴灾区,以雅安市石棉县为重点,开展地震灾害损失和地震烈度调查评定等现 场工作,收集资料,分析地震灾害特点成因,结合实际震情,提出加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控对策的建议。
地震诱发多处山体崩塌、滑坡滚石、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延伸灾害链,形成灾害叠加效应。一方面灾害隐患点越多,灾情越重,另一方面大多灾害点为新发现点位,震前没有进行防控或监测。地震发生后,磨西镇新增地质灾害点9处。大渡河两岸的盘山公路每隔一段距离,就有滑坡、崩塌、滚石掩埋道路,地震发生时经过的车辆遭遇不测。与近年来我国发生的汶川、鲁甸、康定等重特大地震相比,泸定地震是颠覆性的,此次地震造成的山体崩塌、滑坡、滚石等地质灾害使遇难和失联人员超80%。这打破了专业人士的通常认知:地震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
2.1.1 堰塞湖威胁安全,群众紧急转移
泸定县得妥镇湾东村右岸山体垮塌,阻断湾东河右主支沟形成堰塞湖。泸定县紧急将堰塞体下游100余名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并组织力量科学处置堰塞体泄流。
2.1.2 基础设施受损,形成多处“孤岛”
地震地质灾害造成基础设施受损,道路、通信、供水供电等生命线多处中断,灾区43158用户用电受到影响。泸定、石棉两县52个村移动通信网络中断。石棉县王岗坪乡等重灾区交通、通信、电力中断形成“孤岛”超72小时(见图2)。
图2 滑坡崩塌毁损交通电力通信设施
有些房屋建筑和公共基础设施选址不当,有的建在岩性不均匀土层、软土层或液化土层上;有的建在陡坡、陡坎、悬崖边缘;有的建在结构性裂缝、地震活动断裂带、地灾害隐患点等危险地段。一些人员密集乡镇和景区建在距离崩塌滑坡较近的地方,导致人员死伤严重(见图 3-图 4)。
图3-图4 滑坡滚石毁坏房屋建筑
灾区房屋以砖混结构为主,包括土木、砖木、石木、框架等结构形式,石木结构房屋在藏区占比较大,部分房屋采取卯榫节点扒钉等抗震加固措施。如石棉县王岗坪乡挖角村调查点600余户,砖混结构70%,砖(土)木结构30%。康定市榆林街道新榆林村调查点124户,石木结构占40%,砖混结构占60%。重灾区,大多数砖木、石木和土木结构房屋损坏倒塌;部分未设防砖混结构房屋破坏严重,设防房屋主体结构完好;个别底框砖混房屋底层垮塌。泸定地震近20%的遇难者是因梭瓦、掉瓦、墙体垮塌、屋顶坍塌等房屋破坏造成的。
地震灾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横断山脉,属典型高山峡谷区。地质结构复杂,地下断层发育,鲜水河断裂、安宁河断裂、大渡河断裂等活动断裂密集展布,是我国少有高海拔、高烈度、地震高发频发地区。重灾区高山林立,沟壑交错,岭谷相间,具有高差大,坡面短,坡度陡峭,岩体破碎,岩石裸露的特殊地貌特征。山岭到大渡河水平距离,不超过10千米,岭谷相对高差达3000米以上,地质灾害发育强烈,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震中50千米内地质灾害隐患点525处。石棉县地质灾害隐患点113处。泸定县地质灾害隐患点356处。加之,受“4·20”芦山地震、“11·22”康定地震、以及“5·12”汶川地震等重特大地震影响,山体结构疏松状态尚未完全稳定,一些潜在危险、隐蔽的地质灾害源依然处于活跃状态,强烈地震必然叠加次生灾害。
灾区房屋多是老旧房屋,大部分是功能性用房抗震性能较差。
3.2.1 斗木结构房屋建筑情况
有些穿斗木构架房屋建造年代久远,木屋架腐蚀等降低承载力,榫卯结构不敌地震剪应力,维护墙体与穿斗木屋架连接可靠性弱。这类房屋,由内部穿斗木构架和外部维护墙体构成,木构架主要为穿斗抬梁混合形式,立柱搁于基石上,梁柱构件采用不同形式的卯榫节点连接,穿枋、屋顶和檩条形成纵向支撑,具有一定抗震和抗变形性能。墙体材料有水泥空心砖、土砖、夯土、土石。屋顶呈人字形,木屋架上铺小青瓦。在强大地震剪应力作用下,出现梭瓦、掉瓦,屋顶开天窗坍塌;卯榫衔接撕裂毁坏,立柱移位,梁断裂,墙体开裂倒塌等破坏。
3.2.2 砖混房屋建筑情况
一是有的砖混房屋施工工艺不合格,梁柱、楼板与墙体等联接措施差,砂浆强度不够。承重设计有缺陷,空心砖墙体承重。整体结构设计不合理,如有些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底层承重墙较少,上部纵横墙很多,造成结构幅度中心与质量中心不重合,头重脚轻。有些从二层开始,在一侧外挑1米作为住宅,房屋结构布局不对称,底层墙体与上层墙体不在一条直线上。二是有些底层采用框架结构,上部采用多层砖混结构,在布置上形成下柔上刚的结构形式。这类房屋,多为2-4层,墙体采用普通砖、水泥空心砖砌筑而成,楼板和屋面板为现浇混凝土板,大部分设置有圈梁、构造柱,部分房屋在楼顶加盖一层彩钢棚。砖混结构房屋的特点是整体连接,自振周期短,抗震性能较好。在强大地震共振作用下,主要表现为:房屋层间扭转破坏,个别底层楼垮塌;墙体开裂、外闪或倒塌;圈梁或构造柱混凝土裂缝和钢筋屈服,呈“灯笼”状开裂;楼梯间墙体开裂或倒塌,构造柱混凝土压碎;出屋面塔楼、女儿墙等破坏倒塌。
汶川特大地震后,《防震减灾法》修订,《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等法规标准实施,地震灾害风险法治化治理。一方面,四川省坚持城乡一体化,不断健全法规制度体系,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另一方面,基层防震减灾基础仍然薄弱,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差,缺乏防灾避险知识能力,防震减灾工作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地方思想麻痹松懈,出现防震减灾目标考核淡化,基层工作软化,群测群防、“三网一员”、地震现场工作等具体事务弱化,行政执法不严格、不规范,抗震设防监管有空窗,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农村工匠培训指导不到位等倾向。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地处攀西大裂谷、雅砻江大断裂,属我国南北地震带中南段,是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和地震灾害高发频发地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7级以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1996年以来,连续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全国地震重点危险区。
“9·5”泸定地震,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上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筑牢法治意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方面抓疫情防控,一方面抓抗震救灾,持续开展抢险救援,加快推动灾后恢复重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凉山州作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又是全国地震重点监视危险区,务必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不断完善治理体系,落实目标责任,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健全完善地方防震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做好防震减灾规划,推进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全力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治理能力。
近年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地震85%以上发生在西部。作为地震工作者务必要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建立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机制,按照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部署,全面完成县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任务。每年开展重点危险区地震灾害预评估,积极开展县级地震灾害损失精细化预评估工作,大力推进乡镇地震灾害风险详查。全面推进活动断层探查,实施地震小区划,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精确定位活动断层。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进一步加大投入,组织专业力量,开展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隐患点排危除险、科学治理。将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城镇、产业园区、学校、医院和重要基础设施等规划要充分考虑潜在地震灾害风险,科学避让断裂带和潜在次生灾害地段。实在无法避开的,也要进行柔性处理。
一位智利地震专家指出,“地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劣质建筑泛滥成灾,致人于死地。”建设工程抗震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筑抗震设防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途径,凉山州的房屋抗震设防着手点是加强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确保《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真正落到实处。大力推动抗震防灾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开发应用,重点推广运用隔震、减震技术、轻钢结构、钢结构等技术,提高建设工程科技含量,打造一批典型示范工程。继续推进CD级危房排查整治工作,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推进农居地震安全工程和高烈度设防地区抗震改造。加强农村建设工程,特别是新建民居抗震设防监管,科学规划设计配套功能性用房,保证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农村工匠培训指导,落实农村退宅还耕还田等政策,建新房拆旧房,千方百计消除危房。
地震预报是世界难题。我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唯一对大地震做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9·5”泸定地震在2022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划定范围。作为地震工作者务必要坚定自信自立,守正创新,以防震减灾规划为统领,夯实监测基础,加强预报预警。抢抓机遇,统筹落实防震减灾和相关规划,以数字化、网络化测震站网和地球物理站网等地震监测台网建设为重点,推进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等重大项目实施,“空天地”一体化,智能监测业务化,建立健全现代化综合地震监测体系,着力提升观测覆盖率、精准度和时效性。加速推进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大力推广科学有效的中国地震预警“一张网”成果。加强新时代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做好群测群防工作。推进地震会商制度改革,完善震情跟踪机制,积极参加地震预报科学研究,大力推广地震预报由经验统计预报向数值预报拓展成果,努力为在大震之前“打个招呼”作贡献。
作为地震工作者务必推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和地震科技创新;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推进“七进”活动;狠抓示范创建活动;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督促指导地震应急演练,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心理素质和防灾避险能力。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第一响应人”等抢险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贯彻落实《地震现场工作管理规定》《四川省地震局地震现场工作管理规定实施细则》《四川省地震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震现场应急装备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加强地震现场工作队伍建设,强化人员业务培训演练,每县至少培养2名具有实战经验,熟练掌握数智地震现场工作APP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地震信息化建设,基于移动互联网发展,搭建地震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地震新媒体平台,稳步拓展地震公共服务。加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实现视频会议互联互通,各类地震应急产品、抢险救援行动、地震现场工作在指挥中心汇集展示,实现指挥调度科学高效快捷。
“9·5”泸定地震是颠覆性的,地震灾害独具特色。一是地震诱发多处山体崩塌、滑坡滚石、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延伸灾害链,形成灾害叠加效应。地震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超80%。二是有些房屋建筑和公共基础设施选址不当,加重地震灾害。一些人员密集乡镇和景区建在距离崩塌滑坡较近的地方,导致人员死伤严重。三是大多数砖木、石木和土木结构房屋在地震中倒塌,部分未设防砖混结构房屋破坏严重,个别底框砖混房屋底层垮塌。近20%的遇难者是因梭瓦、掉瓦、墙体垮塌、屋顶坍塌等房屋破坏造成的。
“9·5”泸定地震启示是全方位的,加强凉山地震灾害风险防控对策主要:一是树牢防震减灾法治意识,着力提升综合减灾治理能力;二是树牢灾害风险管理意识,着力提升次生灾害防治能力;三是树牢抗震设防管理意识,着力提升城乡抗震减灾能力; 四是树牢固本强基担当意识,着力提高地震监测预警能力; 五是树牢精准应急保障意识,着力提高地震公共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