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斌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616)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铁发展驶入快车道,“四纵四横”高铁网提前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正加密成型。2021年,铁路网建设迈上新台阶:一大批线路投入运营,25个县结束了不通火车的历史,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超过4万公里[1]。
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专业是我国在2019年批准建设的新专业,于202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招生。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专业的设置主要对接国铁集团的“工务+电务+供电”一体化改革,主要就业单位为国铁集团下属各局的高铁基础设施段、高铁工务段、电务段、供电段等。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专业涵盖原有的工务、电务、供电三个专业,专业课程内容可谓“跨界融合”,目前的专业建设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基本上在铁道工程技术、铁道桥梁隧道工程技术、铁道信号自动控制、铁道供电技术等专业的基础上开展。在专业课程资源如何融合、专业师资结构如何调整、实训资源建设如何配置、课程体系设置如何体现专业特征等方面尚需更多探索。
国铁集团《关于进一步深化高速铁路综合维修生产一体化站段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高铁营业里程不超过2000公里、且管辖半径一般不大于500公里的铁路局集团公司原则上设置1个高铁基础设施段[2]。从目前已成立的上海、淮安、桂林等高铁基础设施段来看,高铁基础设施段的一线生产车间主要有高铁综合维修车间、电力车间、车载设备车间和机修车间。高铁综合维修车间负责主要的铁路线路、桥梁隧道、信号、接触网供电等基础设施的日常巡视检查、检测监测、养护维修、故障应急、营业线施工管理、路外环境检查等工作。
高铁综合维修车间根据所辖高铁线路的里程分布情况,再设立数个综合维修工区。综合维修工区是一个独立的生产作业单元,实行“工务+电务+供电”一体化生产管理。进行作业时,按“七统一、一联合”模式进行生产管理[3]:各专业作业内容和人员由工长统一安排、各专业作业的天窗统一申请安排、各专业作业的生产计划统一安排、各专业作业的生产流程统一安排、各专业作业的应急管理统一处置、各专业作业的防护统一安排、各专业作业的生产过程统一在同一个平台,各专业作业的调度联合安排。
综合维修工区是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工作部门。从综合维修工区的“七统一、一联合”生产管理模式及生产实践进行分析,虽然工务、电务、供电各专业的检查维修作业仍需要线路工、桥隧工、信号工、接触网工等专业工种来完成对应的专业作业内容,但天窗申请、生产计划、生产流程、应急管理、营业线施工作业防护等作业工序或作业内容是融合在一起的,“综合”的精髓在于培养熟悉“工务+电务+供电”三个专业的作业内容、熟悉“七统一、一联合”生产管理模式,同时精通某一工种(如线路工、桥隧工、信号工、接触网工)作业的专业技能人才。在专业课程资源上,需将工务、电务、供电三个专业的相关课程资源如天窗、检修交叉部位、工电结合部、营业线施工作业防护等融合在一起。
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是“工务+电务+供电”的融合,在课堂授课和实训作业指导中,要求专业教师从专业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来设计专业课的教学,将若干门独立的专业课演变为“综合”的专业课。例如:铁路道岔是工务、电务专业的典型工电结合部,“高铁轨道施工与维护”课程属于工务类课程,负责基本轨类型、轨距、尖轨开程、尖轨密贴、岔枕位置、道岔方正等知识学习和实训;“铁路信号基础设备维护”课程属于电务类课程,负责电动转辙机、密贴调整杆空动距离、绝缘部件安装等知识学习和实训。高铁基础设施段的综合维修工区在进行工电结合部检修时,线路工和信号工是需要同时进行配合作业的。在进行“高铁轨道施工与维护”和“铁路信号基础设备维护”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就需要将这两门独立的专业课演变为“综合”的专业课。
这种“综合”的专业课不是若干门独立的专业课的简单组合,而是通过专业教师对各门课程的结构化设计和结构化教学,体现出各门专业课程的整体性和高度连贯性。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专业的理论授课和实训指导需要熟悉“工务+电务+供电”融合、“七统一、一联合”生产管理模式的专业教师,需要能对专业课程进行结构化设计和结构化教学的专业教师。
综合性的实训场景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变化,在实训过程中自觉地将自己代入高速铁路综合维修的场景中。这种综合性的实训场景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实训场所的综合性。实训场所应尽量包括工务、电务、供电的设施设备和工器具,学生在进行任意一项实训时,均可感知到高速铁路综合维修的“综合性”,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变化。
二是实训项目的综合性。不论是工务、电务或供电某一专业的实训项目,还是综合性的实训项目,均应或多或少地体现“工务+电务+供电”的融合性,体现各门专业课之间的连贯性,降低不同专业课程学习之间的“迁移”难度。
三是实训情境的综合性。实训情境的设置注重“七统一、一联合”的模式,在多次的实训中让每个学生都熟悉“七统一、一联合”,然而正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也就需要专业教师将熟悉的情境素材改造成“陌生化”的、新颖的教学情境[4]。
安全规则意识是铁路部门职工永恒的主题。铁路运输在依靠先进设备和科技保安全的同时,一直非常注重从安全规则、生产管理制度的角度研究和分析安全规律,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作用,强化安全保障能力。铁路的管理部门和铁路职工的一言一行,都是将安全放在首位。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更是涉及铁路“工务+电务+供电”三大专业部门的融合,任何安全意识的疏忽和言行都可能造成重大危害,在任一授课环节和实训环节,都需体现安全规则意识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共通性的安全规则,主要是所有铁路部门和职工都需要遵守和学习的《铁路技术管理规程》。
二是专业性的安全规则,包括铁路各专业部门在作业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作业规则,如《高速铁路工务安全规则》,实训项目的设计和开展也必须遵守这些作业规则。
三是劳动安全保护意识,必须贯穿实训项目的全过程。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的“工务+电务+供电”综合作业,均是在轨旁进行的作业,不仅要强调个人劳动保护用品的使用,也要强调信号旗、信号灯、口笛、短路铜线等防护备品的使用,还要注重避车、跨越线路等安全技能的日常应用。
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是课程教师团队。目前,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主要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削弱了课程资源的融合性,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课程教师团队的组成均为同类专业的教师,未接触过其他类专业,资源建设的主体存在专业的局限性。
二是课程教师团队里的企业师傅基本上处于挂名的状态,未实际参与课程资源建设。
三是新专业招生班级较少,部分课程教师团队只有授课教师1人,仅能从自身专业的角度进行课程资源建设。
四是直接采用原有专业的课程资源,例如:“高铁轨道施工与维护”课程,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与铁道工程技术等专业使用相同的教材、课件、视频或微课、在线课程,未体现专业的“综合”性。
据相关研究和统计,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新入职的专业教师有大部分来源于国内高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5],且目前我国尚无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方面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业。国铁集团2019年才开始进行“工务+电务+供电”一体化改革并设立高铁基础设施段,之前来自于企业的教师也无相关“工务+电务+供电”的工作经历。目前,各高职院校从事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专业课教学的教师,或是工务类专业(铁道工程技术、铁道桥梁隧道工程技术)的教师,或是电务类专业(铁道信号)的教师,或是供电类专业(铁道供电)的教师,专业课教师的视野有较大的局部性。
对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专业课的课程进行结构化设计和结构化教学,体现专业课程的综合性和连贯性,不同类型的专业教师会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步骤,这与专业教师视野的局部性、教学经验等因素有关。专业教师的不善于或无法组织结构化教学来统筹专业教学、对专业课程的综合性和连贯性的忽略会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若专业教师缺乏结构化设计和结构化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也就难以达到高速铁路“综合”维修的整体性,专业教师在备课时只会围绕本专业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点来收集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情境,整门课程失去了在专业中应有的结构性和连贯性,具体的专业授课表现为:
一是专业教学情境单一。例如:工务类课程向电务类课程切换、电务类课程向供电类课程切换,情境的不断切换易引起学生思维的变换,增加了学生在不同类型课程学习之间“迁移”的难度。
二是专业教学缺乏连贯性。不同类型的专业课程之间缺乏关联性,不利于学生知识认知的关联,导致知识碎片化,影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性。
综合考察全国开设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专业的各铁路高职院校的实训场所,均或多或少建设了具有高速铁路特色的线路、信号、接触网等实训场所,用于开展高铁线路、信号自动控制、铁道供电等各项专业实训。但现有的实训设施设备的专业性,从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的综合要求角度而言,却体现了专业各自为政未整合、实训设施管理未整合、实训联动未整合的问题,专业实训设施弱化了授课场景的综合性,未能体现综合性的实训教学。
综合考察全国开设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专业的各铁路高职院校的实训项目设置,各实训项目暂时只是工务+电务+供电三个专业实训项目的简单叠加,存在各专业实训项目独立、实训计划独立、实训师资独立的问题,实训项目未能有效对接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的“工务+电务+供电”一体化和“七统一、一联合”的生产管理模式。实训项目的独立也弱化了授课场景的综合性。
综合考察全国开设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专业的各铁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虽然方案较重视安全规则的学习,但课程体系的设计仍无法突出安全规则意识的普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铁道概论”或“高速铁道概论”的学时数普遍较少。
二是作为全路共通的《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未安排课程或学时数很少。
三是作业规章仅安排学习工务规章,且以在线课程自学、在线题库答题为主(有学分但不授课)。
四是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了“工务安全与应急处理”,在专业限选课程设置了“工务班组管理”,均以工务专业为主。
融合性的课程资源需要融合性的课程资源建设主体,融合性的课程资源建设主体需要对原有资源进行重新选择、编辑、修改、创新、融合,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变:
一是课程教师团队的组成均需要有工务、电务、供电专业的教师,企业师傅定期参与课程资源建设的研讨,并将之作为一项制度长期确立。
二是重新编撰、拍摄有专业融合特色的教材、微课或视频。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专业需要重新编撰的主要教材及专业融合重点如表1所示;需要重新拍摄的微课及专业融合特色如表2所示(以“高铁轨道施工与维护”课程的道岔检查项目为例)。
表1 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专业主要教材资源开发及专业融合重点统计表
表2 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专业微课项目专业融合特色统计表
三是将具有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特色的结合部作业配合、作业程序、营业线施工作业防护等内容融入每一项专业实训中,将高速铁路综合维修的“七统一、一联合”的生产管理模式融合到实训中,实训融合特色如表3所示(以“高铁综合维修技能实训”课程的工电联整道岔项目为例)。
表3 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专业实训项目实训融合特色统计表
基于“工务+电务+供电”一体化的教学需求,开设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师的培养方面应着重于由局部到整体的重新构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控:
3.2.1 现有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
所有专业教师均轮岗到高速铁路综合维修工区在企业实践半年以上。专业教师在企业实践期间,通过跟班作业,熟悉“工务+电务+供电”的作业内容、熟悉“七统一、一联合”的生产管理模式、熟悉各结合部的作业流程之后,可拥有全局性的视野,在授课场景和实训教学的设计上,逐渐采用结构化设计和结构化教学,充分体现专业课程的综合性和连贯性。
3.2.2 引入企业师傅参与实训教学
引入高速铁路综合维修工区的企业师傅参与实训教学,特别是参与“工务+电务+供电”综合实训的教学。企业师傅熟悉“工务+电务+供电”的作业内容、熟悉“七统一、一联合”的生产管理模式、熟悉各结合部的作业流程,熟悉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和各项生产管理制度,在实训教学中,能自然而然地在班前(实训前)进行作业内容和人员统一安排、天窗统一申请安排、生产计划统一安排,在班中(实训中)进行生产流程统一安排、应急管理统一处置、作业防护统一安排,在班后(实训后)进行作业小结,充分实现实训教学的实战性、综合性、整体性。
3.2.3 设立新的“工务+电务+供电”一体化的二级学院和教研室
目前,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专业一般设置于铁道工程系(学院)或高速铁道工程系(学院)之下,可参照国铁集团“工务+电务+供电”一体化机构改革的经验,考虑设立新的二级学院(例如:铁道工电学院)和教研室,整合原有师资力量的配置,逐步建立在理念、教学、实训等方面均“工务+电务+供电”一体化的师资力量,让专业教师拥有“工务+电务+供电”一体化的思维和全局性的视野。
基于“工务+电务+供电”一体化的实训需求,实训项目和实训设施的建设应着重于由个例到综合的重新构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把控:
3.3.1 实训项目综合
基于“工务+电务+供电”一体化的实训需求,应在不同的专业课程实训中体现不同结合部作业内容的整合,在综合实训中体现“七统一、一联合”的生产管理模式,逐步解决工务、电务、供电各自进行专业实训的问题,将各专业的作业规章制度、实训生产计划、实训作业组织、实训作业内容、实训作业要求、实训天窗安排、实训防护安排统一整合。
各专业核心课程、主干课程的实训,均应考虑将工务、电务、供电三个专业的实训项目联合进行开发设计,初期可考虑不同专业的师资联合授课,中远期待师资力量融合到位后,再进行独立授课。
3.3.2 实训设施综合
对原有的专业实训室进行体现“工务+电务+供电”的综合性改建,或建设新的综合性实训室,所有相关实训设施设备、实训工具器材、实训耗材统一整合利用,各实训项目联动进行。例如:建设道岔实训室,道岔、轨道电路、电动转辙机等设备和工具综合在一起,工务专业可进行轨距、尖轨开程、尖轨密贴检查维修等实训,电务专业可进行绝缘部件安装、电动转辙机检修等实训。实训设施的综合,可减少学生学习思维的变换和专业课程学习之间的“迁移”难度,充分体现专业教学的连贯性和关联性、整体性。
安全规则意识在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一种理论上非常重视、设置上无法体现的特殊状态。将安全规则意识的普遍性落到实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是增设或增加“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道概论”或“高速铁道概论”的学时数。
二是专业课程、规章的学习改变工务为主的观念,充分体现工务、电务、供电的综合性。
三是作业规章的学习应安排部分学时,同时辅以在线课程自学、在线题库答题、线上线下知识竞赛、实训场所展板宣传等方式。
四是专业教师的安全规则意识需同步提高,强调个人劳动保护用品在实训中的使用,避车、跨越线路等安全技能必须应用在日常的实训作业、工具材料领用、课间休息和上下课过程中。
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专业建设并不是“工务+电务+供电”专业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综合、一种融合。只要有助于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扩充和融合,有助于专业教师的成长和融合,有助于实训设施、实训项目的设置和融合,有助于学生专业安全规则意识的积极思维和普遍确立,此类专业建设的探索和研究都是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