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琪 李惠明 郭兵 俞宁 申俭
吴昌硕
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原名俊,又名俊卿,初字芗圃、香补,中年后字昌硕,又字苍石、昌石、仓硕等,别号有朴巢、苦铁、破荷亭长、五湖印丐等,七十岁后又署大聋。浙江安吉(今湖州市安吉县)人。幼随父吴辛甲读书,十余岁即喜刻印,得其父指点,初入门径。咸丰十年(一八六0)浙西战乱,全家避乱荒谷中,弟、妹死于饥馑。先生与家人失散,流亡湖北、安徽等地,二十一岁回乡务农,同时苦读、习艺不辍。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中秀才;同治八年(一八六九)负笈杭州诂经精舍,从俞樾习小学及辞章。青年游历嘉兴、上海、苏州、湖州、扬州等地,结交蒲华、高邕、吴云。光绪元年(一八七五)于湖州陆心源家司账,观其所藏;光绪六年(一八八0)馆苏州吴云两罍轩,吴云为先生删削《篆云楼印存》, 成《削觚庐印存》; 光绪八年( 一八八二) 定居苏州, 交沈石友、潘祖荫、叶昌炽,又得友人赠古缶,号缶庐、缶道人;光绪九年(一八八三)赴析津、津沽,过沪结识任伯年,后交任薰、虚谷等。
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八月吴大澂督师北上御日,先生参佐戎幕,立马榆关(山海关)。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十一月,以直隶州同知衔摄安东(今江苏涟水)县令,因厌政务烦琐,到任一月即辞官,刻『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一月安东令』以纪事。民国后,定居上海鬻艺,艺名盛极,日本人士争宝其所制,河井仙郎、长尾甲、水野疏梅、日下部鸣鹤等皆来习艺。
一九一三年春,西泠印社经批复成立,先生来杭预会,被公推为首任社长,撰联自谦:『印讵无源,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次年撰《西泠印社记》并篆书铭石于仰贤亭之西,又为《印人画像》作序。复提议修路将前山与后山相连,使游社情趣大增。一九一五年春,客西泠印社为胡淦绘《西泠印社图》并题,四月于印社建隐闲楼,亦名题襟馆,先生撰记勒石。五月,为吴隐所凿潜泉题铭,又为所建遯盦书楹联。一九一八年十月为岁青岩篆书题记,次年为还朴精庐篆书題额,鉴亭书联。一九二一年春,先生参加西泠印社同人雅集,众人隶书题名,又率社员筹款赎回《汉三老讳字忌日碑》。九月,日人朝仓文夫为先生塑胸像,藏西泠印社石龛中,名曰『缶龛』,王一亭建亭其上,次年春,先生游之。一九二二年撰《汉三老石室记》,铭石立在杭州孤山之麓。
先生受知于沈秉成、吴云、陆心源、杨岘诸公,故学有根柢。一八八六年潘钟瑞赠《石鼓文》精拓本,自此专攻取法而参以己意,虽隶真狂草亦以篆籀出之。篆刻宗秦汉,融会浙、皖,浑厚高古,大巧不工。晚年病臂,偶由妻、子及弟子代刀。画擅花卉、山水、佛像、人物,自辟町畦,独立门户,被推为上海书画协会、海上题襟馆书画会会长。又作诗勤苦,直抒胸臆,散原先生誉为『出入唐宋间健者』,有《缶庐集》行世。
先生内峻洁而外和易,弟子王贤曰:『人谓先生书过于画,诗过于书,篆刻过于诗,德性尤过于篆刻,盖有五绝焉。』先生诸艺皆擅,引领印社学术、艺术风尚,首开印、书、诗、画兼能之风,百年不坠。又以近代文艺巨擘出任首任社长,西泠印社盛极于世,天下名士影从云集,无不以成为『西泠印社中人』为荣。(撰文:朱琪)
马衡
马衡(一八八一—一九五五),字叔平,号鍴庐,斋名凡将斋。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与马叙伦、马寅初有『浙江三马』之目。先生早年居上海。一九二二年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研究室主任兼导师, 一九二四年参与『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故宫物品,一九二五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任古物馆副馆长,一九三三年起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
先生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与社中诸君子交好,积极参与捐款捐物。一九二八年,清东陵盗墓案发,先生是最早举报人并作证,被军阀孙殿英追杀,由胡适陪同南下避难于杭州西泠印社。一九三0年八月,在印社刻有『无咎无恙』印章。先生以其在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提携西泠印社社员,扩大印社影响力。曾举荐邀请王福庵、唐源邺等编纂内府藏印《金薤留珍》。一九二八年王福庵被聘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参与鉴定古器物,又担任北京『圆台印社』导师,皆由马衡先生举荐。先生虽长居北京不能常至印社,但始终以保护印社为己任。一九二九年,先生与众社友借举办首届西湖博览会之机,申请以西泠印社为卫生馆,并加挂『古物保管委员会浙江分会』之牌,使孤山社址躲过可能被改为中山公园之厄。淞沪失陷后,西泠印社的集体性活动中断,但神州光复不久,即于一九四七年补行印社创立四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先生到会并题名。
东北沦陷后,故宫奉命筹划珍贵文物南迁保存,先生积极推动完成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的建设。『卢沟桥事变』后,又主持故宫文物西迁。一九四九年国民党撤退时,先生拒不配合文物运台,尽最大能力保留故宫珍宝,厥功至伟。至于先生被公推为社长之时间,因史料记载不详,多有争议,但时间节点应在一九三三年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之后,或一九四七年补行印社四十周年大会前后。对于当时印社的长远发展来说,推举这样一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浙籍名流为社长,乃是不二之选。
先生学术涉猎广泛,举凡青铜器、玉器、石刻、墓志、石经、玺印、钱币、甲骨、度量衡制度、历代书籍制度,几无所不包,且所论深有见地。一九三四年编辑《封泥存真》,首开摄制封泥实物形态照片先河,全面揭示文物信息,为考古类型学方法在古玺印相关研究之应用。一九四四年撰《谈刻印》,开创性地运用现代考古学分期断代以及器物类型分类方法,将古代印章演变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春秋、战国;第二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第三时期:隋、唐、宋、元;第四时期:明、清。先生又提出『金石家不必为刻印家,而刻印家必出于金石家』,强调金石学对篆刻的作用至关重要。郭沫若论先生『既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的朴学传统,而又吸收锐意采用科学方法,使中国金石博物之学趋于近代化』,诚为不刊之论。
先生能诗词,工篆隶,善治印,又精鉴别,收藏书画、金石碑版甚富,后均捐献故宫博物院。书法受学问涵养,富有书卷气。治印宗法秦汉,尤重字法,强调笔意,规矩谨严,朴茂渊雅。自辑印谱有《鍴庐印稿》《凡将斋印存》《凡将斋印谱》等。著有《金石学概要》《凡将斋金石丛稿》等。
先生本色是学者,他身处传统金石学向中国近代考古学转捩之际,以科学精神和考古方法参与文物与遗址发掘,融入金石文物研究,既为传统金石学之集大成者,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先驱,更是中国文物与博物馆事业的早期开拓者。先生一生历经政局动荡,长羁于国家急务,任社长期间虽于社政有所未暇,但先生身负民族重任,为保存祖国文物而临深履薄,克尽厥职,岂不正是印社『保存金石』宗旨的典范体现。(撰文:朱琪)
张宗祥
张宗祥(一八八二—一九六五),浙江海宁人,著名学者、书法家。原名思曾,字阆声,号冷僧。因崇仰文天祥,更名宗祥,后得乡贤周宗彝毁家抗清所用武器『铁如意』, 视为家珍, 因此,又署别号『铁如意馆主』。张宗祥继吴昌硕、马衡之后被推举为第三任社长,他对西泠印社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其在当时非凡的学识、资历及社会地位是密不可分的。
一九四九年,西泠印社几近瘫痪。由于各种原因,沪杭两地的社员商量,决定将西泠印社的社产和文物,全部移交给政府。从此,西泠印社完全停止了活动。一九五六年,张宗祥任浙江图书馆馆长、浙江省文史馆副馆长、浙江省政协常委和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要职,对西泠印社的恢复工作十分关心。一九五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张宗祥在省人大会上积极提出了恢复西泠印社的提案,这个提案得到了浙江省委和杭州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此,西泠印社的恢复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在西泠印社恢复过程中,张宗祥虽年事已高,但仍身体力行,与潘天寿、沙孟海、诸乐三、阮性山、韩登安等,在不同场合,纷纷上书陈情,为恢复印社奔走呼号。自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开始,一共召开了六次有记录的非官方筹备会议,张宗祥任筹备委员会主任。由于他的建议和斡旋,政府批准了筹委会的一份『企业性计划书』,同意以『公助民办』『自负盈亏』的方式,先恢复西泠印社『营业部』。
一九五八年九月三十日,西泠印社下放由杭州市管理。一九五九年夏,杭州市文化局成立『西泠印社办公室』,派王树勋担任办公室主任,社员韩登安协助管理社务。一九六一年下半年开始,恢复工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当年九月,杭州市政府、市文化局经过认真研究,决定由西泠印社办公室的隶属单位—杭州书画社具体组织筹办。印社的恢复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十月,起草完成了恢复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并报杭州市文化局。一九六二年春,市文化局基本同意了这个方案。于是在当年五月十六日,在杭州市平海路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二楼会议室,召开了第一次政府出面的专题讨论会,张宗祥、潘天寿、邵裴子、沙孟海、吴寅、朱醉竹、韩登安、陆维钊等参加座谈。杭州市文化局局长孙晓泉主持会议。会上张宗祥说:『西泠印社的学术活动,应该继承下来,徽、皖、浙三派,浙派发展势力最大,不仅是浙江的特产,且是东方及世界上独具的。』与会人员各自谈了看法,对西泠印社的恢复工作,充满信心。
一九六二年六月开始,恢复工作正式展开。政府返还了西泠印社原有的部分房产和物品,西泠印社的活动开展便有了根本的保障。这一切活动,张宗祥始终参与其中,并充分利用他在浙江文化界的威望,在争取资金、返还社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又以杭州市政府名义召开了『西泠印社筹备座谈会议』,张宗祥以籌委会主任身份致辞,潘天寿主持会议。
这一年,老社员、著名收藏家张鲁庵先生家属遵照张先生遗愿,将他毕生收藏的大量孤本印谱、明清名家印谱、秦汉古玺铜印捐献给印社。印社以先生斋名辟『望云草堂』收藏,张宗祥欣然命笔,为之书写『望云草堂』匾额。
就这样,经过十个月的紧张筹备,西泠印社于一九六三年十月二十五日在杭州华侨饭店召开建社六十周年大会。拟订了重振西泠印社的全面规划,通过了新的印社章程。会议期间,选举产生了首届理事会,一致推选张宗祥为社长。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四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西泠印社庆祝建社六十周年、张宗祥当选为社长的报道。
张宗祥正式任社长后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每月一次社员聚会,讨论学术问题。第一次聚会是一九六四年三月,地点在杭州饭店,到会的人有:张宗祥、潘天寿、陆维钊、诸乐三、沙孟海、金越舫、韩登安等。第二次是一九六四年四月,在西泠印社柏堂举行,会后在『楼外楼』聚餐。第三次是一九六四年五月,在西湖饭店聚会。印社还认真编印出版了《西泠四家印谱》,封面由潘天寿题写,扉页由张宗祥题签。
综上所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泠印社的恢复过程中,如果没有张宗祥的大力支持和积极筹备,恐怕再推迟十年,西泠印社也未必能恢复,所以张宗祥对西泠印社的历史性贡献确实是功不可没的。(撰文:李惠明,系张宗祥纪念馆馆长)
沙孟海
沙孟海(一九00—一九九二),原名文瀚,后改名文若,字孟海,别号僧孚、沙邨、兰沙、决明、石荒,中年后以字行。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先生幼承庭训,习经史、小学、书法,九岁见父亲将自镌『活人命于纸上』印章钤于药方之上,深有兴趣。一九一0年以后,先生以识篆颇多,常自习刻印章。十二岁释读『中华民国军政府鄂省大都督之印』,师生惊异。后肄业于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入国学社从冯幵学诗、古文辞,从钱太希、赵叔孺习书法、篆刻。一九二二年冬游学沪上,得吴昌硕指授,又谒访康有为、罗振常等名流,与况周颐、朱孝臧、章太炎、马一浮等多所过从,请益探讨,见闻益广。
先生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时于日记中记录印章相关内容,为其后来之《夜雷雨斋印话》《沙邨印话》蓝本。一九二七年,自修能学社至商务印书馆工作。一九二八年春,沙孟海告别教授生徒、治印鬻书的生活,离开上海,至浙江省政府秘书处任职,此际撰成《印学概论》《近三百年的书学》两文。此后随政局变化,转徙广州、南京、重庆等地,公务繁忙,只能业余从事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
一九四九年后,曾任中山大学预科国文教授,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省文管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名誉馆长,浙江省考古学会名誉会长。一九六二年起著《印学史》,该书虽迟至一九八七年出版,但确立了现代印学研究的学术范式,奠定了先生在印学史上之地位。一九六三年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创办全国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先生被聘为教授,讲授书法、篆刻、古文字学课程。一九七九年起担任书法、篆刻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同年出席西泠印社七十五周年纪念大会,当选第四任西泠印社社长。一九八一年,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推选先生为副主席。一九八二年起,主持全面整修印社,重建后山石坊,召开建社八十周年纪念大会,出版《印学论丛:西泠印社八十周年论文集》,撰写《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纪念碑记》。
先生坚持贯彻『学术立社』宗旨, 提出『以印为主』的艺术原则,包容金石书画研究与创作。一九八三年明确提出印学(篆刻学)应与金石学区别开,对篆刻艺术确立其学科定位贡献卓著。一九八八年提出将西泠印社建设成为『国际印学研究中心』,为印社在当代的发展指引了方向,是西泠印社当代学术研究与发展的引领者。先生积极推动西泠印社外事活动,一九七三年日本代表首次访问西泠印社,先生参与接待工作,后参加日中两国『现代书道二十人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日、韩、新加坡、欧洲等海外代表团访问印社,扩大印社在海外影响。先生对印社产业部门大力支持,如印泥制造、书画装裱等,开当今印社产业多元化之先声。
先生以艺术家、学者为本色,一生成就卓著,辞章、训诂、金石、考古,无不精通。毕生治学以书学、印学为中心,所论学理严密,善于利用考古新材料,言人所不能,故能成一家之言。篆刻初宗秦汉,先后亲炙于赵叔孺、吴昌硕两家,又博涉众长,规矩谨严而不失生动灵秀,更擅从古器物文字汲取新意。缶翁诗赞『浙人不学赵撝叔,偏师独出殊英雄』,可见推崇。书法诸体兼擅,中年后以行、草书名世,错综变化,沉雄茂密,题榜大字尤为世推崇,印社正门『西泠印社』四字即出自先生手笔。
一九九二年四月,先生因摔倒骨折入院,后病情恶化,十月逝世于杭州。生前自辑《石荒生印存》《兰沙馆印存》《兰沙馆印式》等。著有《印学史》《沙孟海论书文集》《中国书法史图录》《沙孟海书法集》等。
(撰文:朱琪)
赵朴初
赵朴初(一九0七—二000),出生于安徽太湖一个『四代翰林』之家。其太高祖赵文楷为清嘉庆元年状元,曾任清廷钦差出使琉球国。
一九二0年,赵朴初离开安徽前往上海,跟随表舅关?之生活。一九二二年考入东吴大学附中。一九二五年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爆发,在上海,陈独秀、瞿秋白等人领导了工人大罢工,消息传到苏州,当日下午,作为学生代表的赵朴初,参加了苏州学联召开的紧急会议,立即组织学生停课上街游行,募集资金捐给上海商会。一九二六年秋,赵朴初被东吴大学本科录取,在同学孙起孟、梅达君等的影响下,逐渐了解中国共产党。后因病不得不肄业回家休养,在关?之的介绍下,进入佛教会工作,历任中国佛教会秘书、主任秘书,上海慈联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常委兼收容股主任,上海净业流浪儿童教养院副院长,上海少年村村长,组织了大量难民参加新四军,募集大批物资送到新四军总部。一九四五年参与发起组建中国民主促进会。一九四九年作为宗教界代表受邀参加开国大典。一九五三年后,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一九八0年后,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数项职务。
作为新中国一代宗教界领袖,赵朴初把佛教的教义圆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尊严,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促进中国佛教界与世界各国佛教界友好交往的偉大事业之中。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九五一年,赵朴初代表中国佛教界主动赠送观音像给日本佛教界,打开了中日民间友好交流的大门。一九六一年三月,他在泰戈尔诞辰百周年纪念大会上,义正词严地驳斥了某些反华势力突然发动的恶意攻击,其维护国家尊严的举动,赢得国内外高度评价。一九九三年,赵朴初提出佛教是中日韩三国友好交流『黄金纽带』的构想。
赵朴初不仅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诗人、慈善家和书法大师,而且与西泠印社也有殊胜的因缘。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西泠印社社员大会和七十五周年纪念大会成功召开,沙孟海被选为社长,赵朴初为名誉社长。
一九九三年十月二十日,西泠印社建社九十周年纪念大会暨第九次社员大会上,选举赵朴初为社长。
建立中国印学博物馆一直是西泠印社人的夙愿。一九八八年,西泠印社建社八十五周年活动,会上提出了筹建中国印学博物馆的设想,但印学博物馆审批一度搁浅,经朴老亲自过问,很快项目就得到落实。
一九九八年秋,赵朴初再次当选社长。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六日,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印学博物馆—『中国印学博物馆』在西泠印社孤山社址落成开馆,这是国内外第一所以印章篆刻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
二000年五月二十一日,巨星陨落,一代宗师赵朴初走完了九十三年辉煌的人生,二00四年十月,灵骨迎回太湖树葬。自此,先生与故乡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撰文:郭兵,系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副秘书长)
启功
启功(一九一二—二00五),本姓爱新觉罗,乃清世宗后裔。早年自号苑北居士,后根据其谐音取字为元白, 亦写作元伯、元佰。幼孤, 得祖父教育,母亲、姑母抚养。曾入汇文中学读书,后转承多师,勤学成才。
一九二七年,启功拜贾尔鲁(羲民)先生为师学画,后经尔鲁先生介绍,师从吴镜汀(熙曾)先生深造,又得溥雪斋(溥伒)、溥心畬(溥儒)二位宗老和齐白石先生指点,画艺大成。初因题画之字受到某位老亲批评而发奋习书,初学赵、董,后由《九成宫醴泉铭》入手学欧阳询楷书,进而广学博采,晚年勤习柳公权、《张猛龙碑》以壮筋骨。先生诗云:『初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竟体芳。偶作擘窠钉壁看,旁人多说似成王。』又云:『出墨无端又入杨,前摹松雪后香光。如今只爱张神冏,一剂强心健骨方。』先生墨迹既典雅明丽又刚健有力,实乃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座高峰。
先生早年还拜戴绥之(姜福)先生为师,学习经典、辞章,由《古文辞类纂》入手学习文言文的写作。一九三三年前后,经辅仁大学陈垣校长慧眼识英,启功先生得以任职辅仁大学附属中学美术教师。后历任辅仁大学中文系教师、副教授、教授。先生教书育人,尽心竭力,桃李芬芳。先生亦勤于笔耕,著述颇丰,主要著作包括《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汉语现象论丛》《论书绝句》《论诗绝句》《说八股》。先生驾鹤之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出版了《启功》全集二十卷。
先生在文史方面和艺术方面的造诣相结合,使先生成为文物鉴定方面的权威。他认为自己平生用力最勤、功效最显的事业之一就是书画鉴定,并且总结出了七条由社会偏见引起的文物鉴定容易出现的误区,即皇威、挟贵、挟长、护短、尊贤、远害、容众。这里面的前三条是出自社会权威的压力,后四条是源于鉴定者的私心。这七个误区让人丧失公允之心,因此导致书画鉴定误判。
先生是中国美术界和文史界的跨界巨擘。怹的艺术、学术成就赢得各界人士的尊敬,使得先生积极参加了更多的社会活动。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九三学社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書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顾问、故宫博物院顾问、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长。(撰文:俞宁,系启功弟子、美国西华圣顿大学终身教授)
饶宗颐
饶宗颐(一九一七—二0一八),字伯濂,又字选堂,号固庵,斋名梨俱室,生于广东潮州,居香港,饶族祖上原居浙江。
幼承家学,自学成家,少年即才华横溢,有『神童』之称,续成其父所著《潮州艺文志》,崭露头角。十八岁任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纂修,先后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广西)、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汕头华南大学教授。一九四九年移居香港,先后在香港新亚学院、香港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法国国立科学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耶鲁大学、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法国高等实用研究院、澳门东亚大学等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
饶宗颐先生学贯中西,博涉古今,是『文史哲艺全才学者』,通晓英语、法语、日语、古梵文等多种语言文字,学问遍及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楚辞学、史学、敦煌学、目录学、古典文学及中国艺术史等十三大门类,学术界尊他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代表作有《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词集考》《敦煌书法丛刊》《潮州志》《楚辞地理考》《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词籍考》《敦煌曲》《新加坡古事记》《敦煌白画》《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选堂集林·史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语文篇—悉昙学绪论》《甲骨文通检》《香港敦煌吐鲁番研究中心丛刊》《补资治通鉴史料长编稿系列》《画》《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和《西南文化创世纪》等各类专著七十余种,论文九百余篇。先后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颁授终身成就奖、中国国家文物局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别贡献奖等多项荣衔、奖项,又曾被十一所高等院校颁授荣誉博士。二0一一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以国际编号为一00一七的小行星命名为『饶宗颐星』,褒奖他对人类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
饶宗颐先生文、艺、学三者兼备。他自幼娴习书画,在潜心学术之余,翰墨挥毫,抒发情怀,成就斐然。他的书法植根于甲骨文和金石文字,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篆、隶、楷、草等各体均有自己风格;绘画习元四家,领会其内涵,特别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对他影响至深,那种苍茫简远、草木华滋的气象,厚植于饶宗颐先生的绘画中。饶公晚年尤倾心翰墨,至百岁高龄仍笔墨不辍,独创荷花新技法,所绘荷花神清气朗,风神独具,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沉思考,美、善并具而有教化深意,曾出版《饶荷盛放》中、英、日文版,二0一六年百岁开始,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印学博物馆、巴黎、澳门等地先后举办『莲莲吉庆—饶宗颐教授荷花书画巡回展』。
饶宗颐先生与西泠印社之前几任社长沙孟海、赵朴初、启功先生都私交甚笃。二0一一年十二月,在西泠印社社长空缺六年后,九十五岁高龄的饶宗颐先生接任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二0一二年六月二十六日,饶先生踏访了杭州西湖孤山的西泠印社社址,也成为二十年来首位踏上孤山社址的西泠印社社长。
以社长身份重回西泠履新时,饶宗颐先生在柏堂动情表示:『我已经老朽,能够到这里是我的幸运。这里树木葱茏,是文人雅士汇聚的地方,有幸被选为社长,我脸上有光。』他还在现场润笔挥毫『播芳六合』四个苍劲大字,并为大家阐释,『六合』为天地、为世界,希望西泠印社的精神就像花儿的芬芳一样,会散播到世界各地。
饶宗颐先生一直推崇『东学西渐』,是西泠印社最具国际化的社长,执掌西泠七年,宛如一面大旗,留给印社最深远的影响就是开拓百年社团的世界影响力。
饶宗颐先生具有国际化学术视野,他的文化世界中,东方与西方没有鸿沟,古代与现代没有裂罅。他在学术交流或者阐述观点时,表述严谨,从西方历史说到东方历史,从中国谈到外国,从文学谈到宗教,把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令人受益匪浅。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这是饶宗颐先生一九五六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时写的广为流传诗句,寄托了他的文化追求和对学生的殷殷期望,包含了他对生命精神的独特感悟:不磨就是不朽,古人所追求的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名;中流犹言在水中央、大潮之中,自在则是指独立的精神。先立德、立品再做学术做艺术,这是饶宗颐先生留给西泠印社人一份厚重的精神遗产。(撰文:申俭,系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艺术创研处文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