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再起航:北海侨港镇侨乡发展与转型研究

2023-02-02 13:15:02许元莹
国际公关 2023年24期
关键词:归侨侨乡

摘要:20世纪70年代,大批印支难民返回中国。为妥善安置归侨,我国政府和联合国共建了中国最大的越南归侨集中安置点——广西北海侨港镇。侨港镇的归侨面临人地关系紧张、产业结构单一、科技水平不足、海外资源转化率低等发展和转型的 “阵痛”。侨港镇的扬帆再起航,既是 “一带一路”倡议下侨乡海外资源与北海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又是做好归难侨安置等统战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铸牢归侨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侨乡;归侨;侨港镇;发展转型

侨乡的形成发展都与 “侨”密不可分,归侨以及他们的亲属无论是选择定居还是出走海外,多年后都成为侨乡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侨乡的转型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国家战略与政策导向息息相关。广西有漫长的陆路和海路与越南接壤,在20世纪70年代接納了大批从印支三国回国的华侨,还因此建设了全国最大的越南归侨集中安置点—北海侨港镇。以侨港镇为例研究广西重点侨乡的形成、发展和转型过程,有利于探索侨乡发展变迁的趋势,对探究新时代如何发挥侨乡优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侨港镇的发展与成就

侨港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银海区,是全国最大的越南归侨集中安置点,也是唯一的安置越南归侨建制镇,成立至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侨港镇曾多次被评为全国侨务、侨联先进集体,有着 “世界安置难民的光辉典范和橱窗”的美誉。

侨港镇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印支三国相继发生的政治剧变引发的大规模印支难民潮。大批难侨尤其是来自越南的难侨进入北海口岸,选择将北海作为落脚点,每天近千人靠岸休整。有些人在休整后前往其他国家和地区,有些人则由于种种原因选择留下来,当时有7 000多名来自越南婆湾岛和姑苏一带的难侨选择留在北海。

返回北海的大部分归难侨在侨居地时多是以捕鱼为生的 “疍家”人,难以适应华侨农场、林场的生产生活方式。本着 “从实际出发,对口安置”的原则,经上级批准,1979年6月成立了 “北海市华侨渔业公社”,1984年11月改制为新港镇,1987年3月改称侨港镇。如今,侨港镇辖3个社区、两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1万人,归侨侨眷占83%,侨属分布在海外近20个国家和地区。

经过40多年的发展,侨港镇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近年来,当地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进一步擦亮 “海上党旗红”党建品牌。2021年9月,北海市银海区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改革集成试点,当地将改革集成主题确定为 “发展向海特色产业、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因地制宜推动各项改革试点工作落地。2022年8月,银海区消费帮扶农渔产品展销中心暨乡村振兴电商孵化基地项目建议书获得批复。该基地项目的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当地特色赋能农村产业发展登上新台阶的一项重要举措。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北海抓住时代机遇,发挥侨乡优势,打造向海经济,书写21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侨港镇将从单一的渔业捕捞向水产品深加工转变,带动城区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转型调整,从落后小渔村向现代化城区飞跃。

二、侨港镇发展面临的困境

北海侨港镇是中国辖区面积最小但人口密度最大的城镇之一。除去海域,侨港镇的陆地面积仅有0.7平方公里。人口与空间的矛盾不断增大,经济发展受到空间限制,侨港镇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一)产业结构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弱

渔业是侨港镇的主导产业,居民围绕渔业捕捞进行加工服务,产业结构单一,抵御风险的能力弱。一旦遇到台风等自然灾害,经济就会受到巨大打击。2014年7月19日,登陆广西的第9号超强台风 “威马逊”重创了广西沿海三市,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北海侨港的部分近海养殖户的损失累计达4 000多万元。

除了自然灾害,信息阻塞也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013年农业部发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关于实施海洋捕捞准用渔具和过渡渔具最小网目尺寸制度的通告》等相关文件,加大力度打击 “绝户网”,保护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和渔民后续的生产。但由于侨港镇渔民获取信息渠道有限,没有及时关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信息,没有及时调整渔业生产活动,次年开海后绝大部分的渔船仍然停留在渔港,严重影响了当年的渔业生产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渔业资源减少,渔业管理面临挑战

随着渔民捕捞工具的更新换代,近海渔业资源日渐枯竭。2001年中越北部湾划界,原来在北部湾中心线以西生产作业的渔船全部返回东线生产,捕捞作业的渔场进一步缩小更加剧了对渔业资源的争夺。[1]远洋捕捞受资金、技术等诸多因素限制,不是渔民改变生产方式的首要选择。

人地关系的紧张还表现在渔船作业的管理上。由于捕捞海域面积缩小,渔船作业密度加大,由此造成的作业纠纷、生产安全甚至涉外事件等增多,加大了渔业管理的难度。在北部湾沿海地区,受捕捞海域调整、过度捕捞危机、渔业收入降低等因素影响,有不少渔民选择 “洗脚上岸”,常年在海上作业的渔民上岸后面临再就业问题,也加剧了当地的就业压力。

(三)信息获取渠道少,产业转型需智慧支持

渔民的生产以及上岸渔民的转产转业都离不开智慧支持。作为 “疍家人”的侨港镇归侨渔民绝大部分祖辈长期生活在海上,以船为家,与陆地接触少,没有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缺乏文化知识,对外部世界的接触和了解甚少,进而阻碍了后续的产业转型。在遭遇诸如 “威马逊”这样的超强台风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巨额经济损失时,他们多数不了解国家政策,不了解向政府寻求援助以及科学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途径,大多选择 “听天由命”。

(四)侨资源利用不足,侨乡面临转型阵痛

如今生活在北海的归侨群体大部分都拥有海外亲友关系,大量的侨汇收入成为侨乡居民早期重要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并给侨乡带来一定程度的繁荣。位于南宁武鸣的华侨农场就是一个很好的利用外资的例子。武鸣华侨农场不断加强外资引进,打好 “归侨牌”,鼓励海外华人以及归侨的海外亲友进行投资。[2]跟上时代发展浪潮,按照 “经济融入市场”的导向,各农场分场改制为实业公司,逐步形成融农业、工业、贸易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格局,并于2013年升级为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食品加工和生物医药两大优势产业,从单纯种植农作物的落后农场转变为现代产业聚集的工业新区。相比之下,北海侨港镇受制于面积小和信息差,早期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外资优势。

三、侨港镇发展与转型的意义

(一)加深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归侨安置不仅仅是简单满足物质生活条件,更关系到认同与归属的精神层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越来越多侨港归侨走上富裕道路。作为全国唯一安置越南归侨的建制镇,侨港镇在归侨圈子中有收入多、生活好的好名声,因此出现了国内其他安置地的归侨向侨港镇流动的现象。[3]只有当归侨从满足生存需求的 “被动本地化”转变为有生活奔头的 “主动本地化”时,归难侨的安置工作才算真正完成。

近年来,侨港镇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由镇内向海外延伸、走深走实。侨港镇的转型,是新时代侨乡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地政府秉持 “为侨服务”宗旨,将 “为侨服务”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侨港镇的发展变化提高了侨胞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強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民间活动,与华人移民和海外侨胞建立民间联系。[5]多年来,广大归侨侨眷通过自身行动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每年有20多艘来自侨港的渔船升起五星红旗前往南海海域进行海上作业和维护海洋权益。

(二)发挥侨乡优势助力经济发展

侨港镇充分利用侨乡优势实现转型,不断加强归侨侨眷与海外侨胞亲属的联系,鼓励海外侨胞参与和支持侨港建设,回乡投资置业。与此同时,侨港镇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本镇区的旅游资源。北海政府推进侨港特色旅游布局,强化侨港传统 “侨文化”和特色 “海文化”,建设北海市银海区历史传承文化馆、渔家文化体验馆等。相关旅游项目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岗位,有效缓解了因渔民上岸生活带来的就业压力。

与此同时,侨港镇通过建设消费帮扶农渔产品展销中心、网络直播电商孵化基地等增强集群效益、助力乡村振兴。每日清晨侨港电建码头前热闹非凡,生冷海鲜和海鲜干货都搭上了 “电商直播+快递畅通全国”的快车,通过冷链物流走入千家万户。2022年北海市海洋产业生产总值750亿元,占自治区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的38%。

(三)以点带面融入区域战略版图

侨港镇的发展与转型只是北海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北海市摆脱了以往渔村经济的局限,发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沿海沿边区位优势,推动 “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海洋城市。以点带面加快融入以RCEP和泛珠三角、西部陆海新通道等为重点的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战略版图。2022年,北海与RCEP成员国进出口额达到90.4亿元,较上年度增长39.8%,成为拉动北海外贸增长的重要助力。RCEP的签订和后续合作,带来了丰富的减税红利,提高了北海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外贸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送上 “助力包”。

四、加快侨港镇发展转型的对策建议

北海侨港镇陆地面积小,无法有效应对数量庞大的海产品冷藏加工、不断增长的客货运需求以及慕名而来的游客。发展转型急需改善人地关系,推进渔业生产转型,利用侨港优势资源发展旅游业。

(一)更新设备,提高侨港整体水平

随着渔民生活不断改善,选择上岸建楼定居以及转行的人数越来越多,侨港渔民也在不断地接触岸上的文化,接触科技产业,学会借助网络直播致富。政府也在不断提升归侨文化水平,帮助渔民转产、转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北部湾渔业重镇。

2013年侨港镇实施 “科技兴渔”战略,升级改造捕捞设施设备,应对近海渔业资源紧缺的挑战。2022年,相关部门积极推进海洋大中型渔船北斗卫星通信配备升级改造工作,进一步提升渔船渔港安全系数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北海市海洋局不断加强对渔民的技能培训和增强安全意识,向渔民船主宣讲渔业安全生产政策法规、消防与急救等应急常识。

(二)完善第三产业配套设施,渔业与旅游业齐头并进

粗放式开发导致侨港内的污水对周边海域尤其是度假区的沙滩造成污染,给侨港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侨港镇需改变单一的渔业收入结构,做好旅游产业的周边配套设施建设,推动渔业与旅游业齐头并进。

转型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辖区面积小这一局限性,既要进行产业转型也要保证经济效益,合理分配区域。保证侨港渔民的生产生活区,将海产品加工与出口等产业向周边转移,合理设置旅游景区以及配套设施。深入挖掘侨港资源,借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东风,创建国内知名旅游景区。保证游客欣赏到实实在在的侨港美景、地地道道的侨乡文化,有效将镇辖区转化为商贸与旅游兼顾的风情小镇。

(三)抓住时代机遇,推动侨港高质量发展

发挥区域优势,紧跟时代浪潮。北海市银海区把侨港镇旧城改造作为对接东盟、参与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项目,因地制宜对侨港进行改造,推动侨港镇的高质量发展。

发挥侨乡优势,加强海外联系。北海市姑苏群岛归侨联谊会、北海市婆湾群岛越南归侨联谊会的成立,加强了与海外侨胞亲属的联系,促进了海外华侨华人回乡投资置业。把侨港镇特色的咸水歌、扒龙船等传统民俗活动融入旅游观光与文艺演出,全面展示侨港新变化,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五、结束语

40多年来,侨港镇从安置到安定,走向安居乐业,立足特色、抓住机会实现转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归侨主动融入当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侨港镇从以往的破旧小渔港逐渐转变为全国重要渔港。侨港镇不断增强归侨归属感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推动侨乡与本土经济共同发展,乘 “一带一路”东风,借 “向海经济”弄潮,把握时代契机,放大侨乡效应,汇聚文化资源,不断探索 “侨乡+旅游”的新发展模式,成为诸多归侨安置点中的典范。如今,一艘艘现代化渔船在北部湾养精蓄锐,千帆竞发且充满希望。北海侨港,扬帆再起航。

参考文献:

[1] 熊志灵.生存与发展:一个归难侨安置点的思考:以北海侨港镇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7(3):76-77+80.

[2] 兰强.从武鸣华侨农场看归侨安置的实践和经验[J].八桂侨史,1999(2):52-55.

[3] 熊志灵.北海侨港镇归侨社区网络和认同建构探究[J].八桂侨刊,2016(3):64-68+74.

[4] 张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归侨群体的 “五个认同”研究:以广西侨港镇为例[J].民族学刊,2021,12(8):9-18+121.

[5] 黎相宜.动员与被动员:华人移民与侨乡社会发展[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32(8):42-46+139.

作者简介: 许元莹,女,壮族,广西隆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华侨华人与国际移民。

猜你喜欢
归侨侨乡
一歌一舞总关情——忆南京市夕阳红老归侨演出队
华人时刊(2023年17期)2023-10-24 08:02:00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东方企业家(2022年6期)2022-06-20 08:57:35
“九零后”老归侨陈汉民:与时代同呼吸的家国情怀
华人时刊(2022年5期)2022-06-05 07:32:26
近代昌邑市侨乡民居建筑装饰审美特征
韩国归侨小少年的诗词达人故事
华人时刊(2022年17期)2022-02-15 03:08:28
弘报国家风 为归侨楷模——访南京秦淮区老归侨胡鸿飞先生
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 09:27:08
发挥新侨乡独特优势 助力南通高质量发展
华人时刊(2020年19期)2021-01-14 01:16:56
老归侨谢美英忆述“过番”往事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3:04
老归侨晒少年“文物”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8
明溪是怎么打好侨乡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