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卢冠男,贾焕成,岳凡泽,王岁晶
1. 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吉林省吉林市 132013;2. 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吉林省吉林市 132013;3. 中国人民解放军93062 部队医院,吉林省吉林市 132002
近年来岗位胜任力导向的提出对临床专业学生的理解与应用的考核更加偏向,通过整合《诊断学》心电图内容和《内科学》循环系统的教学流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心电图诊断和应用能力。为适应新形势下心血管系统疾病防控的要求,推动医学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将从内科学循环系统教学的特点和现状、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临床医学专业循环系统疾病课程整合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进行阐述。
循环系统疾病是威胁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1]指出: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在继续升高,疾病负担未呈下降趋势。根据我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显示,循环系统疾病占首位。因此,循环系统疾病的防控是极为重要的课题,适应新形势下循环系统疾病课程整合是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循环疾病诊治能力的重要基础。
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教学质量易受到以下因素限制:①在讲授《内科学》循环系统疾病时,常常把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作为重点,对于辅助检查的讲解为辅。但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心脏彩超及相关辅助检查,目前执业医师考核中涉及临床病例分析题,需要学生结合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明确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教学中缺乏与《诊断学》相关内容的有效衔接。②传统课程体系下,《诊断学》中心电图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心电图的产生机制,又要记忆正常心电图及各种异常心电图表现,理论性较强,学生掌握存在一定难度,导致学生很难真正识别心电图。而传统心电图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及教学内容的复杂性都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出现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情况[2]。③内科学循环系统与诊断学心电图部分各成体系,不在同一学期授课,学生认为是两门课程,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同时,除去结合基础知识外,想要正确分析与诊断心电图也需要与循环系统疾病相结合。在传统课程体系下,《诊断学》心电图教学与临床循环系统疾病相关知识无法紧密结合,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这一重要诊断技能掌握的牢固性[3]。
传统的分学科教学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并且便于组织教学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弱化学科间知识联系的劣势,在总结性评价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满足多方式、多层次、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而课程整合可以消除学科间壁垒,加强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及应用。补齐学生素质的短板,符合学习认知的规律,因此医学课程整合必将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教学模式[4]。随着学科边界的延伸,知识存在裂变分散,所以对学科间的“整合”势在必行[5]。基于医学课程的特点,1952 年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organ-systems-based curriculum, OSBC)的教学模式,课程按照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社会科学进行知识、技能、态度地交叉融合[6]。此后的60 年间,全球许多医学高校都实施了相关课程的教学整合,逐渐消除学科之间的藩篱。医学整合教学的优势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培养学生掌握综合知识应用、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某一系统综合性病例的分析,可打破专科界限,打破学生思维固化,将正常的生理功能、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诊断与治疗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思维分析,达到灵活运用、融会贯通的目的[7]。②从被动的“接受型学习”向主动的“研究探索型学习”转化:医学知识内容的丰富和更新,要求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合医学思维地融入,打破了传统教学单一枯燥的专科学习方式,通过临床综合分析,完成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8],有利于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不断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乐于接受新的事物和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整合医学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更加遵循学习认知的规律,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加快在基础科学与临床实践地过渡,达到学以致用。国内外一些院校已经进行整合医学课程教学尝试[9-10],并包括循环系统的相关课程[11-12]。因各院校在学制、专业、教学资源等存在一定差异,故在教学整合编排上有所不同。江苏大学医学院借鉴国内外相关教改经验,在2018—2021 年实施OSBC 循环系统整合课程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步构建起循环系统整合课程教学体系和整合课程评价体系[13]。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心电图和心脏彩超等内容与相应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结合起来,以进一步加强对心电图诊断的理解。当把心血管系统诊断技能与临床疾病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时,可以将心脏电生理机制和心电图记录原理等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使学生能够系统而深入地掌握这些知识。这种整合后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推动心电图和心脏彩超的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还能够让学生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过渡到对临床常见心律失常等疾病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3]。通过实际案例和临床应用的讲解,学生们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心电图和心脏彩超等内容与相应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相结合,并通过整合课程进行综合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们对心电图诊断和应用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学生们提供全面而深刻的学习体验。
①重构《诊断学》心电图内容与《内科学》循环系统的教学流程:整合教学以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现行的教学大纲为参照,及我国执业医师考试为标准,将《诊断学》心电图内容和《内科学》循环系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对学科内容及顺序进行调整,使两者之间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削减重复内容,加强学生对心电图与循环系统疾病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临床实际病例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通过以典型案例为中心,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究学习模式,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使其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借鉴临床案例导向性学习(case-based learning, C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教学经验[14-15],整合设备资源,逐步深入解决病例中所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从而使课堂内容进一步贴合临床实际工作场景。
③建立整合课程教学效果考核标准:该标准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参照执业医师考试标准,采用理论考核、心电图判读及不定期借助网络或纸质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整合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①进行恰当的课前学习设计和课堂活动设计:实施教学整合,不单是教师一味地讲授,在整合的教学中安排心电图实训课程及PBL、CBL 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做出精心的课堂活动设计,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吸收内化”的过程。做好恰当的课前学习设计和课堂活动设计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②整合思维地融入:循环内科作为内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遵循内科学的一般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来进行临床教学,包括掌握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以及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医学知识。还应熟练掌握诊断学等内容。在临床教学中,突破学科分裂讲解的局限性,融入整合思维,应用基于问题引导的多学科协作教学模式,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③病案题库的建设:在学习过程中,病案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还包含理论及实践的知识,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其对未知事物地探索。将教学目标与实践技能、基础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有效地传授学科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临床思维,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案例题更受学生欢迎,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同时,病案题库建设也是教学过程一个基础而必要的环节。与传统考试题型相比,案例题不仅能够体现教学的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而且更能够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整合《诊断学》心电图内容和《内科学》循环系统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临床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临床实践作铺垫。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临床医学专业循环系统疾病课程整合的探索与研究将培育学生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基本能力,探索循环系统教学新方法、提供新思路并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