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大国工匠”精神的探索与实践*

2023-02-02 16:15孙有平陆雨薇李旺珍
云南化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大国工匠工匠研究生

孙有平,陆雨薇,李 冰,李旺珍

(广西科技大学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2020年6月1日,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2]。

根据受教育群体毕业后的工作属性差异,通常认为高职院校学生更应注重“大国工匠”精神的培养。工匠精神已成为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彭英慧等[3]总结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包含四个方面:“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执着精神;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精雕细琢的卓越精神;诚实守信、实事求是、遵章守纪的坚守精神;改革创新、勇于挑战、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孙凯宁等[4]提出了创新思政课教学,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加强思政课教师培养工匠精神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创设思政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良好教学条件;营造工匠精神培养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等实现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王文喆等[5]也在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方面开展了探索和实践。这些研究工作对开展“大国工匠”精神教育具有比较好的借鉴意义

我国当前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虽然在“卡脖子”技术方面已经实现了重大突破,但仍有许多关键技术需要攻克。2022年,中国共计录取研究生110.7万人,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尤其需要广大研究生树立“大国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思维,面向国家需要、产业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攻克制约国家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当前对“大国工匠”精神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在高职高专类学生,而对研究生“大国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作者团队所在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研究生教育为依托,重点探讨研究生大国工匠精神培养以及实施路径。

1 研究生“大国工匠”精神培养的实施路径

1)发挥校企共建协同育人平台的育人功效

学校依托地处广西柳州办学的优势,与柳州市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多主体共建一批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的校企一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共建有智能车辆(制造)与新能源汽车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重型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6个,自治区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个。不断强化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合作企业优质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新机制和开放式的多学科学术交流合作环境和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研究生的创造力。采取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共同开发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课程,共同指导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科研训练和创新创业训练。大力推动科教融合,及时将工程机械、汽车产业合作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促进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积极互动。鼓励硕士研究生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进行研究,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完善指导教师遴选与考核、研究生开题、论文评审与答辩等管理制度,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严格执行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中期考核制度,高标准,严要求,并鼓励研究生参与到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中来,不断提升研究生的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协同育人模式得到学生们的肯定,极大提升了学生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校内、校外教学相促进,研究生工程及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2)打造双师双能型高水平教师团队

大力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的教育模式,发挥学院高层次人才的“头雁”示范作用。近3年来,学院积极促成18名年轻博士教师进入大型企业开展博士后研究或挂职,逐步打造教学科研水平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着力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行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走出去”促进学院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明显提升,学院1位教师在2016年举行的第三届全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荣获自然科学应用学科组一等奖、1名教师由于校企合作成效显著获聘为柳州市某大型企业特聘专家;近三年学院教师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农业机械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西青年科技奖2项,获批7项广西创新驱动发展项目。邀请企业技术专家走进课堂、走进“天工讲堂”,打破学校的边界、课堂的边界、教师隶属的边界,使课堂成为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共讲”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兴趣。

此外,依托2021年获批的智能车辆(制造)与新能源汽车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进一步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设置灵活的人事制度,聘请合作企业技术骨干、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或硕士生导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台《产业学院各岗位职责》 《产业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等管理办法,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切实保障企业导师的合法权益,构建“企业导师”教学管理体系。加强中青年教师培育,共建一批教师企业实践岗位,有计划地选送年轻博士教师到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共建单位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将产业学院建设成“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现代产业学院教师工作室(坊),加大校内外师资的交流、培训力度,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推进教师激励制度探索,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3)以学科竞赛为重要抓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创新创业的孵化器,把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向前发展,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崭新课题,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还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本领的重要途径。积极推动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激发广大学子创造力。近年来,机械工程学科在协同模式培养下,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增强,创新的能力明显提高。2021年度,学院研究生在多类重要学科竞赛中表现优异,获得国家级奖项4项、自治区级奖项13项。2022年,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选拔赛中,来自全区58所院校的435个项目(高教主赛道项目260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项目75项,职教赛道项目75项、产业命题赛道25项)最终入围本次现场总决赛。机械学科8支参赛队分别参加了本科生创意组、研究生创意组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3个赛道的比赛。学院参赛选手准备充分,共取得7金1银的好成绩。此外,研究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广西高校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多个创新赛事及项目中也收获颇丰。创新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批建立了工程意识、能快速适应企业需求的优秀研究生。

4)深入企业开展实践活动,切实提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首先是强基础,固根本。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通过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训练,要求并支持研究生更多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研究生培养。鼓励多学科交叉培养,支持研究生更多参与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其次是企业切实参与育人活动。学院每年均从合作企业聘请若干名技术专家担任兼职硕士生导师或实践指导教师,并参与到人才培养个环节,主要包括:校企联合组建教学团队、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教学案例库、开发课程和教材,对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行校内导师和企业专家构成的“双导师”制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行业和专业组织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建立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

最后是研究生进入企业真题真做。机械工程学科为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进步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保障和技术支撑,可以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提供高质量的创新性成果。为了使研究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多年来学院充分利用柳州市工程机械、汽车产业优势,以校企合作项目为重要载体,每年均选送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入驻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并结合企业的课题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先后参与了动臂矫正、作业阻力机理、智慧无人矿山作业系统等高新技术研发工作,助力2019年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面向物料多样化的铲装机械作业装置高效节能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工作。近年来,学院和柳州市工程机械、汽车企业等联合承担的7项广西科技重大专项等课题中,研究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研究生进入企业进行课题研究,切实增强了研究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认识深度,对无人驾驶、智能网联、自主作业、智慧施工等前沿工程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激发了立足自主创新,建设科技强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国工匠精神显著增强。

2 培养成效

厚植研究生大国工匠意识,使课程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大国工匠”精神是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元素,校企协同育人、研究生入驻企业面向前沿工程问题开展课题研究,使研究生真实感受到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惊人成就,对中国工程机械、汽车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学生对企业发展战略、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明显增强,对专业的认可度显著提高。

新增多个校企共建省部级科研平台,反哺人才培养工作。多年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先后与柳工等企业共建重型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工程机械低碳数智技术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联合申报并承担了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柳州市科技计划等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在项目的支撑下,面向工程一线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使研究生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部分优秀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快速成长为企业技术或管理骨干。

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下,培养了一批批建立了工程意识、能快速适应企业需求,就业竞争力明显的毕业生。学生基于老师指导,根据企业实际,结合自己的想法,提出的“一种圆形端盖或凸台双焊枪焊接工装” “装载机动臂用定位销轴的涨紧定位装置”等专利想法,给协同企业工程师新的灵感,发表了多篇文章,并最终将成果应用于企业实际。

研究生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学术成果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对学院近三年研究生所取得的学术成果统计数据,研究生共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其中SCI/EI收录80余篇;2022年,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选拔赛中,我院参赛选手取得7金1银的好成绩;在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机械类)比赛中,获团体一等奖(广西唯一)以及个人全能一等奖3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7人。

3 结语

大国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将大国工匠精神融入研究生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达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院通过扎实推进校企共建协同育人平台,打造双师双能型高水平教师团队,以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深入企业开展实践活动提高研究生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四个方面的举措,从多维度深入贯彻课程思政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猜你喜欢
大国工匠工匠研究生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大国工匠”张翼飞
工匠赞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