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三
(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 财会金融系,河南 南阳 473000)
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实体经济结构的调整日益迫切,产业升级进入加速期,社会各行业企业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促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不断推动职业教育在整体结构和布局方面得到进一步优化,促进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实现深度融合与有机衔接,需要职业院校及时对学科专业结构作出积极调整,打造一批可以引领改革、支撑发展、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以此带动整个职业教育的改革驶入深水区,通过内涵建设实现发展的高质量,从而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能力,为建设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实现教育强国作出贡献。
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主动服务区域产业,不断加深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程度,主动增强服务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能力,办学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进一步优化,服务产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培养出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在取得较为突出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专业定位不准确、师资质量有待提高、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形成有待进一步加强等方面的问题[1]。
为了深入了解企业产业升级中的人才需求、人才供给规格与企业需求的匹配程度、学校服务产业升级能力的评价,以及毕业生对学校专业设置合理性、个人职业素养与企业需求的匹配程度等,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深度访谈等形式对18家企业进行了调查。18家企业中现代服务类企业9家、高端制造业企业9家,全部完成了实地走访和深度访谈。
在调查之外,利用公共数据进行了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升级的统计工作。主要着眼于“需求”“供给”两大维度,在需求指数中设计了在校生就读产业升级相关专业占比、就读产业升级相关专业学生人数环比、校企合作企业中产业升级相关企业占比、校企合作企业中产业升级相关企业环比、在产业升级相关企业中顶岗实习学生环比五个指标;在服务指数中设计了毕业生在产业升级相关企业就业占比、顶尖人才占比、产业升级人才贡献率、技术革新参与率、产生经济效益环比五个指标,构建了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升级“需求—服务”指标体系(详见表1)。
表1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升级“需求—服务”指标体系
构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升级“需求—服务”指标体系后,邀请专家对上述指标体系进行AHP法赋权重,并运用AHP方法确定指标体系主观权重向量,得到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的各项评价指标组合熵权系数W’=(W1’,W2’,…,Wn’),结果见表2。
表2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升级指标组合赋权权重结果
续表
计算统计数据得到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升级“需求指数”和“服务指数”结果见表3。
表3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升级“需求指数”和“服务指数”结果
通过对调查研究资料的整理和统计数据的分析,笔者梳理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服务区域产业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归因分析。
职业院校专业定位有待进一步明晰,人才供给侧改革有待进一步加强。产业升级的实现离不开专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专业定位是保证专门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的基本前提条件。职业院校需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通过专业设置来推进人才供给侧的主动改革[2]。当前不少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普遍存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不够的问题,专业设置与专业动态调整还不够敏感和快速,体制机制还不完备,专业设置和地方产业聚集区的规划存在失衡,专业在定位方面没有把服务本地企业作为核心任务来设计[3]。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统筹不力,没有在专业审批过程中全面考虑产业升级的需要,对专业设置工作把关不严;另一方面是职业院校自身的问题,职业院校对专业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盲目随大流,缺乏坚持走特色、内涵发展的道路。
职业院校师资质量距离产业升级的需求尚有差距,校企深度合作的局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师资水平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想为产业升级培养合格人才,必须从提升师资队伍质量着手。目前,不少职业院校的教师来源单一,多数教师是从普通高校完成学业后直接走上职业教育的教师岗位,缺乏相关行业的工作经历,虽然坚持参加企业实践活动,但实践的时间和深度都不够理想。职业院校从企业聘请专家和技术能手的途径虽然存在,但是受制于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规模难以达到实际需求。另外,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中真正能够称得上是行业领军人物的人员数量较少,部分“双师型”教师徒有其名。这些都决定了职业院校的师资质量不高,和服务产业升级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这种局面的造成一方面是职业院校办学理念滞后,缺乏创新;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从业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还不够高,难以吸引优质人才进入职业教育系统。
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形成有待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强化。近些年在国家各项政策的强力推动下,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合作的意识有了显著提升,也形成了一些创新的合作形式,但因为校企合作工作的政策落地和执行还不够明晰,尤其在利益分配上,由于人才资源价值不容易进行量化,导致操作层面举步维艰,校企深度合作工作推进难以实现实质性突破。
1.树立正确观念,提高主动服务产业升级的意识
职业教育对学生来讲是就业教育,对企业来讲是服务机构,为其提供合格劳动者的服务机构。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大使命。这一使命要求职业教育要为企业提供数量足够、能力达标的劳动者。职业院校要树立为企业输送毕业生,为产业升级服务就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服务的观念,主动提升服务企业、服务产业升级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职业院校应该主动出击,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深入调研,积极投身到地方区域经济建设中。要认识到职业院校投身区域经济建设、为产业转型升级做好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的过程,也是一个增强自身教育力量、实现内涵发展、打造教育品质的过程。
2.明确服务方向,围绕产业升级来开展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校企合作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合作的切入点一直是职业教育界和企业界苦苦探索而不得解的难题。其实专业是校企合作非常好的一个切入点。职业院校的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而设置的,具有明显的技术性和职业性,与行业产业密接相关。在行业升级背景下,职业院校应该关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深入开展产业升级的调研与分析,准确把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产生的人才需求变化,并以此明确服务方向,准确进行学校专业的设置。
3.构建课程体系,服务产业升级中突出专业特色
职业院校要在精准把握当地产业升级要求的基础上明确自己所应该培养的人才规格,按照产业升级的要求构建开设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行业升级的需要细化人才培养规格的要素,实现能力素质结构、课程结构、教学活动结构同就业岗位结构、产业工作项目结构、工作过程结构的耦合与对接。在主动满足本地产业转型和升级要求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专业的特色发展。职业院校只有实现了所培养学生受社会欢迎,能够满足产业升级需要,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进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特色。
4.拓展师资来源,构架适应产业升级的教学团队
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开展专业建设的最核心资源,只有各专业的教学团队具备了服务区域产业升级的知识、技能,才能使学校培养出适应区域产业升级所需求的人才。职业院校要在保证专业发展稳定的基础上,拓展师资来源渠道。可以一方面在聘任专任新教师过程中增加企业工作经验的要求;一方面增加兼职教师比重,直接从行业企业中聘请专家和技术能手来校担任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从而形成入口宽,成分多的教师队伍,吸引有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师、有教学能力的讲授型教师、有综合实践能力的技术型教师和有企业运营与管理能力的管理型教师加入到专业建设的队伍中来,组成结构合理、能力互补的教学团队。
5.校企深入合作,创建共享开放互动教学资源库
职业院校要坚持开门办学的思想,秉承共建共享理念,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将人才和设备主动向产业开放,实现学校和企业资源的互通。把行业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流程、管理策略作为资源加以利用,建设教学资源库[4]。教学资源库建设成功后,向行业企业开放,将此作为校企合作进行技术研发的基础,形成“创新研发—形成成果—技术转移—产业化—回馈科研”的可持续循环,促成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
6.加强职业引导,鼓励学生投身区域产业升级
职业院校要依据产业升级相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合作企业获取人才需求订单,为企业量体裁衣培养产业升级所需人才。在专业教育中,积极向学生宣讲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政策,鼓励学生主动把自己的职业发展融入到区域经济产业升级事业中。同时做好就业跟踪服务,准确把握学生特点,帮助毕业生顺利实现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身份转换,帮助学生在产业升级的工作岗位上融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秉承开门办学的思想,把服务产业升级作为增强自身教育力量、实现内涵发展、打造教育品质的重要路径,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优化专业布局,提升产业升级服务能力。需要职业院校深入开展产业升级的调研与分析,准确把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产生的人才需求变化,找准专业建设和产业升级的结合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共建以职业关键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对接产业升级关键岗位能力,提高专业设置和建设与产业升级需求的匹配度,在服务产业升级中做大做强特色专业,实现校企之间各类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量体裁衣培养产业升级人才,加强专业职业引导,宣传产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投身区域产业升级,做好就业跟踪服务,帮助学生融入产业升级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