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人杰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4
克拉考尔在关于物质现实复原的理论中提到:“电影按其本性来说是照相的外延,因而也和照相手段一样,当影片记录和揭示物质现实时,它才成为真正的影片[1]……”因此,当色彩这一视觉元素进入电影伊始,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在银幕上感受真实的愿望。彩色电影的出现,拓宽了电影再现现实生活的维度,对物质世界真实色彩的还原也正符合了观众对逼真的客观诉求。同时他还指出:“传统艺术是‘从上层到基础’,即从思想意念上来消化物质现实材料,唯独电影是‘从基础到上层’,即从对物质的如实反映开始,最后走向某个问题或信念[2]。”因此,不似绘画色彩那般带有极强的主观性,电影创作者需要在尊重客观世界真实色彩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掘电影色彩的精神价值与心理学特性,从而更好地展现电影媒介的艺术魅力。
随着电影的技术手段与艺术手法的不断发展,色彩作为电影创作中最有表现力的造型元素和情绪元素,已不再满足于仅仅表现“视觉真实”,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色彩在电影中的“情绪宣泄”和“象征意义”,将色彩构成服务于电影叙事的各个方面,也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在色彩上独具风格的电影作品。
色彩的物理光通过刺激人的生理系统,让人们对色彩产生了直接性的心理效应。色彩心理学,即以色彩学为基础,结合传统心理学分析方法,科学地研究“色彩”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一般规律的一门心理学学科。“色彩不仅能体现自然物的客观属性,还能唤起情绪,表达情感,传达意义,渲染气氛,甚至影响我们正常的生理感受[3]。”当人们长久以来积累的知觉经验与外界的色彩刺激产生交集时,就会在人的心理上产生某种情绪。因此,探索电影艺术与色彩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将对电影创作与观者感知之间的连结大有裨益。
1967年,丹尼斯•维伦纽瓦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并在故乡度过了其大学生涯。此地地广人稀多雨雪,绝大部分人口为法国后裔,官方语言为法语,因此深受法国与欧洲电影及文化影响。加拿大是女性主义兴盛的国家,而魁北克更是女性主义高地。他在这般地理、文化与社会环境中成长,并在尤其注重色彩的广告行业有过八年从业经历,这一切皆内化为其独特的个体特质与艺术审美,最终呈现为其极具个人风格的电影美学。
其电影故事多以悬疑类型为主,因此其电影色彩以冷色调为主。他电影中最常见的色彩基调便是以黑色、蓝色为主的能代表神秘、悲伤和冷漠的色彩,同时他又经常使用在象征意义上充满矛盾的不同明度和饱和度的黄色调。这两种在色性上截然相反的色调,在他充满“作者性”的视听技巧下,都能够契合于影片主题,在生理与心理层面给观众营造一种紧张压抑和充满暗喻的观影氛围。
在《理工学院》中,真实发生在导演家乡的校园屠杀事件被他改编成电影。该片使用了黑白色调,不仅某种程度上是对逝者的缅怀,更为消解校园中客观存在的明亮色彩提供了合理性。因此,本该多彩的校园生活在他的消色镜头里变得死气沉沉却又无比真实,而消色也暗示了影片的悲惨结局。“从心理学角度看……黑与白具有优先唤起视觉神经感知的特点……能优先引起观众的注意力,打动观众[4]。”
在《囚徒》与《降临》中,导演皆有意降低了电影色彩的饱和度,并分别运用黄灰色和蓝灰色为主、另一颜色为辅的色调,营造出沮丧与阴郁的情绪氛围,创造出灰暗和诡谲的影像空间。似乎是得益于导演在故乡的生命体验,结合其天成的色彩风格,《囚徒》中随时随地的阵雨与积雪使得影片给人一种寒气逼人的生理感受;《将临》中广阔无垠的草原与天空却让人有着无比压抑的心理感受。
《焦土之城》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加拿大魁北克和中东黎巴嫩两个地点,导演精准提炼出电影故事中不同地理环境的色彩特征,从而为影片设计出既能符合人物主观情绪又能体现环境客观特点的两种色彩基调。在加拿大的场景中,导演选择蓝灰色调来呈现该地区气候的寒冷,烘托了双胞胎兄妹在母亲去世与得知真相后的哀伤;在黎巴嫩的场景中,维伦纽瓦选择黄灰色调来表现了那里土地的贫瘠,渲染了母亲所历经的种种磨难。
在《沙丘》中,导演坚持色彩基调的柔和对比,配合复古胶片质感的影像处理,客观上更好地表现了沙丘地貌的丰富层次,主观上也完美契合了电影叙事的故事原型——一部披着科幻外皮的中世纪“王子复仇记”。有别于当今好莱坞主流大片的高饱和度、高对比度的色彩审美倾向,他在影片中采取低饱和度、低对比度的色彩风格,配合古典主义绘画般的构图与影调,以及缓慢却精准的运镜与分镜方式,呈现出独具风韵的视觉美感。可以说,维伦纽瓦的色彩风格为好莱坞科幻片带来了内倾性的创作尝试。
电影色彩的象征意义不是绝对的,而是要根据它的所处环境以及色彩关系,才能准确认知其象征意义。如在本片中的不同段落,在卡拉丹室内的金黄色象征着温馨与淡雅,而厄拉科斯室内中肮脏的黄色又象征着不堪与背叛。
维伦纽瓦在电影色彩的整体构思中十分注重细节,这点从片名的呈现方式就能看出——“DUNE”一词浮现时,黑色背景处先是大面积橙色光芒流转,随着中间一串蓝色光斑若隐若现,一阵圣光般的白光从画面上方洒下,炫光过后,少量橙色光晕下是虚焦的蓝色背景——既衔接了上一个镜头的黑色的宇宙感,还连带着暗示情节的白光的宗教感,以及黑白二色的象征着轮回与无常的东方哲学式的线索隐喻。橙色代表侵略,蓝色象征和平。导演在此刻如一位高明的诗人,在诗名处画龙点睛,既在片名处以一组对比色相,举重若轻地构成了一个文体层面的整体象征。以橙色与蓝色的交相辉映配合着黑色与白色的衬托作用,从象征意义上表达了对电影故事和人类历史的思考——永恒的战争与和平。
关于蓝色与橙色的心理学效应与象征意义,在哈克南家族联合皇帝的萨多卡军队进攻厄崔迪家族的那场戏中也有着具体表现。蓝色月光下静谧的夜晚,炮弹缓缓从天而降,低速穿过厄崔迪军队停泊的飞船与战舰的屏蔽场,保护罩的蓝色瞬间被爆炸产生的橙色所取代(图1)。橙色战火照亮了蓝色夜空下还穿着睡衣却奔跑着迎敌的厄崔迪军人们的脸庞,观者可以感知到他们悲痛与勇敢交织的复杂情绪。随着战斗的持续,蓝色夜空几乎被战火染成了橙色,观众立刻意识到,厄崔迪家族已经在劫难逃,理智与生机已经远去,野蛮与侵略不可阻挡。
图1 电影图片
这两种色彩在影片中分别代表着主人公保罗精神层面的主观色调与物质层面的客观色调,橙色调表现的是保罗在梦境或幻想中的主观世界,而黄色调则是与其他角色同一视角的客观世界。导演运用色彩序列区分幻想与现实,使得多时空的故事变得更为清晰。黄灰色调是典型的大地色,符合沙丘地貌的干旱与荒芜,使观众对空间的感受更为真实客观。而橙色调出现时,往往是在黄灰色的沙丘环境基础上,增添了无明确光源的橙色光线(图2),以此将客观环境主观化,作为时空转换的心理暗示与色彩叙事。影片中,黄色使人联想到厄拉科斯的沙漠与现实,橙色则不仅象征着弗雷曼人的野性与活力,还在佛教中代表着“彻悟”,而这点与影片中一个能使人产生预知能力的重要战略资源——橙色的“香料”——不谋而合。
图2 橙色光线电影图片
厄崔迪家族中其实有两个叛徒:明面上,岳医生几乎以一己之力出卖了整个厄崔迪家族以及成千上万的士兵性命,而暗地里,杰西卡夫人的所作所为几乎与他无二。她作为姐妹会成员,其实早就知道其丈夫雷托公爵会死于皇帝的这项任命中,她并没有阻止悲剧的发生,而是一直默默训练儿子保罗,将这一切视作保罗成为“救世主”的必经之路。杰西卡在最后一次去见公爵前,忍着泪水匆匆走着,走廊地上的阳光反光随其走动自然地以底光与侧逆光形式照射到其脸庞,而底光使人显得阴险,逆光使人显得神秘,结合黄色的象征意义,我们能感受到她正因负罪感而在内心深处挣扎。而在岳医生将要背叛前的夜晚,他将雷托公爵和保罗少主的助眠药替换成了“蒙汗药”,此时场景中充满了昏暗的黄色,视觉上给人以肮脏、腐变和不详的心理感受,暗示了背叛与死亡即将来临。
而弗雷曼人中则不存在背叛。剧情中,他们坚信会有一位救世主降临,带领他们走向繁荣,并将沙漠变成绿洲,不再被外来势力剥削和压迫。他们相信水是生命之源,每个人都惜水如命,将稀缺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分配,甚至将死者的水收集起来。他们避世却团结,野蛮却虔诚。蓝色的眼睛在这黄色的沙漠世界显得格外突出。蓝色,在色彩物理学上是后退色,给人以退缩、深远之感。这也正符合了弗雷曼人的外交准则,即藏匿起来,韬光养晦;而在色彩心理学上,给人以沉静、忧郁之感,这也符合了弗雷曼人的生存处境,即资源匮乏,逆境求生。蓝色对西方人还意味着信仰,而有着坚定的信念也是弗雷曼人的可贵之处。
“心理学家发现,在红色环境中,人的脉搏会加快,血压有所升高,情绪有所提高。而处在蓝色环境中,脉搏会减缓,情绪也较沉静。有的科学家发现,颜色能影响脑电波,红色的反应是警觉,对蓝色的反应是放松。所以,色彩的心理功能是由生理反应引起思维反应后才形成的,主要通过联想或是想象[5]。”
在电影中,佩戴“屏蔽场”装置的人能避免枪击与高速袭击,简单来说,就是一款“防快不防慢”的防弹衣。该装置启动时,佩戴者全身会被闪烁的蓝色光线包裹,而后蓝光渐隐,仿佛依附到了人的身体表面。该蓝光护盾在视觉上便会给观者一种安心放松的心理感受。当他们遭受慢速近战攻击时,被侵犯区域的“屏蔽场”色彩会随着武器逐渐刺向身体而由蓝色过渡到红色,而观众可以迅速感知到此人先前的稳定状态已被打破,并将立刻遭受到剧烈疼痛。当此人彻底被击中后,受伤部位红光闪烁,直到此人不再动弹。红色,让观众感受到剧中人物肉体上的苦痛与其生命上的危险。
另外关于红与蓝的象征意义,还体现在这场戏中:邓肯是厄崔迪家族的左膀右臂,也是主角保罗的朋友,在邓肯即将提前出发执行任务前,保罗梦见其死亡,因此他找到邓肯,想与其一同前往沙丘星球执行任务,被拒绝后,保罗只得说出自己的梦境,而此刻正在维修飞行器的邓肯刚好打开引擎盖,内部的警示灯的红光恰好照在了愣住的邓肯身前(图3)。在这个蓝灰色倾向的场景色调中,突然出现一抹醒目的红色,仿佛是由蓝灰色调营造出来的一个稳定平和甚至有点沉闷的叙事节奏和人物状态被撕开了一条裂缝,渗出的红色仿佛是血液般暗示着危险即将来临。
图3 蓝灰色倾向的电影场景
承接前文这场戏:邓肯在思索片刻后转身看向保罗,红色转而照在他的背后,人物调度也在此刻静止了几秒,似乎寓意着邓肯是个把个人安危抛诸脑后的人。而关于这一点,在后续的剧情中也得到了验证——邓肯为了掩护保罗撤退而英勇战死。下个镜头,邓肯走近保罗并安慰他,此时邓肯脑后的红色在画面的占比更小了,仅有几个微弱的光斑,接着邓肯离开,随着人物的调度和镜头的运动,摄影机变成了冲光的拍摄,而在这样的大光比的影调下,本就式微的红光在远离摄影机后更是被逆光所冲淡,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黑色剪影与白色逆光。色彩节奏的变化不仅使观影过程不易乏味,黑白的消色处理在此处还意味着对矛盾的搁置和牺牲的暗示。
在真言师前来测试保罗的那场戏中,导演多次运用了彩色与消色的对比手法,来助推情节发展和烘托人物情绪:杰西卡夫人在叫醒保罗时,导演通过时空蒙太奇让她和契尼异口同声。画面在长时间、低饱和的灰色调后突然插入几帧橙色调画面,既加强了色彩的情绪感染力,又暗示了保罗在被命运感召。以及同一场景中,利用色温的不同来表现角色情绪与双方势力的变化:杰西卡夫人在忐忑不安地迎接真言师到来时,画面是几乎消色的灰色调,飞船发出的白光使黑衣的她面色更加苍白无力。而在测试顺利通过以后,自信满满的杰西卡夫人在陪送真言师离开时,跟随她的悬浮灯发出黄光照亮她的脸庞,使她的神情显得更加从容不迫,甚至有些咄咄逼人。
《沙丘》作为维伦纽瓦电影美学的集大成之作,其独到的色彩运用值得所有电影学者与创作者们研究学习。因此,掌握色彩心理学,并以此对优秀电影进行分析学习,可以更加科学地把握观众的心理机制,并让电影色彩更好地发挥作用,使得电影作品的影像层面更具美感,叙事层面更有张力,寓意层面更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