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好瑞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上海 200444
怀旧是人们感受伤怀的一种情绪,是对过去记忆的一种怀念。人们习惯于注重那些触发我们怀旧情思的生活细节,在艺术创作中通常是经过艺术家处理而再现的“客观物象”,一般是指一个或多个与回忆相关的人、物、景。艺术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眼中之竹”——艺术体验;到“胸中之竹”——艺术构思;再到“手中之竹”——艺术表现[1]。怀旧感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艺术创作中的艺术体验阶段。亲身经历并将这些经验转化为创作的素材对于艺术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素材中包含着的情感积累。“怀旧”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的一个生活事件或现象的念想,但加上色彩这一具有情绪性的绘画语言,更多体现的是经历者个人的心理意识的一种主观的表达,这种情境回味在艺术或文艺作品中得到了大量的体现。
谈到怀旧感色彩的表达,美国艺术家安德鲁•怀斯作品中浓厚的色彩情调影响了中国一代青年画家,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国内曾掀起一股“怀斯风”,栗宪庭先生在研讨会上讲过:“怀斯的作品震撼了一代中国人,是怀斯让他们找到了艺术创作新的突破口[2]”。在中国的写实油画家中,作品呈现出怀旧感的画家有艾轩、何多苓、杨飞云等等,每个人对怀旧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何多苓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怀斯笔下的阳光是有温度的,他的中国文人画情调让我在《春风已经苏醒》中增添了一份忧伤的诗意[3]”。艾轩的《有风从双肩掠过》可以窥见其受到的影响,画面色调呈现出淡淡的忧伤和凄凉的意味,蕴含了作者自身的经历和感触,也包含着对过往人与物的怀旧。而罗中立的《父亲》则是对特定时代诞生的群体的怀念,观者更是被绘画对象眼神中蕴藏的深情和脸上岁月的痕迹所打动。郭润文作品的怀旧感色彩与象征着回忆的缝纫机和战士系列,也是亲身经历后呈现出对过去记忆的怀念。
郭润文于1955年出生,父母都是医生。他在童年时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父亲突然入狱,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家人无法团聚。之后,郭润文便跟随母亲来到湖北武汉,在那里生活成长。最初他在一个建筑工地干活,但因为每天都很孤独,这使得他对知识和技术的学习更加渴望。一次巧合下他路过了工农兵美术厂,受到这里人们的影响,开启了自己的艺术之路。
郭润文的艺术风格十分独特,其艺术手法也随着画家的长期探索与实践而逐渐成熟。在大学期间曾受俄罗斯画家的影响,如列宾、谢诺夫等,此时油画技法在中国的运用也仅仅以直接画法为主。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动作和服饰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在表现当代人生存的哲学意义基础上进行反思,此时的作品大多和空间性、时间性相关联。20世纪90年代后中央美术学院邀请巴黎美术学院的宾卡斯教授到北京讲学,在此期间他学习了法国古典油画的技法与材料制作。参加了伊维尔的讲学后,郭润文也受到了其绘画技法的影响,其艺术作品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宾卡斯技法的痕迹。其还对19世纪中叶学院派绘画的技法有所借鉴,追求法国新古典主义时期的造型比例研究,在人物创作中如《人体》,体现出他受到了安格尔《泉》作品的影响,基于现实形体进行理想化的处理,突出人物柔美和庄严的感觉。
若将其绘画语言再向前溯源则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盛期的作品,如达芬奇、拉斐尔、提香等,正如19世纪之后,“许多重要的绘画流派包括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虽然在观念上差别很大,但从绘画样式手法来看,还是继承了文艺复兴早期或盛期的传统技法。[4]”其次,对其影响较大的国外大师还有伦勃朗、维米尔、蒙卡契、怀斯等。画面呈现纯净而富有诗意的效果是受到了维米尔的影响,他曾在访谈中提到“最崇拜的西方艺术家是维米尔,他画得非常纯净,他的表达方式我特别喜欢。[5]”如1992年创作的《凝眸》等。
在郭润文早期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旧器物就是缝纫机。早在七八十年代,缝纫机是家中常备的生活用品,而如今我们已很少在家庭中看到它的出现,除去相关职业人员需要用到,它已逐渐从普通人的生活中淡去。缝纫机作为郭润文个人的符号,是其呈现记忆的一种“语言”,《永远的记忆》(图1)和《封存的记忆》两幅作品就是借缝纫机这一符号化的物象对童年的怀念,画面的背景是儿时土坯房屋的再现,对墙壁和缝纫机质感进行塑造,向我们传达出一种岁月的沧桑。在绘画技法上,通过重复叠加罩染,在前期一步步消除画面笔触感的同时,制作不同薄厚的印痕,利用渲染与皴擦的方式擦出高部的亮点,留下暗部的印痕,加强背景墙壁的斑驳感和年代感,使画面的怀旧感更浓郁。有人曾这样讲他的创作过程:“他在绘制前,先选择几种不同物质的材料放在面前启发思维,然后把这些物体组合在一起,根据不同形状、质感进行划分[6]”。特定背景中的色相具有表达情感的作用,《永远的记忆》与《封存的记忆》两幅作品中,背景分别采用大面积冷色与暖色调,作者对斑驳的墙面肌理、破损的纸张进行细微的刻画,这使人们在观看作品时,能够对这精心布置场景中物体的色相产生直接反应。
图1 《永远的记忆》布面油画 郭润文 121厘米×116厘米,1993年
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和环境予以衬托,能使作品的主题与表达的情感更鲜明,典型环境则是指具有鲜明个性特点与概括性特点的环境。1995年创作的《梦归故里》(图2)画中一位年轻女子俯身在缝纫机上香甜入梦,柔和的灯光洒在她的脸颊和衣服上。年轻女子身着旧式布衣,梳着麻花辫,具有符合当时时代人物的典型特征。旧的灯具,古朴的木桌以及残破的木椅,与人物形象共同构成了典型的怀旧场景。人物头顶的灯具的轮廓线与光线相连接,呈现出放射状的线条向下延伸,将观众的视线聚焦在灯光正下方的人物身上。桌面位于画面的1/2处,趴在桌面上的人物轮廓线正处于画面竖向1/3的黄金位置,同时,画家将手臂进行艺术处理,人物平直的手臂线条与桌面的水平线相融合,增强画面横线的延伸性,人物头顶灯具底部同样使用平直的线条,横向线条平行排列,增强了画面的静态感。而同样处于画面横向1/3处的是缝纫机,艺术家运用色彩将画面分割成为多个几何形体,分别为画面正上方的三角形暖色吊灯,由三角形的吊灯打下的光线成半圆状安置于画面的中下方,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吸引观者视线,运用色彩引导观众对画面进行浏览。作者用大面积重色块布置于画面的中下方,少量放置于画面顶部,通过色彩本身具有的重量感使画面构成更加稳定,增加其静感的效果。通过画面的构图与色彩分割暗示主体为沉睡的少女与破旧的缝纫机,突显主题,增强画面的怀旧感。
图2 《梦归故里》布面油画 郭润文 121厘米×116厘米,1995年
另一幅于1996年创作的作品《落叶的春天》是郭润文经历了朋友孩子意外夭折的事件之后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作为一种对过去经历的怀念而创作出的。少女端坐在半圆形的壁龛前,她头戴花环,手势呈现出“四”的数字,少女神态具有优雅、宁静婉约的特质,四周都是散落的树叶,人物忧郁的眼神、凝滞的动作为画面渲染一股悲伤的氛围。而手是人体上的第二语言,通过不同的手势能表现出丰富的含义,女子一只手摊开置于腿上,另一只手伸出四个手指,用“四”来暗示一名4岁孩童生命的流逝。女子怀中有一枝被折落的树枝,将女子与枝叶结合在一起,使人联想到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圣母恸子》怀抱死去耶稣的少女圣母,结合图中人物背景安置的半圆形壁龛,进一步隐喻西方艺术史中宗教画的典型题材——圣母子,用失去孩童的少女隐喻圣母与圣子之间的关系。少女面容的朝向与手臂“v”字的弧度将人物的视线引向画面中另一关键元素,即人物的手。同时人物大的形体轮廓构成长方形,为画面增添一份沉重和稳定,少女与椅子共同构成了画面中的大三角,而椅子表面则单独成为一个小三角,通过三角形的叠加进一步加强画面的稳定性。地板的横向线条与人物背后的半圆形曲线形成鲜明对比,使画面具有节奏性和叙事感,使人物更庄重与神秘,表明了郭润文对过去记忆的深刻怀念和对这一沉痛记忆的艺术性表达。
色彩是重要的视觉元素,又是感染力极强的艺术语言,画面怀旧的情调从形式构成中呈现,而为了凸显画面的怀旧情调,暖色是艺术家为表现画面怀旧感的常用色相。这是源于人们在看色彩时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通常谓之“感觉”,色彩学中称之为色彩特性,“色彩是油画的精神,失去它便意味着灵魂的苍白”,色相也会给人以某种情绪的感染,使人观看色相时进一步诱发联想。许多艺术家都对此进行研究,例如歌德的《色彩论》、康定斯基的《形式与色彩的语言》、阿莱什的《关于色彩、审美现象》等。暖色调给人以优柔、温暖和家的感觉,引起人们对家乡的怀念,有助于画面怀旧感的表现。
在《梦归故里》这幅作品中,画面为偏暖的暗色调,明度低的色彩给人以朴素的感觉,画面中大量使用的红褐色为画面提供了历史感,增加了画面的时间跨度。将缝纫机的色彩纯度提高,并用同色系安排在女子的裙子上,使画面色彩具有呼应感的同时强调缝纫机的视觉存在,突出画面的怀旧情结。《出生地》(图3)取材于长江河畔,作为在武汉成长的画家,郭润文对长江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这幅作品可以看出受到了艺术家安德鲁•怀斯的影响,在大色块的运用上构成画面基调,其次用极其简约的构图加强画面的表现力,画面整体的暖色调同样带给人以一种温馨、怀旧的情感。艺术家有意降低了画面的纯度与明暗对比,在大面积黄绿色的草地上,女青年身着蓝绿色裙子与其相和谐,低纯度的红褐色皮鞋也与整个画面相协调。女青年抬起的左臂与蜷起的腿共同构成了两个三角形,加强了画面的稳定感,裙子的蓝绿色与上衣的白色组合在一起是青春、和平和朴素的象征,与所绘的青年形象相呼应,加强了所处当时时代青年形象的典型性,将个人情怀自然而然的渗入画面,也进一步凸显画面的怀旧情调。
图3 《出生地》布面油画 郭润文 120厘米×205厘米,2004年
在《梦归故里》中,艺术家采用顶光的设计,将人物面部表情藏在阴影里,以局部对比强烈突出画面主体。在人物画中,将面部遮掩“藏”起来,以展露身姿动态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有时会比画出面部表情具有更大的艺术魅力。其含蓄性,不仅使画面富有意趣,而且由动作表情可诱发人们对画中形象面部表情及其内心情感的体验,从而更具有感染力。将表情藏匿的同时凸显画中人的精神世界,使观者随着画中人一同坠入梦乡,重返故地。同时,光线自上而下垂直照射在人与物上,如同博物馆的艺术品一般,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更具有历史感与沉淀感。被光线照射到的局部运用饱和度较高的橘黄色,在人物的衣角以及缝纫机的受光面绘制明度以及饱和度较高的橘红色,通过光线与色彩的结合使画面更具节奏感。郭润文在《落叶的春天》中运用稳定的三角构成,并为画面设置和谐而秩序的典型光线,散光的照射使背景的叶子受到光线呈现出斑斑点点的亮色块,与画面前景人物身上的大面积色块相比较,形成繁简对比。用明暗大色块的对比突出人物的手部动作,强调画面背后暗含的故事和对过去记忆的回忆,清澈明亮的光线将观众的视线锁定为画面中心,给人以足够的稳定感,也创造了和谐秩序的形式美,古典的视觉呈现也正是在静态与动态的光影层次中实现理想的和谐。
怀旧感色彩作为一种极具艺术家个人特色的情感表达,其艺术感染力是十分浓烈的。通过记忆中淳朴的物象,在色调中融入诗意或感伤,传递在画面之外的却是对亲情的思念或是对时光的回味。郭润文将自己具有独特气质的绘画语言和对现实世界的看法融入画面,用典型人物环境和色彩切割来明确画面主体和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大色块奠定画面怀旧的基调,以和谐充满秩序的光线安排进一步塑造人物的精神世界。郭润文的人物形象融入了观念的意味,表现出画家对于时间的深切感受与哲学思考,从而也使得其写实油画具有个性魅力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