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华
(许昌市中心医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常见,其致残率、致死率较高。PCI是治疗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可有效疏通血管,恢复心肌供血,减少梗死面积。但PCI术治疗时,患者往往承受较大的心理应激反应,极易出现负面情绪,导致预后不良[1]。临床路径可使护理流程更具有计划性、严密性,从而改善预后[2]。本研究将其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观察其护理效果。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7月本院收治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标准:均符合PCI术指征;Killip分级Ⅱ~Ⅲ级。排除标准:伴恶性肿瘤;先天性心脏病;精神障碍;严重血流动力学紊乱等。将纳入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各49例。对照组:男25例,女24例;年龄43~64岁,平均(57.15±2.16)岁;Killip分级:Ⅱ级40例,Ⅲ级9例;梗死位置:前壁36例,下壁9例,侧壁4例;发病至PCI时间5~50 h,平均(22.96±2.48)h。观察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43~64岁,平均年龄(57.22±2.19)岁;Killip分级:Ⅱ级39例,Ⅲ级10例;梗死位置:前壁35例,下壁10例,侧壁4例;发病时间5~51 h,平均(23.01±2.47)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均行急诊PCI治疗。对照组在PCI术后采用常规护理,指导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1周,由第2周起指导患者合理活动,循序渐进,不可过度劳累。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引导下的康复护理,包括:①制定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康复护理路径计划,指导患者根据计划时间安排完成相应的康复护理训练;指导患者每日记录完成的运动方式、运动量、运动时间及出现不适感,并每日进行运动自我评价。②术后1~2 d: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严密监测其生命体征,注意观察手术创口,注意是否出血、渗血、皮下血肿等症状;对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温进行检查,如有异常需及时处理;对留置的鞘管合理固定,如患者出现烦躁感需对其上肢进行有效约束,做好拔管准备。③术后3~7 d: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活动,按时翻身,自主进食等,也可在床边进行少量活动,应防止术侧肢体过度用力,预防出血;当患者病情处于稳定期,无显著并发症时,可按照康复计划进行机体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按时用药并做好用药记录,并在复查时告知医师;对患者讲解药物有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使之能够进行紧急处理。④术后8~16 d:由护理人员或家属配合,使患者早期下床行走,每次3~10 min。⑤术后16 d后:在患者条件允许情况下,可自行下床活动,需合理控制呼吸,约21次/min,确保心前区在活动中不会出现不适感,如患者呼吸困难需及时停止活动,保持卧床状态。住院过程中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者并进行干预,正念引导个人情绪,预防出现情绪负面波动;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认知,使之积极配合康复护理。在进行运动康复和日常活动时,需经心电与血压监护,运动量控制范围通常在比静息心理增加20次/min左右,而且患者感觉不会太过费力。在出院前评估患者运动功能,使之由基础行走起进行康复锻炼,步行速度为65~80步/min,持续10 min,每天2次。出院后,在患者身体状态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爬楼梯、划船等运动,也可进行阻抗运动,例如俯卧撑、哑铃、杠铃、运动器械等,或进行柔韧性训练,如瑜伽、健美操、太极柔力球等,此类运动可每周进行3~5次,目标心率相比较静息心率可增加范围在20~30次/min,每次持续时间30~60 min,持续3个月。
1.3观察指标 心功能,包括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发症情况,包括尿潴留、皮下血肿、腰背疼痛、低血压;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说明日常生活能力越佳[3]。
2.1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与护理前比较,两组护理后LVESD均有降低,LVEDD、LVEF均有升高,但观察组升降幅度大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2.2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对照组:49例患者中,发生尿潴留、腰背疼痛各3例,皮下血肿2例,低血压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37%;观察组:49例患者中,发生尿潴留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7.13,P=0.008)。
2.3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 两组护理后Barthel指数较护理前均有大幅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Barthel指数比较分)
目前,采用PCI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明显效果,可缓解心肌受损,对心功能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但术后需较长时间的康复干预,以有效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而常规护理措施缺乏规范性、个性化,影响康复效果[4]。临床路径下的康复护理措施是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制定而成的,通过了集体讨论,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全面性,可避免不同护理人员在实施时因产生差异而影响护理服务质量。在实施临床护理康复护理时,护理人员可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格开展工作,不必机械地按照医嘱进行护理,可确保护理更为有序,具有较高的计划性、有效性,可避免漏项和差错发生,对预防并发症发生具有明显促进作用[5]。此外,可使护理人员保持更高的积极性,使护理工作从主动到被动,可使患者获得更多、更优质地护理服务;通过护理人员主动对患者及家属讲解康复护理流程及护理方法,可提高患者对康复护理的认知程度,可提高患者积极性,对康复护理干预的完成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在开展临床路径引导下的康复护理时,首先应确保临床路径康复理念融入患者的整个康复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有效指导,使之能够根据临床路径手册完成整个康复护理锻炼,尤其在出院后康复过程中,患者应每天记录具体运动情况,护理人员应进行随访并及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指导,使之康复护理得到有效调整,利于患者后续心脏康复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由此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将其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患者,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后LVESD明显降低,LVEDD、LVEF均上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提高程度大于对照组。说明采用临床路径下的康复护理措施可使患者心功能得到更加明显改善,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总之,临床路径引导下的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具有明显效果,可改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