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1000 万件流失文物呐喊

2023-01-28 08:57黄玉洁
全国新书目 2022年10期
关键词:国宝敦煌文物

◆文/黄玉洁

本书是对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文物流散史实及流失国宝多重价值的梳理与研究,一方面叙述了斯文赫定、伯希和、卢芹斋等人的“探险”或文物买卖活动,另一方面对敦煌壁画、“昭陵六骏”、《洛神赋图》等众多国宝的价值进行了深入解读,记录了中国文物流失过程中应被永远铭记的“有证之罪”,也让读者深切感知“文运同国运相牵”的“文化警示录”。

19世纪末20 世纪初的中国战争频仍,山河破碎,大批文物在此间流失海外,漂泊辗转。如今,随着自上而下对文物工作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转向这段“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与此同时,“国宝回归”虽然困难重重,但成功案例不断增多,包括圆明园兽首、天龙山佛首在内的回归文物引起了广泛关注,承载了中国人深厚的民族情感,而这背后的一个重要支撑即是对海外流失文物研究的推进,近日由常青、黄山所著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国宝流失百年祭》即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对中国文物流散史进行详实梳理

关于文物流失历史的研究,其中一个关键词是“繁难”。尽管对于专业学者乃至普通大众来说,中国文物的流失并不算新课题,其中又以对敦煌莫高窟浩劫的研究影响最深、传播最广,然而如果将着眼点放在“文物流失”这一大历史事件本身,却很难对其进行准确概述。例如,鸦片战争以后的百年间,究竟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略加检索不难发现,即使是较为权威的数据显示,也有几百万件、1000 万件、1700 万件等多种说法,统计数字之间差异巨大。究其原因,正如《国宝流失百年祭》前言所述:一方面,这段中国文物流散史的资料既杂且乱,中间涉及人物、事件、文物众多,又混有许多未经证实、以讹传讹的信息,资料查找的难度很高;另一方面,造成中国文物流失的原因、途径纷繁复杂。鸦片战争后,来自瑞典、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所谓“探险家”争先恐后地来到中国“寻宝”,敦煌、柏孜克里克、黑水城等地宝藏的流失由此而来;以日本山中商会和卢芹斋卢吴公司为代表的古董商、文物贩子的交易,是恭王府旧藏、天龙山石窟雕像等文物流失的主要原因;此外,西方一些博物馆或私人收藏家的收购行为也导致了文物流失,《孝文帝礼佛图》等文物的流失即源于此。

《国宝流失百年祭》

常青 黄山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22.7/168.00元

常青

北京大学考古系学士、硕士,美国堪萨斯大学中国艺术史博士。曾在龙门石窟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德克萨斯州达拉斯亚洲艺术博物馆等地工作。主要作品包括《中国石窟简史》《物华旧影》等。

黄山

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圣马丁学院硕士,目前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物在古代中亚文化之间的传播和流通。

华尔纳从敦煌莫高窟搬走半跪式菩萨彩塑像(1924 年)

在《国宝流失百年祭》出版之前,国内能全面、清晰、准确梳理出这段历史的著作寥若晨星,绝大多数同类著作的关注点只是其中某个侧面,难以述其全貌。而本书的两位作者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多年的海外博物馆从业经历,使他们能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之上,立足中西之间,搜集世界各地博物馆藏品的公开信息,以追踪这些文物的来源。

《国宝流失百年祭》的作者之一常青为中国艺术史博士,曾长期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考察、工作,由此形成了对中国文物流失海外概况的总体把握。在之后的策展人生涯中,常青更加紧密地接触到这些藏于外国博物馆的中国国宝,并通过查阅档案等途径深入了解它们从中国流失到各个海外博物馆的背景信息和历史路线。2018 年以后,经过思考、整理,常青在高校开设了西方博物馆中的中国艺术品研究的相关课程,由此形成了“百年中国文物流散简史”书稿的基础。

伯希和在敦煌藏经洞中

本书另一位作者黄山同为艺术史专业出身,为了查证斯文赫定、斯坦因等人踏足中国“寻宝”的确切史料,黄山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从不计其数的英文、法文、德文等多语种的原始文献资料中爬梳整理出精准信息、路线,并通过博物馆策展人找到了日本山中商会的总经理等,以获得更多第一手私人资料。《国宝流失百年祭》中还列出了主要人物到中国“寻宝”的时间路线图,对“国宝流失大事记”细加梳理。这些努力使《国宝流失百年祭》成为系统、准确地讲述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外国人盗掠中国文物历史的著作,读者可以据本书而知悉文物流失全貌,在中国文物流失研究的推进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取自克孜尔石窟的泥塑菩萨或天人头像(现藏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客观记述“有证之罪”

在深入分析文物流失的途径之后,作者选择了“以人系史”的方式来展开叙述。书中从“中国西部探险第一人”斯文赫定开始,分十一个章节叙述了斯文赫定、斯坦因、伯希和、大谷光瑞等人在罗布泊、敦煌、黑水城的“探险”经历,以及他们掠走的包括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汉代简牍、敦煌文书等众多珍贵文物的情况。这种布局结构解决了文物流失的历史难以用纪年方式记述的问题,而将人物作为主要脉络的叙述方式不仅让《国宝流失百年祭》可以清晰地为读者梳理出各个重要文物流失地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也让读者可以自主进行价值判断。关于导致中国文物流失的人物是否有罪、罪有多深,众说纷纭,许多人甚至以“保护文物”“艺术无国界”为名为盗掘者、文物贩子辩解,对此本书一一以史做答。德国人勒柯克是第一个将石窟中大量壁画用狐尾锯分块切割运走的人,他的疯狂行为在当时即遭到同伴格伦威德尔的强烈反对,今天的柏孜克里克与克孜尔石窟中空空的洞穴和残损的壁画正是他当年恶行的见证。勒柯克为自己辩解道:“与其把这些壁画放在这里受到自然侵蚀毁坏,不如让我们送到柏林进行更好地保护。”然而,1945 年,英美联军对德国进行了无差别的战略性轰炸,整个柏林几乎被夷为平地,他扬言可以得到更好保护的中国壁画许多都在战火中烟消云散。俄国人柯兹洛夫则在找到黑水城宝藏的欲望驱使下,数次来到中国,前几次由于当地百姓的戒备,行程并不顺利,后来他利用留声机和手枪换取了蒙古贵族的信任,终于找到黑水城所在地。之后,柯兹洛夫在黑水城疯狂盗挖,由于文物太多,数百匹马都装不下,柯兹洛夫就只取他认为好的部分带走,原本完整的佛像被他打碎只取佛头,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挖呀刨呀打碎呀,都干了!”无数经卷、雕塑、绘画等举世无双的文物或就此湮灭,或从此流失海外。

被发掘中的楼兰古城遗址

关于这些人物,《国宝流失百年祭》一书并未做过多的价值评判,而是对历史进行客观记述,并从当事人日记、著作中寻找实录。如斯坦因来到柏孜克里克石窟并查看了勒柯克的工作现场后,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这种粗野的方法根本不是考古,而是挖宝。”大谷光瑞的探险队在听闻斯坦因、伯希和在敦煌的行径后,义愤填膺地说:“如果这话是真的,以文明国家学者自命的欧洲人要独霸世界珍宝的意图,可以说比盗贼还卑鄙。”以特制胶带粘走大量敦煌壁画的华尔纳也同样在日记中记录道:“那种事情,将会极度伤害我的良心。”卢芹斋在晚年的自述则更具代表性:“作为国宝流失的源头之一,我感到羞耻……(但)通过这些艺术品,中国能在外面的世界更加闻名。由于中国的战乱和巨变,我们的历史丰碑们也许会在别的国家得到更好的保护。”他的内心深处已被悔恨占据,却又努力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掩盖自己不高尚的行为。作者通过客观的讲述,让这些人物的功过昭然若揭,他们是学者、是探险家,也是古董商人,但仅有斯文赫定、奥登堡等人留下了一些完整有序的考古信息与资料,大部分人无限接近于“盗贼”。对于他们来说,文物是欲望、是生意、是金钱,他们毫无顾忌地破坏着文物本身和它们背后的考古学信息。所谓“保护”只是一种事后的诡辩,历史和残缺的文物共同指向他们犯下的“有证之罪”。

关注流失文物的价值与现状

不同于单纯地记述这段“吾国学术之伤心史”,《国宝流失百年祭》的另一个着眼点是这些文物本身的价值所在,以及它们当下在海外的情况和命运。

比如在《因敦煌而辉煌的斯坦因》一节中,不但详细讲述了斯坦因在丹丹乌里克遗址进行发掘的经过,还介绍了该遗址所建寺院的形制、壁画的具体内容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古于阗国在佛教交流、文化交流方面的历史信息。在《后来者居上的伯希和》一节中,在记述伯希和掠取敦煌壁画的详细过程后,又对其掠走的6000 余件古代写本、100 多幅绘画以及各类丝织品辗转被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卢浮宫、吉美博物馆的去向进行了交代,并通过对现存吉美博物馆的《行脚僧图》《千手千眼观音挂轴画》画面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向读者阐明“现藏伦敦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的几百幅敦煌绘画是藏经洞文物中的精华,以其绚丽多姿的图像谱写着中华民族中古时期的高超绘画技艺。作为20 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敦煌藏经洞文物的流失是中华民族一段永远也无法抹去的伤心史。”

俄国人柯兹洛夫在黑水城发掘佛塔(1909 年)

此外,书中还对收藏较多中国文物的海外机构进行了介绍,在涉及具体藏品时,作者按照藏品名称、尺寸等基本信息、现藏地、编号等进行了注解,这些书中所述、所指的背后逻辑是希望读者理解:文物流失是历史,也是现实,我们应当去了解流失国宝在海外的现状,“国宝回归”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助力国宝回归之路

《国宝流失百年祭》书前如是说:“文物是承载文化的物质遗存。它们背后是一个完整的文明系统,它们的命运亦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记录。”这是阅读本书的导语,亦是对本书所记述的宏阔又细小的历史、动荡又复杂的民族、个人情感进行了概括性的定位:文物的际遇与国运相连,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

文物追索是一项世界性难题,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流失的文物陆续现身海外,国际拍卖企业亦以此高价渔利,但以天龙山第8 窟北壁主尊佛首、青铜皿方罍、章公肉身佛像为代表的回归文物体现了政府与民间对追索中国流失文物的不懈努力,“一念在兹,万山无阻,克艰克难,荣归故土”。2021 年12 月,牛津大学考古学教授达恩·希克斯(Dan Hicks)多次公开敦促大英博物馆妥善处理、归还那些流落英国的文物。2022 年4 月,英国格拉斯哥市宣布将其收藏的全部17 件贝宁古国青铜器归还尼日利亚。这些信均息证明了文物回归的正确性不容置疑,文物回归的可行性也逐步提高。

《国宝流失百年祭》全面记述了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历史,作者从庞杂的信息中梳理出翔实的历史细节,为读者讲述了究竟是哪些人以何种方式导致众多中国文物流失海外,这些文物有何种价值,以及它们现在身在何处。作为为数不多的全景式聚焦国宝流失史实的图书,《国宝流失百年祭》的内容详实完备,梳理细致清晰,使其成为关注与研究海外流失文物的重要参考。

猜你喜欢
国宝敦煌文物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文物的栖息之地
“国宝”竞拍会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漫话国宝
文物的逝去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