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 钱玲玲 俞陈建
“1+X”证书制度并不是简单的“双证书”的复杂版,而是强调从产教融合的角度,以培养技术技能实践型复合人才为要求,将“1”个专业毕业证书与“X”个专业技能证书之间的标准融通。解决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与实训内容之间的融合问题,同时也使得职业培训成果更加符合社会人才需求。本文以智能加工制造专业群为例,探讨了“课证融通”职业教育系统中,“1+X”证书制度的实施路径。
(1)需要厘清职业教育学历与职业教育技能证书之间的关系。新时代机械加工制造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不仅要求人才掌握基本的机械加工制造工艺和相关设备操作能力,同时也要求人才能够剧本创新精神,对信息技术和智能自动化领域的相关知识也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了适应这一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尝试采用“双证书”教育模式,用1个毕业证书来认定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再外加1个职业资格证书来认定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1+X”证书制度的引入和实施,确保职业教育的专业技能认定能够囊括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对技术能力的多方面需求。要实施“1+X”证书制度,就需要先厘清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关系,在完成度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基础上,也能够切实的依据学生未来产业岗位需求,完善学生的职业技能证书培训体系。
(2)需要推进职业教育特色的“课证融通”教育模式。“1+X”证书制度带来了新的学生职业能力认定模式,也必然会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因此,要想实施“1+X”证书制度,就需要改革现有的职业教育模式。以智能加工制造专业群为例,受产业技术发展的影响,智能加工制造产业衍生出了许多新的这一技能需求,如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新型机械加工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需要中职院校同样要调整专业群课程结果,依据证书认定标准,合理设计课程结果,规划实训课程内容。
(3)需要创新学习成果的评价认定方法。中职院校如何对现有的学习成果认定方法进行改革,使其满足“1+X”证书制度要求,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难点问题。为此,中职院校可以尝试在学习职业体系和校本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尝试将课程教育评价体系与国家的学分银行制度相关联。搭建出一套适合自己院校特点的智能加工制造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然后设计出符合国家学分银行制度的专业技能培训成果认定、累积和转换标准与方法。既要能够准确地评价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同时也要能够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训课程学习成效。
(1)校企合作推行“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实施“1+X”证书制度,中职院校就需要厘清学生技能培训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关系,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融合,推行“课证融通”教育模式,提高学历教育的最终职业人力资源市场竞争含金量。这里学校可以与产业的企业进行深入合作,按照企业的具体人才需求确定职业技能标准,按照企业的产业链来确定职业课程结构,按照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来确定课程实训教学内容。通过课程结果对接产业链、实训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课程教学成果评价标准对接职业技能需求标准的“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来确保学校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产业发展需求。
另外,学校还可以依据职业技能等级,将课程结构进行模块化、层次化设计,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对职业发展规划的预期,有选择的明确自身的专业学习方向,主修一个专业方向上的多个职业技术、技能。例如,智能加工制造专业群就可以细分为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制造特色技能、智能制造复合技能三个专业方向。智能制造新技术重点学习智能制造设备的控制操作技术;智能制造特色技能则重点学习工业机器人的编程技术以及自动化车床和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技能;智能制造复合技能则重点学习智能技术服务和生产数据信息化管理技能。像这样细化专业技能培训方向,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发展选择,同时也避免了“贪多嚼不烂”的教育误区,让学生能够依据自身学习兴趣,选择学习新型职业技术和技能。做到证能匹配、知行合一。这样学生在毕业时,既能够获得的学历证书,也会依据自己选择的专业发展方向,获得1到3个职业技能证书,这种人才培训模式既能够保证持证者剧本职业发展方向的必备技术知识和技能经验,同时也能兼顾对学生的规范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培养,切实的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改革课程结合和教学内容。在职业教育中,“课”和“证”是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课”的标准是指学生要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同时完成校本教育课程学习任务,完成课程教育必要的课时,积累足够的学分,然后学校依据学生的学分和课程学习表现,来跟学生颁发职业课程学习毕业证书。而“证”的标准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积累专业技术知识,通过实训锻炼,积累技能实践能力。然后通过技能考核以后颁发职业技能证书。“课”和“证”都是未来学生进入职场后,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预先评价依据。因此,中职教育要推行“课证融通”教学模式,保持职业技术知识教育与技能实践培训的协同发展。例如智能加工制造专业群的课程内容可以结合产业发展方向以及智能制造产业链现状,建立动态的课证生态系统,实时随动的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按照新型技术、新型工艺技能、新兴职业规范这三个方向,规划智能制造专业群的课程结构随动系统,实现校企人才培训资源共享。
(3)构建“多进程”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认定体系。“多进程”学习成果评价认定体系,既要包括对学生课程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也要包括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并保证学生课程学习与技能考核内容的关联性。同时,确保课程技术知识学习成果所累积的学分可以与技能实训学习成果所累积的学分相互转换、共同累积,最终得到每一名学生的最终中职职业教育通用学分。具体“多进程”学生学习成果认定体系构建分为两方面。第一,要依据职业教育的学分银行制度规则,将使专业群传统课程规定的学程内获得的学分与职业技能证书的学分才能互换,学生如果想取得职业技能证书认定,就需满足课程教学累积学分的必要标准。同样的学生要想获得学历教育的毕业证书认定,就需要满足职业技能证书考核累积的学分标准。采用可以互换、共同累积学分的方式,保证每一个院校毕业生既有规范的职业素养,同时也掌握了求职必要的职业技能水平。第二,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按照个人兴趣在一定时间内选择专业技能学习方向,参加规定的实训课程,获得规定的学分,就能取得对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当学生获得的职业技能证书满足其所选的专业发展方向基本要求时,又能够按规定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职业校本教育,并累积了符合学分银行制度规定的学分,即可同时取得对应的学历教育证书。
“1+X”证书制度的实施作用就在于实现学生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共同发展,同时能够满足产业发展的创新复合型人才需求。因此,加工制造专业要积极按照“1+X”证书制度内涵要求的人才培养理念,进行加工制造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改革,采用产教融合的方法构建“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兼顾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