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对地摊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以湖北襄阳为例

2023-01-28 01:18湖北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赵蕴慧
内江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路边摊摊贩疫情

◇湖北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赵蕴慧 田 玲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或“疫情”)期间,全球经济需求快速萎缩。面对疫情困境,各地出台政策支持地摊经济的发展,但后疫情时代地摊经济衰落也很快。以湖北省襄阳市为例,分析了后疫情时代地摊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我国的地摊经济曾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成本低,流动性大的路边摊在全国遍地开花。为了治理城市管理的问题,1997年中国北京出现了新的管理监察部门-城管。2002年,综合多方因素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规定》,全国推行城市管理区域的相对集中处罚制度。2007年,政府出台了《就业促进法(草案)》,路边摊因其快速吸纳就业的优势在各地相继解封。2016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城管对地摊小贩由隐形打压变成显性驱逐,“摆地摊”这种经济形式逐渐式微。2017年中央文明委重新修订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地摊基本绝迹。不可否认的是多年地摊经济的发展使得如何平衡城市管理与摊贩利益,消解摊贩的负外部性,平衡食品安全与商贩利益等城市管理规范方面有一定的前例和经验可循。2019年的新冠疫情是一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安全危机。截至2021年年末,全国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8707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2067例,累计死亡4634人。如今,我们已经将疫情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由于新冠极高的传染性以及爆发的突发性使得政府在疫情初期采用了防止病毒蔓延的封闭政策。正因为如此,可支配收入的相对减少一定程度上使居民的消费欲望降低,作为经济三大马车之一的消费陷入了萎靡。2020年初,因疫情影响我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在党中央和政府的共同推动下,地摊经济又短时火爆起来。

1 后疫情时代地摊经济的崛起和落寞

后疫情时代,支持地摊经济发展的政策可以追溯至成都率先尝试地摊经济这一经济形式,推行允许设立临时商铺的措施。截至2020年5月28日,成都路边摊试点区域各类摊贩点超四万余个,共带领10万余人次就业。随后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小店经济、夜间经济等新消费发展的三年工作目标[1]。

党中央及政府肯定了成都带领十万余人次就业的做法,并将成都作为示范在全国推广。李克强总理也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西部某城市,为广大群众做了五万六千多个流动摊位,一夜之间就解决了十万人的就业”。由此,因疫情居家防控而冷冷清清的城市因这一抹“人间烟火气”复又欣欣向荣。2020年5月7日中央文明办从创建文明城市的考核中移去了占道经营。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比如浙江杭州开放部分街道设为摆摊经营场所、郑州提出培育夜间经济,开展夜经济活动评选,优胜者市财政将给予50万元至100万元的奖励、济南也提出了发展“地摊经济”“小店经济”。全国掀起了一阵摆地摊的风潮,这一时段互联网上关于地摊的搜索也显著增多。然而,在这之后地摊经济问题频出。大连一夜市因摆地摊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和交通堵塞被紧急叫停、北京等城市反复声明地摊经济不适合一味放开、六月底央视发表文章表示“地摊经济”不能一哄而起。两三个月全民摆摊的风潮过后,路边摊渐渐沉寂。这份热情迎来了“急速降温”。

2 后疫情时代地摊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地摊经济”具有以下明显特征:准入门槛低;对本土资源依赖性较高;往往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经营规模较小;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附加价值低;多为非系统性学习的技能;市场竞争较大。疫情期间的地摊热在后疫情时代却没有预期的发展,地摊经济草草崛起与迅速落寞的背后我们还应关注到地摊经济存在的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食品安全环境污染问题。路边摊经营内容较为单一,贩卖的多为食品等初级产品,产品制作过程中往往产生大量生活垃圾。而流动摊贩极有可能将其就地倾倒,为城市管理带来环境压力、影响城市形象、阻碍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其次,地摊食品种类繁多,烹饪方式多样,比如烙烤,煎炸炒、蒸煮及凉拌等。多样的烹饪方式使得食材中的蔬果常采用生食的形式进行售卖,未处理完全的食材可能携带感染期寄生虫,食用后消费者极易患上食源性寄生虫病。地摊经济带来的的食品安全环境压力不容小觑。

(2)疫情防控管理问题。毋庸置疑,新冠疫情是放开地摊经济的直接原因。但是,在疫情还未完全结束,人们出行仍需佩戴口罩的特殊时期,路边摊露天式制作售卖食品或其他商品的形式让一部分消费者心存疑虑。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中明确提出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亦可通过接触传播。摊贩处理食品和交易途中容易和人群产生密切接触,而小摊贩大多因生活成本,天气炎热等原因不愿意及时更换甚至佩戴口罩。口罩更换的国际通行标准使用时间为 4~6小时,口罩佩戴时间过长,不及时更换口罩的摊贩会大大增加疫情传播的风险。同时,路边摊具有人员聚集密度大、流动性强的特点。一旦产生肺炎感染者,传播速度极快,商品售卖者的行踪也难以监控,大数据“行程轨迹”筛查的难度相应增加,这将会给疫情防控治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3)治安管理问题。路边摊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给城市带来治理混乱,交通拥堵,非法经营等问题。路边摊具有交易标的较小、经营地点和经营时间不固定经营活动范围多为易于进入的公共空间等特征。地摊经济的鲜明特点决定了城市管理监察部门作为一线行政部门在面对街头行政时往往存在执法力量不足、街头事务琐碎复杂、街头环境多变等困难。目前,有关地摊经济的相关法律制度规定不够完善难以对这些困难进行细致的规定和划分。同时在利益驱使下,某些地摊经营者常常会越过政府划定的经营范围摆摊设点,但由于“地摊经济”政策赋予流动摊贩的话语权增大,流动摊贩便以发展“地摊经济”为理由进行临时性占道经营,从而使城管执法者无法对其像过去一样进行管理处罚。城市管理监察部门因此难以平衡职责和政策要求。若对占道经营,相互竞争采取默许态度,其他摊贩可能争相效仿。因地摊经营需要人流量较大的外部条件,摊贩往往选择将摊位设置在主干道两侧、商业中心、居民住宅区等。臃肿的摊贩经营点随意摆设极大可能造成交通拥堵,为城市管理增加难度。但如采取刚性治理手段打击,那将有悖中央“保就业、保民生”的意图,违背上级要求[3]。

(4)摊点类型同质化明显,竞争严重。地摊经济准入门槛低,无需租赁店铺,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入场。疫情持续性蔓延,不仅仅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也生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部分待业青年群体缺乏经济来源,迫于形势,在政策支持下响应政府号召贸然跑步入场,地摊规模骤然膨胀,市场上涌现了大量同质化产品。路边摊大多数以售卖低成本的小吃、玩具、服装、日用消耗品为主,路边摊竞争较往常更为激烈,大多数摊贩仅靠路边摊难以养家糊口获得持续性可观收入。并且大量盲目选择路边摊的民众往往没有摆摊的经验,选品销售也并不熟悉,一时的热情消退后难免将存货低价抛售,对“老手”的生意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双方的潜在矛盾对治安管理方面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和管理难度。其次,地摊规模骤然膨胀,城市流动摊贩呈几何倍数增长,原有摊位供不应求。虽然政府等有关部门响应号召划定新的地摊范围,但由于消费者集群效应,摊贩往往更偏好人流量较大的区域。一些摊贩可能通过游走在灰色地带,通过暴力手段为自己谋求有利位置。在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后,各地生活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各行各业逐渐走上正轨。实体经济因政府大力推行复工复产开始转好,短时性解决问题的地摊经济自然式微[4]。

总而言之,地摊经济转冷既有民众生活状态的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究其根本原因是路边摊的现今模式不适合疫情逐渐好转后的大环境。如今的城市管理建设方面也相对薄弱,难以适应骤然发展的路边摊。由此可见,新冠疫情既为地摊经济抛出了机遇,又为地摊经济提出了挑战。

3 地摊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地摊经济政策在新冠疫情特殊形势下产生。在疫情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之时地摊经济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以湖北襄阳地区为例,2020年是疫情后调整恢复的一年。湖北全省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湖北宏观经济虽受疫情影响,但比较之下第三产业遭受最大打击,由于疫情时政府采用了防止病毒蔓延的封闭政策,重创了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服务业,造成短期失业率上升。疫情得到控制后,襄阳政府迅速出台了多项政策刺激经济发展,襄阳市城管执法委就支持夜市经济有关事项出台《关于实施惠民举措助力经济发展工作的通知》采用了划定辖区夜间惠民服务经营区域和路段,确定夜间经营时段,方便商户经营等政策,积极响应地摊经济。

地摊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是一种传统的商业形式,成本低风险小。现阶段实体经济低迷,地摊有助于恢复实体经济,刺激内需,增加资金流通性,利于整体经济建设。对于民众来说,民众也纷纷加入摆地摊将其作为增加家庭收入的副业,缓解生活上的经济压力,为民众变相提供就业机会。且路边摊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需求,降低生活成本,丰富市民生活,消费者能更加便捷方便的购买日用品。同时对于摊贩而言,地摊具有投入成本低,上升空间大,时间充裕等优势。地摊在产业升级后就是店铺,摆地摊的商户能够以此为跳板创业致富[2]。

随着各地逐渐放开疫情管控,越来越多的声音希望地摊经济不仅仅只是突发全球公共安全危机时的相机抉择,而是能够长远发展。若把地摊经济作为提振民生,顺应民情的常态化考量,应在规范管理和民生实际情况之间取得平衡,并解决以下三个问题,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影响市容,疫情防控,城市监管。

(1)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地摊经济。对摊贩的管理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应当用政策法规限制流动摊贩的无序摆摊行为。我国流动摊位基本可以分为六类:一是流动贩卖加工食品;二是流动日杂百货;三是流动贩卖初级农产品;四是书籍文玩;五是修理修配劳务以及提供专业技能;六是回收废品。地方政府可以划分一定区域供摊贩使用并与摊贩简易登记制度相结合。由省市级政府制定摊贩登记准则,由摊贩本人手持身份证在网上或者街道办事处(乡镇农业合作社)办理摊贩准入证。所有摊贩均需登记姓名,身份证号等基本信息以及经营事项和大致经营地点。其中加工食品类摊位需要制定较为严格的准入制度,需食品加工人员提供健康证。并由政府派遣相关监察小组实地检测生产环境,合格后方可发放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正式营业前需要对摊贩进行培训,强调经营环境以及人员接触方面的要求,从源头把控食品安全。实名制的摊贩准入制度和合理规划摆摊区域一定程度上便于政府利用大数据检测摊贩流动情况。

(2)摊位使用需政府因势利导。对于经营条件较好,人流量大的摊位可以采用竞争机制。通过有序竞争让特色产品在城市人流量处设点。同时为了防止垄断市场的出现可以预留一部分名额分配给弱势群体,并应给予特殊照顾以及相关政策激励,引导“地摊经济”有序发展。政府是否收取摊位使用费应依具体情况而定。城乡结合部等较为偏僻地区可以遵循免费使用的原则,对于中心城区等流量较大的地区可采用抽签摇号及采用市场化的方法适当收取一定的费用。费用市场化的同时应避免费用畸高的情况,政府收取的摊位使用费应上缴国库[5]。

(3)智联互联网。对于初次尝试进入地摊经济、文化程度偏低、贩卖商品多为初级农产品的摊贩,地方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建立专业的专家团队对新入场的摊贩进行教学指导。学习借鉴淘宝、拼多多、京东商城等电商平台的成功经验,它们因为具有创新性的运营模式、专业运营的高端团队以及发达的物流网络,使处于劣势的小商品生产经营者、初级农产品经营者、具有网络知识的小摊贩能够在网上售卖商品,提高收入,实现致富。地摊经济也可以学习电商平台的先进经验。将专业化和规模化相结合,顺应互联网经济的形势和科技创新的发展,由政府组织专业团队和摊贩联合经营管理,打通摊贩的上下游渠道,直接联系上游厂家获取商品来源,压低摊贩的进货成本。利用新兴短视频平台发布内容进行新媒体运营获取关注和客源流量,扩大摊贩知名度,这一措施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并且利用支付宝微信等交易平台便携摊贩交易,并为遵守管理规范的商贩提供优质商户资格认证与收付款优惠通道。通过网络平台交易能够减少摊贩和顾客接触,利于切断疫病传播的渠道,也为执法部门监管部门依法依规收集数据提供了大数据实时监控治理的资金流和信息流[6]。

4 结语

总的来看,地摊经济是后疫情时代保就业与民生的一项针对性政策,这项政策因新冠疫情应运而生。若要将地摊经济作为民生的常态化考量,让地摊经济能够长期稳定发展,那么不仅仅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还要思考如何让地摊经济融入科技体系,为地摊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找到解决办法,让地摊经济成为城市里常见的烟火气。

猜你喜欢
路边摊摊贩疫情
误 会
战疫情
食物中毒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感 悟
印尼“智能”路边摊收入翻倍
海南:学校周边200米禁摆食品摊
吃早餐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