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光莉
前不久,在山东省干部学院召开的一次集体学习会上,有同志谈到队伍建设时,说了一句:“无论‘内卷’‘外卷’,读书可以破万‘卷’。”听后顿感耳目一新,内心深处不由升起一股无形的力量。
18 世纪90 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批判力批判》一书中最早提出“内卷”这个概念的时候,他万万不会想到,这个词会在200 多年后的中国,成为网络热词,广为流传。
“内卷”,本意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几经演化,今天的“内卷”引申为过度竞争、互相倾轧的内耗状态。与此同时,“外卷”也应运而生,与“内卷”相对,指通过向外拓展新的资源的方式进行竞争。
一个“卷”字,之所以在大众中广为流传,是因为它真实地映射着社会现实,拨动着人们敏感脆弱的心弦——
职场在“卷”,你不想加班,可总有人坚持到深夜,不加班反而显得异类;教育在“卷”,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孩子们拼命补课、熬夜学习,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在“卷”,上千名高学历人才一起应聘只招几十个职员的岗位……现代社会,好像万物皆能“卷”,万物皆在“卷”。裹挟在“卷”的洪流中,为了不被淘汰,一些人即使不堪重负也要全力奔跑。从“内卷”“外卷”的镜子里,大家既看到了投射其中的自己,也看到了那些和自己有着相同命运和处境的人。
“卷”字在社会的角角落落生根发芽,我们心头的焦虑、恐慌也随之像藤条一样蔓延。面对现状,是加入竞争、力图“卷”赢,还是选择逃避、“躺平”“摆烂”?身处“卷”的重重包围,我们又该何去何从?怎么跳出“卷”和“被卷”的困境?
韩 潇/图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早在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就教育人们要学会做“知者”。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阅历、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遇到难题的时候才能达到“不惑”的境界。如何才能成为“知者”?一个渠道是实践,即在社会浪潮中打拼磨砺、积累经验,但时间成本、试错成本都很高;另外一个渠道就是读书,通过书籍将古今中外的智慧吸取过来、为我所用。这种时间成本、风险指数都较低的方式,何尝不是最优选择呢?
网络上有句很励志的话:“当你的才华撑不起你的志向的时候,就静下心来去读书。”所以,当现实世界“卷”得你心力交瘁、无能为力时,那就静下心来读书吧!读书不会立刻把你拉出“卷”的泥潭,但会让你仰望星空,重新燃起诗和远方的梦想;读书不会立竿见影为你解决所有难题,但一定会给你冲破困境的力量;读书不会为你消除身边的无奈与不公,但会让你变得豁达通透,拥有海纳百川的气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学习应该成为我们终身的自觉追求。一代伟人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就养成了“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的习惯,并将读书学习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明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因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不读书的人,目光所至就是整个世界;读书的人,身处斗室仍心系浩瀚宇宙。通过读书涵养心境、开阔视野、放大格局,我们就会出言有度、处世有道、处变不惊。拨开纷繁芜杂的乱象,回过头来再看所谓的“卷”与“被卷”,一切都如浮云。依靠读书,能使我们心怀梦想、身负技能,眼中有光、脚下有路,还何惧什么“内卷”“外卷”?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乃破万“卷”的良方。
别说工作忙,读书如阳光空气,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别说读书苦,那是我们击破内心牢笼、从容面对挑战的最好武器。书是良药,可以医愚;书如巨尺,可以丈量世界。静心读书,会一点一滴滋养我们、淬炼我们,让我们收获更好的自己;用心读书,我们所读书本的厚度,终将会转化为人生到达的高度。
所以,好好读书吧。若干年后,我们会发现,生活的一切困惑与不解,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花在读书上的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得到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