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占芳
时间来到2021 年阳历6 月初,青海黄河谷地终于暖了、绿了、五彩斑斓了。这片大地开始了她最美丽的言说。而我这个生活在黄河源头的人竟在一本摄影作品集中与黄河谷地的塔加村结了一段缘。我不懂摄影,算是隔了行了。因此心里始终是忐忑的。但我还是战胜不了好奇心:文学是用文字表现社会的历史变迁,而怎样用摄影表现一个藏族村庄的百年风貌呢?我怀着这样一种探秘似的心情,翻开了装帧精美的摄影作品集《百年藏庄塔加》。毫无疑问,我被震撼到了。
画册扉页是一幅彩色的村庄俯视图片,它像一块多彩的调色板,先晕好了颜色,准备一笔一划细细地描摹这个村庄。
塔加村是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最东端的塔加藏族乡下辖的一个半农半牧的藏族村庄,村民先祖在1000 多年前从遥远的西藏来到这里,拿起铁锨、镰刀,开始了躬耕生活。是黄河边那层厚厚的黄土让他们感觉到了大地蕴藏着的强劲的生命力量吗?他们用黄土夯筑起厚厚的土墙,围成四方的或圆形的庄廓,将单薄移动的帐篷变成了坚实牢固的家园。他们看到那厚厚的黄土层能孕育出粮食,就用双手从山脚向山头平整出层层叠叠的梯田。如今从航拍的摄影图片上,我们看到这里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他们把家安置在背风向阳、水源充足的河谷,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世俗地生活了千年;他们胼手胝足地将口粮撒播在每一座山坡,在袅袅升起的飘满柏香味的桑烟里,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成,感谢蒸蒸日上的好年景。世俗与感恩、生存与环保、物质与精神,在这里互为参照,相互渗透,彼此升华。他们自食其力、自给自足、与世无争,与家乡的这片大自然和谐共处,头顶蓝天祥云,足踏青山绿水,他们在青藏高原千水万山的褶皱里,过着神仙般的日子。
农忙了,牵着毛驴儿、骡子去耕种,阿克(叔叔)驾驭毛驴扶一柄犁铧在前面翻地,阿什(婶婶)们拿着铁锨、榔头去平地。扬粪、驮种、撒种、磨地。干土地白凄凄一片,尘土飞扬。人类的春耕活动在播撒着希望。夏天,麦子的碧浪覆盖原野,着彩色藏服拔草的阿什们成为最美丽的风景。阿依(奶奶)们也闲不下来,她们割草、翻晒草料,准备牲畜过冬的食物。秋收了,在黄褐色的麦田里,头顶红头巾、身穿红格子服的阿什们挥动镰刀,麻利地扎下一个个穗头朝上的小把麦垛,她们汗津津的紫红色脸膛,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坚毅、果敢。抢收秋粮,颗粒归仓是一场大“战役”,丰收的果实可要与老天爷的脾气挣胜利。麦子终于割完了,就得赶紧拉到打碾场上堆垛阴干。于是在山路上、田埂上,阿什们背着比自己体量大很多的麦垛行走,毛驴们驮着更大体量的麦垛来分担人类劳动。运到打碾场上的麦子,麦穗朝里码放,堆起一个大大的麦垛,阿什上递,阿克摆放;这样的劳作成为小男孩帮闲的游乐场。麦子阴干了,等到秋风起,就开始打碾脱粒了,扬场了,在房顶上、门前开阔地段翻搅晾晒着,颗粒归仓了……
当年轻的小伙子开着手扶拖拉机耕地的时候,当手扶拖拉机拉运麦垛的时候,当手扶拖拉机车兜里放置的脱谷机脱出麦粒的时候,机器农耕的时代到来了,时代的变迁在一张张机器代替人力的照片中呈现了出来……
农闲了,就盖起四梁八柱的大木房,替代了从前低矮的泥土房子。匠人就出在这些耕田的农牧民中,上宝梁、搭桁架,凭的全是男人们的智慧和气力,榫卯结构、镂刻雕花,靠的是匠人们的巧思和手艺。能住上既有传统藏式风格,又有现代气息的大房子,则依靠的是党的富民、惠民的好时代、好政策……
阿依(奶奶)们的日常充实而富有悠长时光的味道——或在房檐下的木桶里打酥油,或翻晒粮食、草料,或在厨房灶火上一边烧锅一边烧茶。长条形灶坑上并排放置两根铁棍,茶壶担在铁棍上,充分利用热能,节约了燃料,独具特色。这样的金点子,或许是从游牧的祖先搭起的三石灶得到的启发吧……
阿什(婶婶)们的日常则围绕着一日三餐。早晚挤牛奶,背水,用竹蒸笼蒸包子,用草木灰锟馍馍,将第一碗奶茶孝敬给老人,将牧归的牛羊收拢归圈……
心烦了,到开满马莲花的山坡上去散心,这样美丽开阔的地方任你怎样的憋屈都被铺展了、消散了,没准儿还能漫上一段散心的“花儿”。山涧溪流撒欢、盛开的高原花卉也将抚平你心里的疙瘩。马莲滩上藏族牧女的长鞭轻轻地打在谁的心上了……
节庆了,全村人盛装打扮,到馒头花盛开的神山祭祀祖先,新的箭杆上扎满鲜花。僧俗风雨无阻,在夏季的花海里撩拨根脉里流淌的草原牧场情怀……
新的时代来临了,3 位阿什(婶婶)们穿着藏服,戴着头巾,在灶火边看手机,大锅盖擦得铮亮,锅盖上放着的龙碗上面冒着热气……
幸福的时代来临了。村民们住上雕梁画栋的大新房,穿上绚丽多彩的新藏服,合影留念,用影像留下美好的瞬间……
这些就是摄影作品集《百年藏庄塔加》所呈现的部分镜头,在我眼里,它们清晰而又鲜活。
影像确实能比文学作品更加直观地反映时代的变迁。从住房、道路、服饰、农具、日常用具、生活习俗、民间信仰、人物的精神面貌等等,在时间维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影像的直观性扩大了传播的受众群体,无论国界民族、无论语言文化,老少皆懂,妇孺皆知。正因为如此,摄影集在保存、传播文化方面的意义重大,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摄影作品集《百年藏庄塔加》,让影像从历史深处走来,较全面地反映藏庄塔加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如何反映出百年的历史?房屋建筑是村庄时代变迁最好的缩影。画册拍摄者巧妙地将“百年”历史投影在房屋建筑上,用大量的图片展示村落古宅户户相连的平顶四合院与当下拔地而起的四梁八柱的藏式大木房进行对比。如何全面反映藏庄?画册拍摄者将视角对准了村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穿着藏服生活、劳作、礼佛的藏族人;独具藏式风格的房屋建筑、泼洒白石灰土墙的巷道、藏式整体木板装饰墙、藏式木炕和木柜、铺的藏毯;厨房放置日用品的货架,上面挂满自制的大小铜、铝勺子、雕刻花纹的藏刀、大小盆子,充满藏族人民生活的气息。
时光匆匆流逝,唯有照片能从时间的长河里摄取一瞬,定格成凝固的历史,诉说岁月的变迁。摄影者是美的追随者。一般而言,人物花鸟、山川奇景为摄影者所钟爱。而将一个古村落的历史定格下来,为村落留影作史的构思,则是这本作品集拍摄者曹生渊与马英健的匠心独运。若非对村落之美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为村落作史的理想,是很难动拍摄藏庄的心思的。同样,若非有对村落较专业的民俗知识,也很难架构起百年历史的独特视角。从序言中得知,二位拍摄者历时3 年时间的拍摄,才获得了如此丰富的摄影资料。从不同季节、不同农事、不同民俗、不同角度的取景,可知他们爬高山、穿古巷、进庭院,用脚步丈量藏庄,用眼睛审美塔加。清早晨曦里牧放的羊群、牛群,春季风尘里春耕下种的农忙,夏日雨霁云雾缭绕的藏庄、秋天酷热里收割的农人,一帧帧、一页页,都是拍摄者辛苦与汗水的付出、热爱与执着的追求。这才有了我们在作品集中看到的天蓝水绿山青的美丽藏庄,成就了如此具有生态环保价值和独特人文价值的集子。
作品集中拍摄者更多地将镜头对准了这片大地上的劳动者,在为藏庄立传的同时,也为劳动者树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生动写照。让我们看到,劳动是最美的活动,劳动者是大地上最美的风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创造着自己美丽的家园。照片中更多的是劳作的藏族妇女,她们的勤劳,她们的坚韧,她们的善良,在镜头中流泻无遗。我揣想,一个拿着相机整天寻找美感的人,当然首先要在大自然中发现色彩搭配之美,而身着彩色服装的藏族女性自然会落入镜头。这一寻求美的拍摄需求,恰好与藏族妇女在生活中更多承担劳作的现实相契合。当然,因为这部分照片是近3 年拍的,男劳力大多出门打工了,妇女留守务农的更多一些。这让我想起蒋明初作词的歌曲《高原女人》。“在高原女人不哭,因为这里的每一座大山,都是她们的脊梁。在高原女人善良,因为这里的每一片草原,都在她们的心上。高原的女人就像高原上的鲜花,不需要呵护却常年灿烂美丽,她们的歌喉里容纳了百川的清澈,她们的眼睛里,包藏了日月的精髓。”这些照片与歌曲对高原女性的赞美名至实归。
作品集编辑们在照片排版的顺序上,也作了精心的谋划和构思。开篇选用高空俯瞰村庄全貌的航拍图,呈现出雄浑大气、清朗俊美的青藏高原特色。其他反映藏庄内里的近景图,则将藏式建筑、藏家日常生活的细节一一呈现出来,既有民俗文化的深度与广度,也注满生活的温馨与幸福。在色彩的搭配上,充分显示了大美青海色彩明丽的特色,以蓝、白、绿、红、黄为主色调,很有民族地域特色。
这本作品集的序言部分,将塔加藏庄的历史、建筑风格、民俗宗教、人文风情作了学术式的探究,显示出编者深厚的民俗文化知识素养和文字功底,达到了“存影育人”“存文知村”的目的。撰文情深意丰,古朴文雅,尽显撰者曹生渊的学识和才情。
《百年藏庄塔加》的出版意义还在于,它对青海乃至全国村庄的影像史的编撰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假如村村都有这样一部影集像册,村庄历史文化的承续与变迁就直观而清晰,其教育意义不言而喻。在这一点上,海东市化隆县文化部门对当地文化内涵的发掘站位高、眼界阔,支持有力度,可圈可点。
期盼不久的将来,村村都有这样的村庄史像册,放在村文化室,以供大家随时翻阅、了解,让村民们浸润在浓厚的文化氛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