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刘 芸
通过自编问卷对福建省4所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探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对研究生认知、情绪、行为的影响,并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狭隘、研究生心理健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进行剖析。对此,提出了构建四支协同干预队伍、完善四个协同干预体系、建立四个协同干预机制的“三个四”心理干预体系。
近年来,研究生扩招力度进一步加大,目前全国研究生在校学生数已达293.4万人。与此同时,研究生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其心理问题愈发严重。根据Nature(2018)对5700名博士研究生的公开调查数据显示,研究生出现焦虑和抑郁的比例比普通人群要高六倍。赵哲宇[1](2020)调查发现15.4%学生有自杀意图,柯小君[2](2021)发现有15%的研究生在抑郁情绪、师生关系、科研和就业压力等方面存在心理问题。张新颖[3](2019)认为现阶段压力很大或较大的研究生被调查者占到69%。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结果显示,35.5%的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60.1%的研究生有焦虑问题。由此可见,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从2019年12月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了控制,但当前仍呈现多点开花、持续局部爆发的特点。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新冠疫情预计持续时间加长,需长期应对措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研究生心理健康面临新课题和新挑战。探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构建研究生心理干预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9月福建爆发新冠肺炎疫情,疫情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等多地扩散,福建各高校采取封闭式管理等多措施加强疫情防控。10月,福建省疫情防控取得了胜利,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为了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研究生心理状况,通过自编问卷调查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对研究生认知、情绪、行为的影响。调查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10月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对福建师范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学院等高校研究生进行调查,共收回854份有效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如下所示。
在认识维度上,研究生对新冠肺炎病毒知识比较了解,对疫情信息关注比较适度,患病担忧感较弱,担心自身或家人会受传染的学生比例为8.37%。93.73%的研究生对疫情防控表示“有信心”。在针对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生活受疫情的影响程度进行调查时发现,常态化下有20.18%的学生对生活不满意。在本轮福建疫情爆发时,由于各校采取了比较严密的防控措施,有34.18%的研究生表示对生活不满意,并分别有41.51%和24.93%的研究生表示疫情对生活影响较大或很大。
2021年10月29日,福建疫情本土确诊病例清零,在此背景下,尽管随着疫情防控逐渐取得胜利,研究生的正性情绪逐渐提升,表示情绪处于开心状态的大研究生占41.44%。但是,在感受到伤心、愤怒、焦虑、无聊等负性情绪的研究生占比达到33.05%;表示自己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会感到神经紧张或“快被压垮了”的学生达9.81%;恢复线下教学后仍有20%的研究生感到焦虑,这与郑晨[4]等(2020)、王梓琪[5](2020)研究结果一致。这当中与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学业任务较轻、未能完成合适的学习任务有关,尤其是因受疫情影响停课停学、延迟开学、校园封闭式管理限制外出科研活动等,以上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生的学业、科研和就业造成了压力,尤其是导致理工类研究生开展实验难、实地调研难、获取资料难,进而导致毕业生存在论文难、毕业难、就业难等现象。
在学业方面,调查结果显示,50.21%的学生认为疫情防控期间的网络教学效果一般;12.96%认为网络教学效果较差;28.90%的学生不太能够适应网络教学。在恢复线下教学后仍有39.42%的学生对返校后的课业感到有压力。访谈发现,部分跨专业读研学生存在知识结构的欠缺,而线上教学进一步增加了学习难度。
在日常行为表现方面,部分研究生将因疫情产生的压力、焦虑等负性情绪反应在对校园疫情防控措施的抵触和消极配合上,比如有个别学生在12345平台进行对校园管理措施投诉,或者通过发布朋友圈等途径宣泄不满和焦虑情绪。在知乎、B站、微博等平台也经常看到不少研究生发布信息去表达关于实验进度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毕业、就业时内心的压力感、无助感。还存在部分研究生为了追赶落下的科研进度而熬夜或通宵加班,或者因焦虑失眠。研二研三等高年级学生的情绪行为反应显著高于研一学生。
部分高校存在比较忽视研究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现象。在工作认知方面,有的高校认为研究生作为高学历群体,自身心理成熟度和社会适应能力较高,因此并不重视研究生心理问题。同时,许多人会将研究生与本科生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对比,也有不少学者在研究中得出结论: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良好,优于本科生(胡秋琼[6]等,2016;张萌[7]等,2017)。在资源配置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多倾斜在本科生群体,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对弱化。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该工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更加处于被动、落后状态。在对研究生培养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指标上缺乏制度性的指导和要求,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高校要面对本专科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而对研究生则无相关要求,因此许多学校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缺乏重视和理解[8]。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通常变成了为少数心理障碍学生服务的手段,将重点放在了“治疗”,而非“预防”和“发展”,这在疫情防控期间显得更加突出。在时间分配方面,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多集中在新生入学期间的普查和建档,后续鲜有开展教育和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持续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根据研究生成长不同阶段的特点有侧重的给予指导和支持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尤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科研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双重叠加,毕业年级的研究生压力要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研究生,高年级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在目标实现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激发出个体的内生力量,增强个体心理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而在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影响下,研究生对于心理健康相关工作的开放度和接纳度可能不如本科生,不主动关注自己的心理变化,也不主动化解心理困扰,这样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更容易加剧严重心理问题的产生。
与本科生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比较,高校研究生心理教育在理论、实践开展中均存在很大的不足。部分高校缺少一支完备、专业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没有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开设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没有建立研究生心理发展档案,没有建立研究生心理危机预防方案。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没有根据研究生的心理需求建立研究生的心理干预体系,导师没有落实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形成党政群团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学院各负其责、全员参与的协同联动机制。
“三全育人”的本质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立德树人。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除了院系领导、研究生院、学工部、心理咨询中心要履行职责外,要发挥辅导员、导师、专业教师、朋辈群体的作用。辅导员是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要定期走访宿舍、走访课堂、与学生谈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不仅要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更要指导研究生的心理成长;专业教师是落实“三全育人”机制下的重要环节,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渗透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课上了解、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尽快接受和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朋辈群体是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最广泛力量,要建立学生干部、党员、宿舍长的沟通-反馈机制。
一是完善心理知识宣传与教育体系。高校可通过在线讲座、线上班会、热线电话、学校官方网络推文、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向学生通报当前疫情发展和防控情况,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和卫生防疫知识,澄清研究生在疫情知识上的模糊认识。也可以从抗击疫情的实践中选择素材和典型事迹,讲好抗疫故事,坚定学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完善心理咨询与辅导体系。疫情下学生的心理应激反应和现实压力容易诱发学生原有的心理问题,加重原有的抑郁、焦虑和强迫等症状,从而引发学生心理危机。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是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成长、防治心理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是完善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体系。高校要对学生进行在线心理健康测评,动态评估学生应激心理状态,及时识别潜在的危险因素,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建立“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对象资料库”。根据普查结果和学校实际,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危机评估模型,健全三层(学校-学院-班级)三级(预防-预警-干预)学校心理危机防控体系,指导学生积极应对和科学防范新冠肺炎疫情,预防心理危机爆发。
四是完善朋辈心理支持与互助体系。借助朋辈力量,尽早识别同伴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反馈给辅导员、导师进一步开展心理服务工作。在学院心理辅导站的工作引领下,通过同伴之间的日常行为观察,从班级、宿舍、课题组不同层面,定期向辅导员、导师反馈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于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安排一对一朋辈互助支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建立健全自助与他助协同、校院协同、医教协同、家校协同四个协同机制。
一是建立自助与他助协同机制。高校一方面要培养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觉察能力、心理问题调适能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要着重培养研究生的网络信息甄别能力、积极情绪调节能力、和谐关系构建能力、社会责任担当能力等“四种能力”,引导研究生在疫情防控期间提升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构建学院、年级、班级、宿舍构建朋辈互助系统,引导同学在助人中提升自助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二是建立校院协同机制。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要加强对学院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根据研究生阶段特点,针对性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学院心理辅导站在开展工作时要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工作范围,与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相互促进。
三是建立医教协同机制。学校充分发挥在办学中与心理专科医院、心理治疗机构建立的共建单位的优势。对于部分心理危机较为严重的学生,可提供进一步的专业转介治疗渠道。
四是建立家校协同机制。学院应高度重视做好家校协同合作,注重强化家庭教育指导,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衔接。一方面要注重强化家庭教育指导,为学生家长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另一方面对于心理危机预警库中的学生,要遵照规范化的家校告知与合作程序,开展家校协同干预,促进家校协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