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胜强,王 杰
(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自开始布局到2020年,我国在制度框架和整体政策体系上已经基本成形,为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双碳”目标下的经济发展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追求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同时,筑牢生态环境的基础屏障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发展中贯彻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准则,注重发展新型农业和新型生态观光旅游业,打造现代化农业体系的同时保护好已有旅游景点,为乡村振兴的推进注入动力。
绿色金融指投融资行为具有“绿色”效应,将社会资金引导到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上,追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共进[1]。亦指通过政府政策调控,借助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基金和碳金融等金融衍生工具,以期实现传统高耗能产业向节能减排转型,实现碳减排[2]。2012年中国银监会出台了《绿色信贷指引》(银监发〔2012〕4号),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出明确要求,大力开展绿色信贷、促进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2018年,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审议通过了《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章程》,这一系列绿色金融政策的出台,从制度上构建了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设施。近几年,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逐步壮大,随着绿色农业、绿色旅游等绿色项目的兴起,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绿色投融资规模的上升,以及绿色环保上市公司、绿色股票指数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在探索绿色金融之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绿色发展之路上获得了充足自信。
绿色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三农”的发展,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也有重大作用[3]。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的粮食消耗和进口大国,在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就明确提出了建设农业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经过7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成绩斐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实现了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国家粮食安全得到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质的提升,并在2020年年底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乡村振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我国立足于“质量兴农”,以基本农业国情为基础,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突破乡村发展瓶颈,深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开辟了一条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各个关系组成的环境系统,它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然而我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近代以来,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导致乡村社会的环境进一步被破坏。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污染,党和国家更加强调经济与环境并举,重视环境的保护,一系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陆续出台,环境保护成为我国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板块,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必须协调各方的力量参与环境治理,建设现代化生态环境文明体系。
1)绿色金融涉农资金规模不足。绿色金融在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中起重大作用[4],但在其引领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仍存在融资规模有限等问题。从贷款额度上看,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在所有贷款中的上升幅度比较小,涉农贷款的总量相对其他行业明显不足;从资金流向上看,农村产业龙头企业往往能够获得充足的绿色贷款,但由于各方信息不对称、风险较大等因素,涉农资金却很少流向农村新型和绿色小微行业,甚至农村合作社贷款资金规模也不足[5]。
2)绿色制造体系的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待提升。各省市纷纷成立了以绿色理念为指导思想的工厂和企业,为农业产业的绿色转型和升级提供导向引领作用,贯彻落实绿色金融相关政策。但从生态环境效益上看,绿色制造体系的优势尚未完全体现出来,近几年工业污染排放量的管控效果并不明显。在经济效益上,绿色制造企业和工厂的经济效益相比其他行业略显不足,因此构建经济与环境效益双丰收的绿色制造体系任重道远。毋庸置疑,绿色金融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6-7],但绿色金融的机制路径有待巩固和强化。
在绿色农业方面,绿色金融可以在技术创新和资金支持上促进乡村的绿色农业发展,而绿色农业发展不仅可以保障农业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还能促进农民的增收。从2017年起,我国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量虽然一直保持稳定,但数值还是略微偏高,农业的绿色生产与发展对乡村振兴的作用尤为重要[8],但绿色农业的路径机制还有待提高与巩固。同时,绿色农业与数字技术金融契合度需要提高,当代农业在向新型现代化绿色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求农业与数字化、技术化金融相结合,但目前这方面的融合有待加强。经调研,绿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农村经济主体的多元化与乡村信息的不对称,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资金不能被农户充分利用,涉农贷款需要信用等级或者抵押物,这成为绿色农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阻碍;二是互联网发展是农户经营发展中的必要条件,但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有待提高;三是与农业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开发不足,各银行网点涉农数字技术金融服务不能全面覆盖到所有农户,致使“三农”数字技术金融体验感不佳。
适宜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建设的应有之义。从人均工业COD、人均工业SO2和人均工业烟粉尘排放量来看,近几年绿色金融政策颇具成效,化学药品使用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生态环境压力逐年减小,但绿色发展之路仍任重道远,必须夯实生态环境保护这一条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机制。乡村的生态环境包括环境治理和资源保护两方面,在环境治理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环境保护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指出,我国农村40%的村落没有采取垃圾集中收集的措施,80%的村落没有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均存在较大漏洞。由此可见,农村传统的污水排放方式和较薄弱的环保意识以及环保措施的缺失是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畜禽养殖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但因为农民环保意识不足、监管部门监督力度不够等一系列原因,导致农村养殖的禽畜粪便渗漏影响地下水源、饲料残渣污染环境等农业面源问题日益突出。
要想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作用并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一方面,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数字化与技术化金融同绿色金融的发展相结合,扩大绿色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提升涉农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农村农户绿色金融的可获得性,让农村各方面、各主体参与到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另一方面,产业的发展必须同绿色发展相联系,不仅是制造行业要建立绿色体系,其他行业也要建立绿色体系,将环境效益纳入到产业的衡量标准中,助推全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尽早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体来看,绿色金融在资金和技术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兴旺,为农村农户带来就业机会与财富;绿色金融助力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为我国农村带来蓝天白云与绿水青山的宜居人居环境;绿色金融亦能通过资源配置引导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建立更全面、更高效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创新创造覆盖面积更广、涉农范围更大的绿色金融服务产品,在落实好中央绿色金融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将绿色金融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
开发新型绿色技术,落实“绿色兴农、质量兴农”,保障农业发展的数量和质量,发挥绿色农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大作用,夯实绿色农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绿色金融在技术创新和资金支持上促进乡村的绿色农业发展,而农业绿色发展不仅能保障农业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还能促进农村居民的增收增富。农业的可持续推进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通过降低农药、农肥与农膜的使用量,将农业生产与发展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降到最低,为消费者提供有机、无公害等绿色农产品,解决传统农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着眼于未来,将绿色金融、数字化金融以及普惠金融同农村产业结合,提高农村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环保意识,为实现乡村振兴以及建立绿色化、现代化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把生态环境的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是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具体实施路径[9]。乡村振兴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大众性,需要社会各主体协同努力,将资金资源应用到人居环境治理的生态建设上。农业上,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工业上,通过向节能减排转型,减少排放、降低环境污染程度;旅游上,通过建立自然资源旅游景点、发展农村农家乐等提高农户收入水平[10]。总之,加快绿色金融涉农步伐,保护好“绿水青山”,便是守护好“金山银山”,通过新型旅游、农家乐等方式,为农村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人均收入,造就空气清新、蓝天白云的宜居环境,建成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新型现代化农村。建立绿色信息与环保意识共享平台,定期为企业和农户宣传环境和资源保护政策,传播绿色发展文化,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全民参与到生态环境治理中,全面促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