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靖茹
孟二虎的绘画题材以风景为主,他着意融中国画审美元素于油画创作中,有意在构图中加入中国式的“鸟瞰法”,在景物刻画中借鉴中国画皴法、泼墨泼彩法等,营造出天山风光特有的雄浑气势和梦中故乡的奇幻意境,积极探索富有个性的中西融合之路。其在创作油画风景作品时,往往善于抓住大自然的瞬间动态予以表现,着意作品的气势渲染,呈现出一种动态美。他通过对大西北自然山水雄浑气势和刚劲气质的刻画,体现了自己的坚毅精神。
孟二虎1969 年生于新疆伊犁,曾任伊犁州美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驻会干部,现为新疆艺术学院美术创作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油画学会理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新疆第二批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08 年研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创作研究生课程班,2011 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高研班。长期以来,孟二虎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油画风景作品,参加疆内外多种画展,并在伊犁、乌鲁木齐、江苏江阴市成功举办个展。
21 世纪以来,孟二虎的创作势头更盛,作品展览与获奖情况也较前呈现新的景象,如2010 年《果子沟》获“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走进博尔塔拉”学术奖;2011 年《风雪欲来》获“油画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当代油画艺术展”金奖并被新疆艺术学院收藏;2012 年,作品《天山雪魂》入选“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 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暨第十二届全军美术作品展;2013 年《冬的期待》获“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走进塔城”美术作品展优秀奖;2015 年《雪魂》入选十年新疆学术展;2016年《冬巡》获第四届新疆油画展金奖;2017年《故土》入选中国梦2017 艺术草原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2018 年《岁月的陈述》入选燕赵雄风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2002 年在伊犁文化活动中心举办了‘孟二虎画展’;2009 年新疆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在乌鲁木齐市举办了‘孟二虎油画作品展’;2013 年新疆美术家协会与新疆艺术学院联合主办了‘青年画家孟二虎油画作品展’,在新疆艺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其作品58 幅,部分作品被新疆艺术学院收藏;2014 年在江苏江阴市美术馆举办了‘新疆风景画家孟二虎作品邀请展’;”2018 年举办“春意远方”卓然木雅森、张安亭、孟二虎风景写生作品展;2022年在新疆艺术学院举办了“乡村印记——孟二虎油画作品展”。
孟二虎的油画风景创作,注重画面内在表现力的营造,他力求在点、线、面、色彩、肌理的组合演化中,传达出自己对大自然真挚而强烈的感受。他的作品中有着“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能够让人展开广阔的联想,力求“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用含蓄的语言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如《春风吹过西天山》(如图1)画面呈现出群山绵延,层峦叠嶂,风雪云雾缠绕其间的景色,表现早春春风劲吹天山雪的景象。作品结构使用中国画“鸟瞰法”,有意抬高了视点,开阔了视野,在有限的画布上形成无限延伸的全景式视觉效果,山势、树姿、雪态、云形等景致的构成,形成气势感、运动感,展现大自然的雄浑博大、气势涌动的气质。山与山之间有“之”字形的曲线,同时风雪穿插在其中却丝毫没有破坏山体的气势,反而使局部构图具有丰富的变化。整个画面,远看众山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近看错落有致,虚实相生,山峰之间形成灵动多变的局面。雪地中河水的“S”形具有流动感,雪地上深色的树木瘦硬如曲铁,传达早春的萧瑟,具有装饰性的效果。树木之间疏密有致、参差错落,打破了画面的窒息感,形成丰富变化。
图1 《春风吹过西天山》 160cm×180cm 2014年
孟二虎的油画风景作品注重整体空间感的营造,将画面分为近景、中景、远景,通过画面的主次关系营造空间感,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远景,风雪耸立,云雾弥漫,处在蓝灰色的冷色调中,表现风雪欲来时山林肃杀、荒寒、凝重的气氛。中景,奇峰耸秀,突兀耸立,中景中的焦点部分位于整幅画面的黄金分割点附近,对比强烈,能吸引观者的视线。近景,林木摇曳,白雪皑皑,色彩倾向明确,物体轮廓清晰,虚实相映,画面中产生了空间感、呼吸感。
王维提出“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孟二虎在他的作品中巧妙地吸取了传统中国绘画的精神特质,画面色彩与笔触呈现出意象性和书写性,以及与这种形态相协调的空间幻象感,衍生出一种独立于客观对象的意象性画面语言。如在《风雪欲来》(如图2)等作品中,画家明显地在画面中融入了中国画的笔墨元素和意象造型意识,形成了他笔下特有的中西融合图式。《风雪欲来》对山林间风雪即将来袭的瞬间景象进行勾画,只见山林间大气暗涌,林木瑟瑟,枝条随风摇晃。孟二虎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用笔和西方绘画结合在一起,“所谓笔墨者,作法也”,用中国传统绘画的用笔表现笔法美。在景物刻画方面,作者抓住大自然变化的瞬间动态予以表现,着意作品的气势渲染,呈现出一种动势美,使人感受到呼啸的山风。画中的树木刻画,运用了中国画的意象造型手法,不刻意追求物象的逼真再现,而注重画面整体气氛的渲染,同时将中国的皴法与油画的笔触融为一体,使整个画面具有鲜明的审美意境与一种含蓄的文人画气息。
图2 《风雪欲来》 160cm×200cm 2011年
画家在远山的处理上利用了刮刀,以大小、形状不同的面交代了山的体积和走向,在达到画面厚重感和体积感的同时营造出气势磅礴的氛围。天空和云的处理利用大刷子干净利落地将其加以表现,拉开前后的空间,营造出云雾缥缈的效果。
孟二虎对画面冷暖的过渡、色彩明暗处理、光色强弱的对比,做到了纯熟而自然,协调而统一。《菜籽沟的小路》(如图3)描绘的是黄昏时的景象,远景中树木的色彩受光部分明显受到太阳的光源色的影响,偏向黄色的暖色调,树木背光的色彩呈现出冷色调的倾向,立体感强烈,受光的暖色和背光的冷色交织在一起,生动且灵活。树冠的周围体现着环境色的影响。靠近树木的天空受到太阳光源色的影响也偏向暖色与房屋后偏向冷色的天空形成对比。细微的色彩变化营造了既有对比又有协调的表现效果。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颜色,但这一切依旧坚固地保留在其平面上,整个画面都处于一种完美的连续中,画面中的景物得到清晰的确定,色彩方面的强调却始终没有打破其完整性,整个画面是一种朴素的、温和的、素雅的美。
图3 《菜籽沟的小路》 100cm×80cm 2017年
孟二虎的作品将意象色彩与物象自然色彩相结合,画面色彩呈现出物象颜色的主观性,不再是纯自然色的再现,同时总结光学理论,并把这些理论运用到艺术中。如风景画《开春》,整幅画呈现出一种以冷灰色为主色调的冷色调,整个画面提高了色彩的亮度,减弱了明暗对比,整体达到色彩雅致、清新的效果。前景,随着山体的走势呈现出亮部土黄色,暗部紫色,色调的冷暖对比增强了景物的立体感。远景的树木和天空处于高亮度的紫灰色调中,达到整体的统一。中景中高纯度红色的运用,在画面中形成突出的视觉吸引力。孟二虎以现实主义创作为基础,依据画面情与景而用色,将气韵生动的色彩感受绘画出来,对客观物象进行了主观的抽象、组合,使画面中带有意象色彩的倾向。意象色彩运用,违背日常视觉经验,但强化了艺术效果,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和作品表现力。
孟二虎说他的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基于长期以来对自然的观察、体验和感悟,长时间的写生训练使他达到了眼、心、手的良好配合。同时,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上达到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
在伊犁期间,孟二虎的作品画面重色彩、笔触,为之后的绘画表现风景的抒情性打下了基础。我们从油画作品《冬日河湾》《山魂》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画面中微妙的色彩变化和苏派风景的身影。孟二虎的作品题材大多来源于他所生活的伊犁地区的山川景物,都是他从熟悉的景物现场写生而来的,同时在作品中最大限度地呈现了自己的主观情感。
研修于2008 届油画创作研究生班期间,孟二虎开始思考自己的风格,寻求突破口,并开始思考书写性,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汲取营养来寻求创新点和融合点,体会到写意是在长期的写生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他在北京艺术研究院期间创作的作品——《雪意情怀——冬窝子系列》,无论构图、色彩、笔触还是意境,都体现了他将中国传统绘画形式进一步融入西方现代绘画创作中的尝试。
在四川美院2011届油画高研班时,他创作的《梦回故乡》系列,着重刻画了家乡的冬窝子(冬牧场)。他借鉴张大千、赵无极的绘画技法表现作品的意境,具有一定的墨色韵味。对于表现冬季风起云涌时天山特定的自然景象,水墨元素更能传递这种自然景象之神。在《梦回故乡》系列中,孟二虎借鉴泼墨泼彩,表现梦境的虚无缥缈之感。
孟二虎的绘画源于写生,在不断输入中国传统笔墨元素中逐渐走向了中西绘画的融合。中国画的构图方式和“鸟瞰法”的观察方法,营造出气势磅礴的新疆风景。其中具象色彩处于主体地位,与意象色彩在画面中融为一体,使作品整体效果给人一种浓灰、浅绛渲染出的水墨气韵。孟二虎借助骨法用笔将点、线、面的符号化形象融入绘画中,在应物象形的基础上用凝练的笔墨表达出了新疆风景的雄浑博大、气势恢宏。新疆的风土人情不仅影响着孟二虎的作品,还影响着他的个人精神,通过他的作品反映出他的坚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