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楚琼,李作伟,赵雅菲
(1.楚雄州乡村产业发展中心,云南 楚雄 675000;2.楚雄市农业农村局,云南 楚雄 675000;3.楚雄市大地基乡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云南 楚雄 675022)
近年来,楚雄州蚕桑产业发展稳中向好,科技服务成效明显,蚕桑企业发展健康,效益大幅提升。但还存在生产布局分散,桑园基础条件差,缺乏从事蚕桑生产的劳动力,科技人员配备不足,蚕桑产品多元化开发利用程度低等问题。文章提出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打造优质高产蚕桑示范园,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强龙头企业,积极推进蚕桑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等措施,把蚕桑产业真正培植成高原特色优势产业。
截至2021年,全州桑园总面积1.22万hm2。主产区分布在大姚县、姚安县、永仁县和双柏县,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之和均占全州总量的95%以上。养蚕农户14 209户,蚕农户均养蚕收入19 321元,养蚕收入3万元以上的大户2 142户。
一是新栽桑品种成活率较高。主要推广农桑8号、农桑12号、农桑14号等优良桑品种,新栽桑苗成活率90%以上。二是小蚕共育有较大提高。2021年小蚕共育率达98%,较“十三五”期末提高了2个百分点。三是轻简化器械使用示范成效明显。“十三五”以来,通过加大推广使用省力化蚕台育、“回转式方格蔟”小型旋耕机、桑园绿色防控、充电式剪伐机和采茧机、电动背式喷雾器等新技术、新器械示范推广,提升了蚕桑生产的整体水平和机械化应用程度,降低了管桑养蚕农户的劳动强度、生产成本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等问题,提高了蚕农的经济效益和栽桑、管桑、养蚕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了省工、省力、生态、高效的蚕桑发展新模式。2021年全州饲养蚕种11.4万余张,鲜茧产量4 801 t,产值27 453万元,平均价格57.17元/kg。
一是全州蚕种生产企业有2家,2021年姚安天硕蚕种有限公司生产蚕种74万张,产值2 590万元,楚雄鼎丰蚕种有限公司生产蚕种28.5万张,产值1 300万元。蚕种除供州内使用,大部分调往省外。二是全州现有2家茧丝加工企业和1家丝绸加工企业,即大姚县云南七彩丝绸有限公司、云南海瑞茧丝绸有限公司、云南永仁县赛丽茧丝绸有限公司。2021年全州共生产生丝373 t(含销售干茧折算为生丝产量)、丝绸面料84万m,茧丝绸加工企业实现总产值1.82亿元。全州生产丝绵被30 t,产值1 350万元。据统计,2021年全州蚕桑产业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09亿元。蚕桑企业的健康发展,使企业与蚕农的联系更加紧密,组织化、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提升,相互依赖进一步增强,逐步实现合作开发、共赢发展的良好格局,有力支撑了蚕桑产业的发展。
“十三五”期间,楚雄州蚕桑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力推进楚雄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目标,给蚕桑这一传统产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加之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支撑,每年最少有40万元的体系试验经费支持,更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楚雄州地处滇中高原北部,境内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气温15~16 ℃,年降雨量1 100~1 200 mm,无霜期244 d。得天独厚的气温、日照、降水等自然条件适宜养蚕和桑树的生长。二是土壤类别适宜,可开发耕地后备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区域面积广。三是蚕茧质量优,楚雄州生产的蚕茧一直以茧层厚、上车率高、解舒好、净度高,在省内外享有盛誉,70%以上的蚕茧可缫制5A以上的高等级生丝,是优质的蚕茧生产区。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楚雄综合试验站2021年实施的“千亩蚕桑优质高产配套技术试验示范样板”统计数据,66.67 hm2(1 000亩)样板平均亩桑养蚕4.3张,张种产茧42.8 kg,亩桑产茧184 kg,亩桑产值达1.05万元,经济效益显著高于烤烟、水稻、玉米等作物。特别是近三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农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只有蚕桑产业“一枝独秀”,养种、产茧、产值连年稳定增长。同时,栽桑养蚕能调剂吸纳农村劳动力,茧丝绸加工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问题。随着产业规模的壮大,其副产物(桑枝、桑果、蚕沙、蚕蛹、桑叶等)的综合利用价值越来越高,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茧丝绸产业涉及种养、加工、科研、服务、市场流通和综合利用,带动面广、产业链长,能较好地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使蚕桑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全州现有的2家蚕种场和3家县(市)级龙头企业对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产业综合效益、推动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但现有的蚕茧产量远不能满足制丝企业的原料需求,蚕茧生产空间大。
2021年,全州共有蚕桑科技人员114人,在职在编69人,蚕桑辅导员45人(高级农艺师36人、农艺师26人、助理农艺师7人)。州、县(市)设有蚕桑(经作)站及业务部门,乡(镇)农技中心也有蚕桑科技人员,科技服务网络健全,蚕桑科技实力较强。
截至2021年底,全州有6个县(市)33个乡(镇)176个村(居)委会1 279个村民小组栽桑养蚕,存在桑园分散、区域种植规模小、重栽轻管、桑园面积严重不实等情况,加之土地“非农化”“非粮化”的刚性要求对桑园的发展影响也较大。
产业发展扶持机制和政策系统性、连续性不够。州内只有少数县(市)能争取少量省级蚕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大多数县(市)只能靠蚕农自筹,科技示范推广投入更是严重不足。与省内横向相比,近几年楚雄州蚕桑产业发展缓慢,名次后移。
持续近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农业生产较困难,加之近年来务工经济比较效益相对较高,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特别是蚕桑生产的劳动力匮乏,许多桑园因此失管放荒不养蚕。全州有桑户25 477户,仅有14 209户养蚕。截至2021年,全州有桑园面积1.17万hm2,按每33.33 hm2桑园配备1名蚕桑科技人员计,应配备356人,但是目前在职在编的蚕桑科技人员、辅导员仅114人,并且其中还有许多技术人员被长期借用从事其他工作。
现有的蚕桑龙头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部分县(市)级龙头企业虽然投资建设了蚕茧收烘、缫丝生产线,但只生产初级产品(生丝),产业链较短,在蚕桑多元化循环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成效不大,精深加工少,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综合实力尚弱。
蚕茧是所有农产品原料中与国际市场接轨最为紧密的商品,就蚕农而言,虽然不用担忧鲜茧卖不出去,但市场上茧价波动较大,对市场难以掌控。
1.坚定发展信心,抢抓发展机遇。真正坚定发展蚕桑产业的信心,把培植蚕桑产业作为发挥本地自然优势、促进现代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快蚕桑产业的发展。
2.政策扶持,科技助力。按照“政府扶持一点、企业拿一点、农户筹一点”的思路,整合现有投资渠道,制定持续稳定的重点投资政策。在新建桑园的桑苗款补助、桑水配套工程为重点的中低产桑园综合技改补助、优良桑蚕品种、小蚕共育室建设、大蚕室建设、省力轻简化器械推广、扩建蚕茧收烘设施、龙头企业新增丝绸生产设备以及蚕业科技培训等方面进行政策扶持,使蚕桑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3.培强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创新机制把企业利益和蚕农利益捆绑起来,走“企业+基地+农户”的路子。在工业生产领域强化生产、流通各环节精细化管理,提升企业自身软实力,逐步实现转型升级,从根本上转变楚雄州龙头企业不强、发展带动力弱的局面。同时深挖市场潜力,提高质量,增强企业的实力与活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产业化经营。
4.坚持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技术上依托国家和省级蚕桑体系建设,力求实用技术推广有新突破,工业上积极推进制造与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全面融合,着力解决劳动力密集、用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根本问题。二是把现代农业生产、现代经营理念、现代经营模式融入到传统生产之中,突破“桑-茧-丝-绸”单一的传统生产模式,发展蚕桑休闲农庄、合作社、家庭农场、桑蚕副产物(桑枝、桑果、蚕沙、蚕蛹、桑叶等)等多元化综合生产模式,积极推进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行业综合效益。
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以桑园建设、家蚕饲养、良种繁育、产业链开发、品牌与市场培育、产业化经营主体培育和科技服务为重点,不断提升蚕桑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1.产业发展布局。一是蚕桑基地布局。按照因地制宜,集中发展的原则,以大姚、永仁、姚安、双柏4县为重点,形成蚕桑产业带,加大蚕桑专业村委会蚕桑“整村推进”力度,打造一批高产高效示范性的蚕桑专业村。二是丝、绸加工基地布局。结合现有茧丝加工企业分布,楚雄州的缫丝工业布局在大姚、永仁2县实现蚕茧就地转化,在大姚县建立丝绸和桑蚕茧副产物工业园区,发展精深加工业。
2.打造优质高产蚕桑示范园。从2021—2026年,新建高标准、高稳产桑园5 000 hm2(7.5万亩)。突出集中连片,用5年时间通过良桑嫁接改造、老树更新复壮、缺塘补株、改土培肥、改水等措施,使现有的3 333.33 hm2(5万亩)高产桑园亩产鲜茧达到120 kg以上。
3.提高养蚕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围绕新桑园分布情况,按每新增6 666.67 hm2桑园配套建设1个100 m2的蚕种催青室,按3.33 hm2桑园配套建设1个50 m2的小蚕共育室,确保小蚕共育率达到100%。同时有计划、分步骤扶持大蚕房新建或改造,不断改善养蚕环境,夯实养蚕基础设施。
4.提升家蚕良种推广。加快引进繁育产量高、质量优、抗性强的家蚕新品种,完善家蚕良种繁育体系特别是质量监控体系,提高良种供给能力。按照标准化、规模化要求,持续扶持蚕种场建设,使全州年产杂交种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张以上,蚕种自给率达100%以上。
5.加强龙头企业培育,提升产业链规模。按照“扶优、扶强、扶特”原则,对州内重点龙头企业从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等方面进行扶持,提高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力。鼓励州内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蚕桑重点龙头企业的合作。坚持走“节本增效、多元开发、综合经营”之路,鼓励支持行业外大型品牌企业参与楚雄州桑蚕茧资源综合开发,加大传统蚕桑产业链向食品工业、药用保健、新型化工、生物能源等领域延伸、发展,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现代蚕桑产业链,推动蚕桑产业由生产生丝或坯绸等原料性产品逐步向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发展,构筑蚕桑产业效益新的增长极。
6.进一步提升品牌和市场主体。提升品牌促进、宣传和保护等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创建自主品牌。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相关产品展示、展销会。持续引导企业和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建设蚕桑丝绸专卖店、加盟店。大力应用电子商务、微商、抖音等新媒体,鼓励支持营销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让消费者在网络平台、面向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愉快购物,买到满意的商品。
7.加快产业化经营主体培育。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选择成长性好、辐射带动力强的州内蚕桑丝绸、资源开发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蚕桑丝绸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提升产品研发、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8.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推广服务体系。加快新型实用技术的引进、研发、示范、推广,重点是新蚕(桑)品种、省力化养蚕、方格簇上簇、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控、桑园间套种技术的示范和推广。根据蚕桑产业的不同需求,多层次培养蚕桑专业人才,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蚕农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蚕农的管桑养蚕技能。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的原则,推动各地建立自主经营、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民主管理的蚕农协会和各种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协会在规范市场、解决行业内部矛盾、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