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肥东县三和小学(230000) 施小兵
统编语文教材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与能力体系,采取了“双线”组元的编排形式,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落实在教材的各个单元中,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但一些教师受思维定式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语文要素的落实存在固化、虚化、泛化、窄化等现象,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应有的提升。如何改变这样的现象,让语文要素在语文课堂真正落地生根呢?
问题一:固化
固化,主要是指固有的思想意识。语文要素在统编语文教材的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理当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但仍有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以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对语文要素缺乏足够的关注,有的甚至置语文要素于不顾。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落花生》一课时,有位教师这样教学:先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分角色朗读课文,最后结合生活谈谈自己对父亲的话的理解。该教师与学生和谐互动,学生结合生活谈感受,想法很真实,博得了满堂喝彩。但是,本节课的教学并未涉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教师仍然固守着自己原有的教学经验,穿新鞋走老路,导致教学模式固化,忽视了对语文要素的落实。
对策:细化语文要素,自然无痕渗透
如果说语文要素是统编语文教材教学的筋骨,那么文本内容就是教学的血肉。要想让语文要素在课堂上得到有效落实,教师就要对语文要素进行细化,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为若干个小目标,使教学内容显得更为具体;就要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使语文要素得到有效的落实。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要想让这一语文要素在课堂中得到有效落实,教学之前教师就要对语文要素进行细化与分析:“初步了解”是指怎样的了解?了解到什么样的程度?“借助具体事物”中的“具体”一词包含什么?动物、植物、物品都属于具体事物的范畴吗?对这些进行细化分析与了解之后,教师就明确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就可以结合本单元“交流平台”板块的内容以及《桂花雨》《落花生》等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这一语文要素。基于此,在学习《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这些课文时,教师就要把语文要素无痕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的立意构思。这样教学,自然而不刻意,不仅有效地落实了语文要素,而且使学生对这一语文要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接下来的习作“我的心爱之物”的目标达成奠定了基础。
问题二:虚化
虚化,主要是指教师对语文要素的内在知识、教学要求认识不到位,导致课堂教学指向不清晰、任务落实不扎实。在落实语文要素过程中,一些教师虽然组织了语文要素方面的学习活动,但是缺乏对要素知识点的深入教学和分析总结,导致语文要素落实空泛,学生很难有真正的学习收获。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竹节人》一课时,教师虽然关注了“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一语文要素,但在课堂上只是把“根据不同阅读目的”作为教学活动之一,而忽略“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的引导。如,基于“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和“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的阅读目的,需要分别选择怎样的阅读方法,教师并没有进行重点教学,以至于学生虽然参与了依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的阅读活动,却没有获得根据阅读目的不同,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方面的知识,导致学生有目的阅读课文的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对策:依纲扣本施教,有的放矢落实
语文要素作为教学的目标,体现在教材的各个板块中。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通过精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语文要素,通过“语文园地”引导学生巩固并灵活运用语文要素。同时,教师要敢于打破逐段教学的思维定式,树立语文要素的意识,真正将教材变为“学材”,以促进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的有效落实。
例如,《竹节人》一课的课后习题“为完成三个不同的任务,你是怎样读这篇文章的?和同学交流”,并提供了三种任务及恰当的阅读方法,如想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个阅读任务,需要“先快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从课后习题可以看出,教材已经为学生如何阅读指明了路径与方法。教学时,教师选择其中一个阅读任务——“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为范例,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进行仔细品读,再让学生把这一内容讲一讲。这样,在阅读和讲述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传统玩具带给人们的乐趣。有了这样的学习基础,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这一学习方法,想一想:为了完成另外两个学习任务——“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需要关注课文中的哪些内容,运用什么方法进行阅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而且让学生形成阅读思维的习惯,获得阅读素养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不关注教材的内容,只是按着自己的想法进行教学,舍本逐末,不仅未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得不偿失。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价值,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在选择范例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具有示范性;二要具有规律性,有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三要具有发展性,教师所提炼出的知识、方法等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可理解、接受的范围内。这样选择的范例,才是合理且有效的范例。
问题三:泛化
泛化,是指语文要素在落实中存在比较空泛的现象。在语文要素落实中,一些教师虽然关注了语文要素,但是整节课对语文要素的落实只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教学活动没有自始至终围绕语文要素展开,导致要素的落实不扎实、不到位。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教学其中《肥皂泡》一课时,一些教师并没有关注“多种方法”这一要求,只是让学生理解词语就算完事。这样,学生对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只是一知半解,认识不深,更不用说灵活掌握这一语文要素了。这种泛化的教学,未能真正发挥出语文要素应有的价值,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策:聚焦语文要素,凸显教学价值
要想真正落实语文要素,不仅需要对语文要素进行细化,注重教学范例的精选,还要注重语文要素的聚焦以及语文活动的铺排。语文要素的聚焦,主要是指课堂教学活动要围绕着语文要素进行,不节外生枝;语文活动的铺排,主要是指为落实语文要素这一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是学生探究知识、获得经验的学习过程。
例如,《肥皂泡》一课的课后习题二是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进行编排的。聚焦语文要素,我们会发现,这一课中难懂的句子主要集中在第四、第五自然段。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这样展开:首先,让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难懂的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就难懂的句子进行学习交流。如“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这句话,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学习这句话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当学生说出句子难懂的原因是不理解词语的意思后,教师先鼓励学生运用前面学习过的多种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想一想怎样理解“五色的浮光”“轻清透明”这两个词语;然后,引导学生借助查字典、课文插图以及自己生活经验等途径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了难懂的词语,整句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学习中,学生感到句子难懂,有些是因为词语难以理解,有些是因为句子比较长,且结构复杂。如上述课文第五自然段中的“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那么透明,那么美丽”,这句话由九个分句组成,给学生一种充满诗意而又难以言表的感觉。怎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复杂的长句子的意思呢?教师可以采取分解的方法,把长句子分成若干个小句子,让学生想想哪个小句子自己可以读懂,哪个小句子自己难以读懂。对学生读不懂的小句子,教师可引导学生或结合生活,或展开想象,或有感情朗读来进行理解。这样,教师聚焦语文要素,设计多个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凸显了语文要素,渗透了语文要素,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聚焦语文要素可以使教学活动更为集中、重点更为突出,帮助学生形成可以带得走的能力。这是落实语文要素的要求,也是实现语文教学价值的目标。
问题四:窄化
从表面来看,语文要素是一种知识,其实它还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更是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些教师在落实语文要素时,经常会将其视为纯粹性知识,只是简单地将它传递给学生。在语文要素落实过程中,如果教师停留在程序性知识的教学上,那么学生收获的也只是方法的积累,无法真正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导致语文要素窄化现象的产生。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跳水》一课时,在让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之后,一些教师只是围绕船长为什么要开枪命令孩子跳水进行教学,而对船长当时内心的想法简单带过。这样,学生收获到的也只是人物描写的方法,无法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对策:融入多种因子,丰富教学意蕴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知识做支撑,而且需要在具体实践中锻炼。在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多种教学因子的融合,关注学生思维、情感、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架,以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把语文要素转化为成学生可以带得走的语文能力。
例如,教学《跳水》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画一画故事发展的思维导图,并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一步一步走到桅杆顶端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船长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在当时的情况下,有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这一话题,展开辩论活动。这样的话题能引起学生思维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辩论中对船长机智果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最后,教师让学生围绕话题“为什么课文中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跳水发生的起因,而对跳水的经过和结果却写得很简单?”进行讨论。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画一画、辩一辩、议一议,真正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猜测出船长当时的内心想法。这样的教学,在落实了语文要素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学生语文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同生共长。
上例中,教师在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依据课文特点适时融入启发学生思维的因子,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除了融入思维因子,教师还根据课文特点相机融入情感因子、文化因子等,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语文要素教学窄化现象的产生,真正发挥出统编语文教材的整体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对统编语文教材的教学,要重视语文要素的落实,但这并不意味着“唯要素论”,识字写字、人文熏陶、习惯培养等依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规避语文要素落实中存在的问题,真正从教材文本与学生的学情出发,精心组织教学,让语文要素得到有效、全面的落实,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