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蕾,陶治坤
(哈尔滨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稳定,但由于每年毕业生人数在增加,绝对数也在增加,应届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多。对影响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成功就业。
求职自荐书是毕业生呈交给用人单位进行自我推荐的书面材料,是毕业生求职材料中的支柱性文件,文件质量会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求职自荐书还被誉为是毕业生求职的“敲门砖”,便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及能力进行了解和评价,并决定是否邀请毕业生进行面试。目前,从“校园easy”微信公众号的调研结果来看,哈尔滨高校的部分应届生不能对求职自荐书进行良好把控,自荐书格式错误、内容冗杂或贫瘠等现象普遍存在。一些高校学生表示,从来没有提前准备过求职自荐书,自荐书的相关内容主要为临时撰写。
面试是求职择业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会有组织者进行精心设计,在特定场景下由表及里地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经验等相关素质进行测评。面试会面临着时间短、应聘人数多等客观因素,有些用人单位会利用电子系统进行自动筛选,虽然提高了面试效率,但也存在优秀人员流失的可能性。不同用人单位的面试环节可能会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有些毕业生会虚报自身优势和实践经验,不利于良性就业。
整个求职过程中,毕业生经历的是一个持续汲取就业求职信息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信息汲取后,需要对一系列的信息进行筛选并作出决策。求职的最终决策会对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产生一定影响。毕业生如何寻找到客观有效的判断方法尤为重要。求职信息具有多元化、复杂化特点,部分毕业生无法准确客观地筛选信息,增加了判断难度。
目前,能够为毕业生的求职就业提供有效方案的研究数量有限,有必要进一步探索。需要通过合适的理论及研究方式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进行合理探究。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学者所研究出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其核心要义是让研究人员在经验信息的基础上去建立相关理论。研究人员在研究初期一般会直接从实际入手,从原始信息中归纳出经验进行总结, 最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层基础到上层建筑去建立实质性理论的方法,即在实验信息收集的基础上找到反映社会现象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之后通过寻找和分析这些核心内容之间的关联去构建相关的理论体系。扎根理论一定要有大量相关数据支持,因为它的核心思想是从事实依据中分析提炼出新的理念体系。扎根理论规范化的信息分析方法能够为结论的真实性、有效性提供有力保证。
研究对象:(1)哈尔滨理工大学在校的大三、大四学生;(2)工作时间小于三年的哈尔滨理工大学往届毕业生。抽样单位为哈尔滨理工大学学生,共15人。研究人员与研究对象在线上或线下进行一对一访谈,要求研究对象真实且细致地从自身角度回答研究人员所提出的问题。
对得到的访谈内容进行汇总归纳,分析整理,根据扎根理论形成有关概念,进一步探寻分析与概念有关联的范畴,找到与影响毕业生就业有关的问题。研究人员通过对资料进行拆解分析、归纳总结,最终确定了影响毕业生求职就业的14个重要因素:(1)求职准备规范程度(Standard degree of job hunting preparation,53.33%);(2)自身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Own knowledge level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60.00%);(3)职业规划程度(Degree of career planning,13.33%);(4)求职信息掌握(Job information mastery,20.00%);(5)家庭教育背景(Family education background ,66.67%);(6)社会大环境影响(Social environmental impact, 33.33%);(7)就业压力(Employment pressure,60.00%);(8)学校中的求职就业相关教育(School employment related education, 40.00%);(9)校园招聘活动的举行(Campus recruitment activities,53.33%);(10)签约或解聘风险(Risk of signing or dismissal,100.00%);(11)家庭成长环境(Family growth environment,13.33%);(12)企业薪资待遇(Enterprise salary,26.67%);(13)企业文化背景(Corporate culture background,86.67%);(14)企业福利机制(Enterprise welfare mechanism,6.67%)。
得到14个重要因素之后进行归纳总结,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提炼,最终分为5大类: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用人单位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通过对14个因素和5个类别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人员认为,可以将此次研究的主要问题范畴归纳为以“创造大学生求职核心竞争力”这一核心范畴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数据分析工作由4名小组成员和1位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在开放性编码中,4人编码结果的一致率达88.9%,两两编码结果的一致率分别为89.6%、90.2%、91.0%、88.9%、92.3%、91.3%。定性数据分析的编码者信度计算公式为信度=一致编码数目/所有编码数目,经公式验证后,认为研究具有较好的信度。
构建了本科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即由个人、家庭、校园、社会、企业这五个具体因素构建组成的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体系。个人因素包含求职准备规范程度、自身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自身职业规划、对具体求职信息的了解程度。家庭因素包含家庭整体教育背景、家庭成长环境。校园因素包括学校中的求职就业相关教育、校园招聘活动的举行。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大环境影响。企业因素包括企业的薪资、福利机制、企业文化背景、签约及解聘的相关风险。研究发现,应届本科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学生自身就业水平和能力不足引起的,但更多的是求职相关信息匮乏和对信息的甄别判断存在客观问题所导致。可以通过“创造本科生自身求职核心竞争力”这一核心要点,提高本科生自身的求职就业能力,再由其统领其他范畴。
从占比关系上看,校园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是影响应届本科生就业的主要原因,这为如何构建“创造本科生自身求职就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核心要点指明了研究方向,找到了着力点。社会中的就业信息存在着多样化、复杂化特点。一些高校在对就业信息进行筛选甄别过程中存在不够深入问题。从校园因素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各种形式的就业信息涌入求职市场,部分学校无法及时对这种现象进行系统性研究,对求职就业信息的筛选甄别不够重视,没有充分意识到就业信息对学生就业走向所产生的影响,构建的就业信息筛选甄别体系不完整。从个人因素看,应届本科生的社会经验不足,迅速对大量信息进行准确判断的能力不足,在刚进入求职市场面对大量的求职信息时不免会感到茫然焦虑,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判断。从社会因素来看,应届本科生会通过网络汲取大量的就业信息,但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真假信息混杂,学生本身对就业信息又缺乏判断能力,无形中加大了判断难度。
(1)从学校层面加强求职入职教育建设。校园生活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应积极开展一系列具有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的创新创业课程和职业规划课程,因地制宜地结合专业背景开展特色就业培训,加快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持续优化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创业教育氛围,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就业知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2)从社会层面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社会应该设立相应机构,对网络上所发布的求职信息进行统筹管理,提高信息发布者的门槛,避免一些大学生因为相信了虚假的就业信息而上当受骗,从根本上降低大学生利益受损的可能性。打造立体化的校园就业资源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全面拓展应届本科生的就业渠道,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与各级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共享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3)切实提高本科生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要创建实践创新训练体系,适当增加多元化学科,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宽口径人才,提高大学生对各类工作的适应性,使其能够主动适应多变的就业环境,这有利于大学生在择业时多些路径,为提高就业率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