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花
(青海省民和县图书馆,青海 民和 810800)
乡村文化振兴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在促进农村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政府及相关部门不能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力度同样重要.县级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宗旨、功能和基本理念等方面与乡村振兴战略存在高度的内在契合,因而乡村文化振兴建设对县级公共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1-3].基于此,本研究应用文献分析法和网络调查法,深入分析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县级公共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策略,以期更好地发挥县级图书馆的作用与职能,当好农村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宣传农村复兴、经济振兴、文明复兴等相关知识.
乡村地区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公共活动空间的问题十分普遍,乡村地区在建设区域文化中存在资源不平衡、利用效率低下的双重挑战.首先,乡村地区文化基础建设区域差异和需求之间的差距较大.因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文化建设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有着较大不同.虽然部分乡村地区配备了一定的文化资源,如图书馆和文化室等,但其职能定位并不准确,且存在重复化和模式化问题,致使现有的文化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更不用说满足乡村地区村民的文化实际需求.其次,乡村地区缺乏公共活动空间,且利用效率较低,投入的文化资源及基础设施无法得到利用,甚至出现资源老化、闲置、荒废现象.公共活动空间缺乏专业人员维修,极大地阻碍了我国乡村地区建设文化的力度.最后,乡村地区文化活动不具吸引力,缺乏创新.大多数乡村不重视文化活动的开展,导致文化活动吸引力不足,不能满足乡村地区村民的文化想象,得不到充分的关注,制约了乡村地区文化活动的创新.
目前,我国政府在建设乡村地区文化时,人才队伍不足,组织建设落后是典型问题[4].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因为乡村地区缺乏文化人才,人才队伍建设匮乏,导致乡村地区文化市场不具创新发展活力,文化活动难以展开,挫伤了区域村民文化自信.虽然改革开放的发展为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乡村地区村民实现了增收,村民的物质生活也更加丰富,但政府等文化职能部门还未意识到乡村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据研究显示,当前国内乡村地区不仅文化人才匮乏,还存在文化人才待遇较差、观念和素质都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等问题;二是乡村地区存在文化组织建设落后的问题,其一是乡村基层政府建设文化组织方面缺乏力度,现有的文化组织与村民实际文化需求不符,极大地阻碍了我国乡村地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其二是乡村地区村民缺乏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的观念和能力,从而导致乡村地区文化出现诸多问题.
现阶段,乡村振兴发展历程和经验越来越丰富,而制约我国乡村地区文化发展和建设的原因仍比较深刻.首先,国内乡村地区贫困文化现象十分普遍.贫困文化是指部分难以维持日常生活的人们,形成的一套自由的文化繁衍体系.这种贫困文化体系主要分布在我国乡村地区,并随着发展呈蔓延趋势.其次,我国乡村地区村民存在主体性缺失的典型性问题.所谓主体性,是指村民在表达权、主动权以及参与权方面有着充分的权利,其本质是代表乡村地区村民对区域建设的文化发展的社会知觉[5].
对于我国乡村地区文化建设和发展进程来讲,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矛盾,公共服务功能弱化的问题十分显著.首先,乡村地区受高速发展的时代发展和爆炸式的网络信息影响,导致乡村地区存在显著的文化与经济矛盾.社会的转型,对各个地区的产业、人文、经济、思想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目前,我国乡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逐渐加快,村民们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形态,使得现代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价值之间产生了矛盾.其次,中国乡村区域文化矛盾的突出强化了乡村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功能[6].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有着巨大的铸魂功效[7],是对当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实现最理想状态的重要体现,与中国乡村文化复兴战略的发展理念基本一致,但是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各个省级乡村地区的人文生态、文化政策和农民需要都有着很大差异,这也是当前中国农村区域文化政策实施效果较差,服务功能性失效的主要因素.
在推进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时需要硬件资源建设和软件资源建设两方面努力,使二者有效融合发展,共同协助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能的实现.对于县级公共图书馆来讲,推动乡村地区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建设,要通过建设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农村书屋两方面完成,借助现代化科技与信息手段,提高村民接受最新信息和使用现代阅读设备的使用水平,在此背景下实现乡村地区村民文化素养的提升.
2.1.1 积极推动总分馆建设
基于区域发展环境下,积极推进县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工作,从建设总分管制完成后,还需整合区域图书馆资源、农家书屋资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资源.县公共图书馆作为总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为分馆,农家书屋作为业务网点,通过统筹利用三方之间的资源与功能,立足于三者特色,形成了完备的文化资源共享服务机制.积极推进总分馆制的建立,是打破乡村地区村民阅读障碍的关键措施.对提高我国公共服务文化体系建设的效率和速度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该方案的落实对提高县级公共图书馆和国家总体文化服务体系均带来极大的积极效应.
(1)总馆建设
由上可知,在全国实行的总分馆制中,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其中具有主导地位,作为排头兵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并积极推动馆藏书刊资源、人才队伍和管理团队的建设力度.剖析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其中的角色可以发现,其主要功能是对文献资料的统一采集、编目、配送,还有对文献资源通借通还,及服务人员的统一调配.正是基于此,在推进农村地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县级公共图书馆必须要充分地发挥好主力功能,并通过建设好自身能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2)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
在推进乡村地区文化发展的路径中,建立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尤为重要,它一般位于乡镇政府机关,或者位于乡村的政治文化生活核心地区,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承上启下,是总管(县图书馆)和下一级服务点(农家书屋)的重要纽带,要做好人才队伍和管理人员的建立,招聘专门的图书管理人员,并定期进行图书管理人员培训,以建立起一个高水平的乡村图书人才队伍.
(3)农家书屋的运行维护
在乡村地区,农家书屋是其文化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落实乡村振兴的主要手段,在智力开发、提高村民整体素养、传承乡村优秀文化、促进地区产业转型与升级方面有着重要影响.2007年,我国乡村地区建立首个农村书屋,随着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农村书屋已普遍存在于各乡村地区.推动农村书屋的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国内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乡村地区的发展和耦合,有利于县级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可以说农家书屋建设起到的作用毫不逊色于物流体系中“最后一公里”的作用.不过,建设农家书屋的目的是发挥其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的职能,因此需要定时维护对农家书屋的建设,比如图书资源的整合、更新,管理人员的培养等.
2.1.2 电子产品、数码产品、“互联网+”的应用
当前,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和设施的投入力度也在持续增强.新型的电子产品和数码产品都频繁出现在乡村地区.在国内部分经济发达乡村地区,出现了各地电子借阅机,村民只需要借助相应的信息扫描工具便可借阅到各种图书,十分方便,而且其具备的联网功能,能第一时间更新库存信息,有效解决了内容老旧问题.与此同时,图书馆还具有良好的数字资源整合能力,村民通过订阅相关的微信公众,便可以享受阅读的乐趣.
在图书馆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将其与公共图书馆文献相结合,提升专业素养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为乡村地区农民文化自身提升提供基础.依托地区文化资源和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地区文化是区域多年来文化、人文及风俗的体现,推动乡村地区农民对文化的认知,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对于乡村地区文化来讲,要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这同样是县级公共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这种文化资源需要长时间沉淀而成,充分体现了当地居民的一言一行和思想观念.所以,在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运用合适的手段加以开发,对激发乡村地区农村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十分有益,同时提高了村民的文化自信,有助于乡村地区居民开发民俗文化,提供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
对于乡村地区而言,公共图书馆对其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做好乡村阅读推广有利于提高公共图书馆影响力.构建全方位的书香文化,需全民参与其中,需与乡村地区紧密相关.通过分析县级公共图书馆资源特点,可将做好乡村阅读推广作为其阅读重点.招募志愿者,利用流动图书车深入乡村地区,与村民面对面交流,与中小学合作,在此基础上推动乡村地区文化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路径探索原则,促进乡村地区文化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力量.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分析了县级公共图书馆推动乡村文化发展起到的作用,探索了当前我国乡村等地区存在的主要文化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乡村地区文化发展提供支持.总的来讲,推动乡村振兴,不应局限于经济的振兴,也要重视乡村文化的建设,但文化难以在短时间完成建设,所以重视乡村文化的发展是建设乡村文明,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