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麟辉
和平的年代没有硝烟,但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同样考验着每一个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众志成城,努力防控了疫情,但疫情仍不时散发。习近平总书记与中共中央提出了打一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这意味着防控疫情不仅是医学界的任务,全社会、全体人民都要行动起来。防控疫情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明程度,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经过近三年的实践,人们对防控疫情的认识逐步深入和精准,也更真切地体会到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各级党委、政府自然首先责无旁贷,但我们每一个人努力提升公共文明,增强公共意识,践行公共道德,规范公共行为,才能打好这场群防群控的人民战争。
公共文明是指发生在一般公共场合或公共生活的言行规范,或者说是公共伦理规范。具体可分为公共秩序、公共环境、公共场所、公共财物、公共交往和公共关怀六个方面的问题,并首先体现在对社会应负的责任上和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上。从事防控任务的公职人员的文明素养某种程度上体现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依法履职,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最基本的公共文明素养,主要表现为能否遵守社会所要求的规范秩序,能否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社会和他人,是否具有公共意识等。一个学会了过公共生活的公民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公民,一个能够组织过公共生活的城市才是现代城市,一个公共文明彰显的城市才会有美好生活。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制订、执行公共政策的公职人员,还是参与防控工作的志愿者等各类辅助服务人员,或是工作生活在其中的普通公民,都应遵守公共文明、维护公共文明。
公共意识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体现着现代社会的成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它集中表现为自由个体所具有的一种整体意识,它要求公民作为一个个体,既是独立自由的,但也具备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展现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和市民的形象,彰显个人的修养。可以说,公共意识的“水位”标志着一座城市的“段位”,需要“软功夫”,也需要“硬招数”。每个人都是与社会密不可分的社会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特别是面临防控疫情这样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每个人都处在命运共同体中,绝不能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因此,应始终坚持依法治国,努力引导公民修行内功,提升软功夫,应该特别注重唤醒和增强自己的公共意识,如遵纪守法、敬畏规则的意识,对自己和社会负责的意识,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的意识,邻里守望相助的意识,从自己和小事做起的意识等,否则就可能有意无意地惹事添乱。无论在风平浪静的平时,还是在疫情散发的特殊时期,公共意识都是在一点一滴的细微处体现的。我们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作为和目标,但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所有个人的目标都依附于全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的共同生活环境。特别是公共领域,因其人流量大、关注度高,自然是传播文明、提升公共意识、防控疫情的重地。疫情爆发,为了减少病菌传播,人们从最初的不喜欢戴口罩到主动戴口罩,这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公共意识提升的表现,由此也树立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民族形象。但不能否认,疫情的散发,一些人因公共意识缺失而导致的不文明行为,可以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在防控疫情的过程中,不守规、不文明、不诚信的顽症陋习时有发生,妨碍了疫情防控大局,也折射出一些人文明素质不高、公德意识缺失、顽症陋习难改的现状。痛定思痛,增强并高扬涵盖公共秩序、公共环境、公共场所、公共财物、公共交往和公共关怀的公共意识,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们只有让公共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改陋习、树新风,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懂规矩、守纪律的现代人。
公共道德也称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普遍认准、遵循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观,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广泛而深入人心的公共生活准则和观念,其价值取向就是社会、集体、他人、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它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基本标志,更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反映。没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就不可能有文明高尚的人,就不可能有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公共道德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和谐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越来越成为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更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时保持定力、防控疫情、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规矩和支撑。守住公共道德规矩,才能保护自己、保护他人、保护家园、保卫城市、保卫国家;守住公共道德规矩,我们才不会在防控疫情中冒险添乱、麻痹大意、心存侥幸和放松措施,也不会过度防控,扰乱正常的生活秩序,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种种危害。为此,遵守秩序、恪守诚信、保护环境、珍惜公物、尊重他人、关怀社会等诸如此类耳熟能详的公共道德要求,应该常悟常新、自觉践行,成为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引领和思想支撑。
没有自觉的公共意识,没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就难于形成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符合公共利益的防控办法,也不可能养成公共行为的良好习惯,更不可能形成有序的公共生活和公共交往,就不可能形成健康安全的社会局面。因此,面对疫情,每个公民应积极树立无需提醒的公共意识,自觉践行公共道德,夯实规范公共行为的基础,真正构筑起隔断疫情传播的行为屏障。
公共行为是公民在公共场所或公共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一个人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平。只有每个人的公共行为自觉遵守相应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才能维护公共秩序、公共环境、公共财物、公共场所、公共交往和公共关怀的安定有序。面对疫情,规范包括防控人员在内的每个人的公共行为是最大程度降低风险的关键。我们每个人都是共同防控的重要一环,约束和规范自己的公共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环环相扣、人人尽责,才能形成合力,及时有力阻遏疫情蔓延的势头。
第一,我们要严格遵守防控疫情的法规和相应措施。公共卫生事件是法律规定的突发事件,每个公民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各级政府和各类组织在防控工作中应牢固树立过度就是违法、加码就是滥权的观念,坚决防止乱出违背法律的防控举措,注重汇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着力动员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让防控疫情取得更好实效。当然,在防控疫情的过程中,有些地方也出台了一些防控疫情的“硬核”举措,属于特殊时期的特殊之法,可能给一些人带来不便,可只要其没有违背相关的法律,全社会也应该为防控疫情付出一定的成本。我们每个人只有坚决遵守法规,严格依规做好自我行为的约束,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严防层层加码和随意放松,才能改善整个公共生活的环境,并反过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形成全民防控疫情的氛围,汇聚全民防控疫情的智慧和力量。
第二,我们要诚信面对社会对个人病史、疫情重点地区旅行史、接触史等信息的关切。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体现。疫情当前,发现感染者,确定他们之前的接触轨迹,阻断他们接下来的任何对外接触,应该是防控疫情的应有之举。提供和发布充分真实的疫情信息,不仅是对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层面的坦诚相待,更是公民守法的基本底线。可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地方信息的发布尚不够清晰,不少地方也出现了有人刻意隐瞒疫情重点地区旅行史而在当地感染多人的悲剧案例,还发现有冒用他人身份代做核酸检测。这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也完全漠视了他人的生命安全,可以说是一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故意隐瞒病史等重要疫情信息的人一旦密切接触他人,把自己、家人、同事以及周围的每一个人,都置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并且损耗了原本就十分紧缺的医疗资源。随着疫情缓解后人员流动的逐渐频繁,每一个进入移动状态的人,对社会诚信负责更是决胜这场疫情防控战的关键因素。
第三,从身边小事做起,革除顽症陋习,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如果说努力提高治愈率是医护人员的职责,那么努力降低感染率,遏制疫情蔓延,筑牢健康防线,织密隔离网络,则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但令人痛心的是,在防控措施不断严密的情况下,各种冒险添乱的行为还是不时见诸媒体。在疫情还不知何时消停的特殊时期,自我防线的失去和冲突防线的狂想,并给原本就高负荷运转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为此,从事防控的人,需随时做好自我防护和操作的规范,绝不能让自己成为传染源。居家为主的人,提升疫情防控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尽量减少非必要的流动和人员集聚,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如外出必须认真做好诸如佩戴口罩、主动扫场所码等个人卫生防护,敬畏自然,少与各类野生动物直接接触等。必须隔离观察的就坚决主动配合,发现不适症状及时采取措施,理解并接受那些必要的不便。随时保持理性、平和、乐观等积极心态,通过公开、权威渠道了解疫情信息,弘扬社会正气,莫让“病毒式”谣言通过自己的指尖传播。自由流动的人,应该增强法治意识,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从出发点到目的地,做到核酸检测、登记信息、报告情况等工作无缝衔接。在有疫情风险环境工作的人,要及时加强办公场所和工位的通风清洁,定时消毒,错峰进入电梯、食堂、卫生间等人员密集场所,工作时戴口罩、勤洗手、不聚会、不串门,能利用电话、微信、邮件等工具进行办公的,就尽量减少面对面交流,人与人接触尽可能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
第四,投身守望相助,增添爱的力量。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新冠肺炎疫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健康,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严防死守,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参与。为了自身的安全、亲人的健康、同事的幸福、社区的安宁,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投入战斗。从服务社区,到守护村口,再到传递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防控疫情所需的理念和知识,引导人民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防控能力,配合核酸检测,给隔离人员配送物资……,需要大量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我们不能滥用志愿者名义,也不能冒充志愿者做那些影响防疫大局的事,更不能以志愿者的名义在群众面前抖威风,但我们每个人在做好本职工作和自我防护的前提下,应该积极参与,各尽所能,让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网络织得更密更牢。病毒无情,人间有爱。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干部职工、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科研人员、公交司机、清洁员工、快递小哥等,工作压力和强度大,生理和心理负荷重。他们的家属也可能都担心着前方的亲人,承受着较大的精神压力。感染了病毒的病人,也往往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某种焦虑情绪和恐慌心理。那些特殊困难群体也可能面临生活无法保障等问题。应该说,面对突发性的危机,不同的群体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应激反应,会面对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任何时期,人文关怀是应对灾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每个人,要发挥各自的特长,结合不同群体的特点,摸清底数,掌握需求,精准对接,努力为受影响的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安全保障,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更多人文关怀和温馨服务,多做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工作。人人都向社会奉献一点爱,社会将产生防控疫情的巨大力量。
每一次疫情的考验,都是提升公共文明的契机。疫情防控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争,每一个遭遇了这场战争的人,都处在命运共同体中。我们只有加大社会动员,进一步提升公共文明,增强公共意识,践行公共道德,规范公共行为,就能同心协力、同舟共济,汇聚起防控疫情的强大力量,取得防控疫情的伟大胜利。
(本文原载于2020年1月“上观新闻”,本刊发表前作者又略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