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艳海
(中国计量大学 浙江杭州 310000)
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旅游市场平稳复苏,本年度实现国内旅游总人次32.46亿,比2020年同期增加3.67亿人次,同比增长12.8%,国内旅游收入2.92万亿元,比2020年同期增加0.69万亿元,同比增长31.0%[1]。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目前旅游市场规模庞大,经过多年的发展,尽管在助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传统单一化的旅游企业转型难、抗风险能力低、旅游空间环境被大大压缩,旅游行业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制约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旅游新业态的产生,如“云旅游”“云观展”“云娱乐”和“云直播”等,自驾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等迎来了新的发展,针对以上情况,本文提出新形势下旅游市场发展路径,仅供参考。
旅游业又称旅游产业,主要由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构成,是依靠相关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从事招徕、招待游客,为其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服务的综合性产业。广义的旅游业包括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及一切相关旅游产业,狭义的旅游业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购物店等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行业。旅游市场是旅游需求市场,指在旅游产品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经济行为和关系的总和。
2017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向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致贺词中指出,“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中国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对中国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率已超过 10%”[2]。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国家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让旅游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2022年2月18日,国家发改委等14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对旅游业、餐饮、交通等涉旅行业出台了多条纾困帮扶措施。单就旅游这一行业就有7条规定,政策以“补血”的方式,提高了旅游业恢复发展能力,有效缓解了新冠疫情下旅游市场各经营主体的压力。中央和地方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扶持企业、提振与补贴消费,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复工复产,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新形势下,隔离防控对人群集聚型、环境敏感型产品冲击巨大,从而催生和强化了“宅”消费下的“宅”经济发展[3],微度假、省内游、自然生态游、乡村游等成为重要的出游产品,自驾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调查研究发现,自驾游类旅游、省内周边游、自然风光类旅游景区、休闲度假类旅游景区需求得到更大的释放[4],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旅游新业态的产生,如“云旅游”“云观展”“云娱乐”和“云直播”等。此外,一机游景区、线上展览等科技型旅游产品和服务迎来发展新前景,消费者的潜在旅游需求仍然很大,旅游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据央视财经报道,联合国旅游机构世界旅游组织近日称,受新冠疫情影响,2021年全球旅游业损失将达到2万亿美元,成为受新冠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除了各国民众因新冠疫情难以旅游,油价上涨、供应链不稳定等因素均影响全球旅游收入。传统单一产品结构的旅游业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濒临倒闭,旅游经济规模大幅度缩小,企业债务增加,裁员数量上升。受制于传统旅游模式的短板,大部分旅游企业很难迅速转变模式,以适应精准防控下的消费市场需求;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旅游投资者的恐惧心理,随着旅游市场规模缩减、大幅度裁员、企业成本增加、债务增多,旅游系统变得更加脆弱,极大降低了生产率,影响企业效益。
因为旅游经济活动受阻,出现旅游业务取消、游客出行受阻、旅游交通叫停和景区退票等情况。同时,旅游产业间具有高度的密切关联性,在产业集聚循环机制和产业乘数效应影响下,加之旅游产业链上的不同行业主体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抵御能力不足,旅游产业造成的负面影响迅速扩展到其他部门,影响面不断扩大,导致整个旅游产业体系陷于被动。
2022年“五一”节前,延庆各景区制定“ 一区一策”防控政策,规定日接待游客量不超过每日最大承载量的75%,严守防线、安全有序。三亚市各景区严格落实最大承载量50%限流措施,实行错峰游览,控制游客人数,全程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与佩戴口罩等个人防护行为,不仅影响景区游客拥挤规范与心理承载力[5],以上措施还使得旅游环境空间容量大大降低。此外,与旅游业关联密切的相关产业,如旅游交通运输业、娱乐文化产业等,通过实行隔位就坐、限制上座比例、划分隔离区来控制人员数量,这些措施反过来会扩大对相关产业的影响。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居民似乎更愿意储蓄了,倾向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提高了9%。2020年以来,每一轮疫情的趋势性抬升对应着“更多储户”的居民占比上升,不出门已成为新冠疫情对居民出行的主要影响。新冠肺炎对居民生命健康危害性大,具有易扩散性,引发居民产生旅游恐惧甚至社交恐惧,居民为了避免接触病毒,降低感染的概率,大都选择不外出,居民的出游意愿、消费信心显著下降。此外,发生过新冠疫情的旅游地防疫措施、卫生环境、交通便利性、人流控制量、旅游口碑等因素对居民的消费意愿和选择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部分旅游景点需要暂停对外营业,公共交通工具暂停营运,对流动人员需要加强管理等,导致旅行社与消费者之间签订的旅游合同不能履行,适用因不可抗力而导致合同解除的情形,虽然免除法律责任,但旅行社收取的消费者旅游费用应当退还。现实中,普遍存在退款难的问题,旅行社打着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通过附加一些不合理条件,限制或拒绝退款。另外,由于一些消费者维权意识淡薄,未与旅行社签订旅游合同,只是口头约定,导致发生争议时证据不足、事实认定不清,维权难度大。
全国政协委员朱鼎健认为,随着经济的转型,数字经济越来越重要,“数字+旅游”的发展模式将成为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趋势,利用“数字+旅游”各地相继推出云旅游新产业形态。全国人大代表吴国平针对旅游企业创新转型发展问题,提出了轻重结合、跨界融合、大小组合、资源整合、虚实巧合的战略方向。通过“旅游+”产业链,推动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大力扶持并培育“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商贸”“旅游+会展”“旅游+体育”等新型旅游业态,不断依托原有基础产业多维度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塑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义乌小商品为例,一是依托中国义乌小商品城进行详细创意策划,开展特色体验式小商品购物之旅。二是依托浙江天派针织有限公司、浪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产业优势,开展小商品加工、生产环节的工业旅游。三是依托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城的地位优势,开展商贸旅游,举办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四是创新融资渠道,利用高科技数字模式,打造以小商品为主要元素的平台。“旅游+”产业链,提高特色产品附加值,是新时期旅游业的重要发展路径。
全域旅游是当代旅游发展的新理念,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通过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相关产业、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公共服务、文明素质、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资源系统化、全方位地优化提升,实现区域内产业融合发展、资源有机结合、社会共建共享,依托旅游业引领和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全域旅游为传统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突出全行业、全要素、全资源利用的意识和理念,创新投资体制,统筹协调旅游业各部门,强化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结合自身特色打造拳头文化产品,提升旅游产业升级,塑造旅游环境。
通过大型文旅集团拉动本地旅游消费意义重大。以海宁皮革城为例,很早就实行了股份制改革,现在发展为上市公司,为该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实际控制,实行股份制改革后,通过不断引进投资者和管理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地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利用已有产业资源,加快文旅产业体制创新,培育大型文旅集团,拉动旅游经济发展。
王谦(2015)认为,智慧旅游能够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来汇总旅游信息,并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分析,用分析结果响应旅游活动中各主体需求,智慧旅游可视为推动旅游监管的一种技术手段[6]。云南省政府联合腾讯集团打造的全域旅游智慧平台“一部手机游云南”的成功案例值得我们借鉴,该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为旅游消费全程提供动态解决方案。旅游市场应建立智慧旅游智能信息系统,以更好地服务旅游业,通过该系统,当事人能够及时了解国家产业政策,政府能够追踪文旅产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消费者能够根据该系统享受优质高效的服务,通过该系统实现市场准入审核、旅行社日常管理、旅游投诉及退款、旅游业务考核评价监督一体化管理,更好地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新时期,旅游企业的市场运行体系、管理模式、产品发展定位及外部风险预防能力等均受到严峻的考验,新冠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冲击具有不确定性,引起了投资者的担忧和恐惧情绪[7]。自身能够高质量发展才是旅游企业的生存王道,企业应开发新型旅游业态,从传统旅游行业模式逐渐向康生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科技旅游等知识密集型旅游模式转变,优化产品结构,推动旅游企业向高质量发展,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开展“云旅游”“云直播”“云观展”等新业态;旅游企业必须实施品牌化战略,树立企业品牌定位,培育企业核心价值,提高产品的社会认可度。
2016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通知》明确要求建立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要求将公安、交通、价格、商务等部门纳入监管体系中,明确各自的责任,要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建立社会协同共治模式。在实际工作中,针对旅游行业出现的各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旅游部门加大对“低价游”“强迫购物”“未签订旅游合同”等方面的查处力度,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工商部门处理虚假广告、商业贿赂等违规行为;价格欺诈宰客、低价倾销等交由商务部门处理;旅游包车用车安全、雇佣黑车等行为由交通部门查处;构成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由公安部门查处。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新形势下,旅游市场主体经营、产业链变化较大,居民出行意愿受影响明显,旅游空间环境被大大压缩,但同时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自驾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针对以上情况,本文提出新背景下旅游市场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