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环保分公司 陶子元
中海油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韩鑫宇
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生产设施高度集成化、人员办公日趋聚集化,各类安全风险叠加,事故的“代价”越来越大,除了不断提高人为、技术、设备等预防事故发生外,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应急预案编制及应急演练提高事故发生后的控制能力,最大程度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后果,在事故真正发生前暴露预案和程序的缺陷,并加以纠正。本文以集团化企业为例,列举目前在应急预案编制过程及应急演练管理现状,并提出应对措施。
应急预案是企业在事故发生后的应对“脚本”,它的目的是指导企业对突发事故的紧急救援,控制事故发展并尽可能地消除事故,最大程度减少事故对人、财产和环境的损害[1],而应急演练是应急预案有效性的试金石,也是企业检验应急能力水平的标尺。近些年国家和行业对企业应急预案的编制及应急演练的实施愈加重视,应急预案编制方面不断明确、细化风险评估、可操作性、针对性以及相互衔接等相关要求,应急演练方面不断规范演练过程的标准动作,以及界定了相关问题的法律责任,明确不同情形下的行政处罚,这大大提升了企业对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的重视程度。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对技术服务型企业在应急预案编制及应急演练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供应急工作提供参考。
风险辨识全面性是企业应对风险的前提,企业应结合业务范围辨识出涉及的危险有害因素,以及对应的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尤其对于企业新增业务或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应及时开展风险辨识,并结合新增的危险有害因素完善应急预案内容。以培训业务为例,在新冠疫情出现以后,除了常规培训的风险辨识内容外,人员密集场所新增了传染病风险,其实对于培训类业务涉及人员密集场所,传染病风险是一直存在的,但是新冠疫情之前,考虑到发生概率、后果等,这种风险的等级是比较低的,应急预案中大部分企业没有编制传染病的专项应急预案,都是通过综合应急预案实施应急处置,新冠疫情之后,涉及人员密集场所的企业,传染病带来的后果变重,风险等级变高,基本上都建立了传染病专项应急预案,这就是环境变化对应急预案的影响。
在GB/T 29639中明确了应急预案分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作为技术服务型企业现场作业的安全风险较低,且对于具体公司,企业的风险较为单一、危险性小,可以只编制现场处置方案,因此应急预案的结构可能是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或者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或者现场处置方案三种情况。一些企业的应急预案只包括了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虽然明确应急救援程序和具体应急救援措施,但缺少现场处置方案,致使无法有效指导现场应急处置环节。
在GB 30077中明确了危险化学品单位关于应急救援物资的配备要求和管理维护,以及应急救援队伍配备要求。国家或行业尚且没有关于安全风险较低的工贸企业等关于应急物资的相关要求,但是从强化企业应急管理方面讲,大部分技术服务型企业是通过参照GB 30077建立企业标准或公司规章制度,明确本企业关于应急物资及应急救援队伍的相关管理要求。综合考虑到业务风险辨识结果,技术服务型企业在应急物资配备方面大多是应急药箱的配备,以及近些年不断重视的办公场所的逃生器材,这些应急物资的配备应对的环境大多存在人员较多、楼宇类办公场所等特点,还有一些企业配套的化学实验室,还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便携式空气呼吸器。
通常情况下,企业应急演练按照应急预案实施,这与应急预案编制充分结合企业风险辨识结果是一致的,针对事故情景实时调整,以便于在演练中检验应急预案内容的符合性。一些企业在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内容“大”而“全”,在专项应急预案中,安全事故类、自然灾害类、公共卫生事件类和社会安全突发事件类,列举出16项专项预案内容。在以往现场检查中,查看该单位近几年的应急演练记录中,通常只有一类或少数几类专项应急预案在演练中体现,几个预案评估周期都无法覆盖所有的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没有现场演练的检验,不能确保应急预案在真实应急情况下能够顺利推进实施。
在以往观摩演练或“四不两直”演练中常常发现,企业应急处置或救援责任区域划分不明确,企业按照班组等形式设置了多支应急救援队伍,当某个区域出现险情情况时,出现多支应急救援队伍同时到位或都不到位的情况;应急预案中缺少人员“缺位递补”的考虑,演练时队员因为临时休假等不能及时到位,导致整个应急队伍“瘫痪”;应急队员责任不明确,演练时处置环节不“顺畅”,如某次楼宇火灾应急演练观摩时,发现6名队员全部去消防救火,无人负责引导人员撤离、开启应急广播等相关动作;应急指挥权移交条件不明确,导致演练时,应急队伍要同时接受多处应急指挥,如通常情况下,企业内部应急环节,上一级公司指挥人员到场时,指挥权自动由下一级公司转移至上一级公司,当政府应急队伍到达现场时,企业内部所有应急队伍撤离、指挥权自动转入现场政府指挥人员等等。
AQT9009行业标准中,明确了应急演练评估的内容、方法以及工作程序,企业通常结合各项应急预案实施过程的薄弱环节开展针对性验证,比如应急环节涉及相关方较多情况下,演练过程侧重于协调配合能力的检验,强化相互间的磨合等,查看现场应急演练评估记录中,大多问题雷同,主要集中在参演人员态度松散,应急预案设置合理等笼统的描述,且演练方案中也很少在各环节安排人员评估,虽然演练的频次及内容满足国家及行业的要求,但缺少对“薄弱环节”的验证,练而不“精”不但不能检验、完善预案内容,也是对应急投入的浪费。
我国应急管理发展历程经过了单项应对模式—分散协调、临时响应模式—综合协调应急管理模式—综合应急管理模式四个阶段,国内应急管理工作正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应对转变,由专项应对向综合应对转变,由应急救援向风险管理转变,不断将应急管理工作前移,从而确保了风险应对的针对性和全面性。随着国家或行业应急管理政策的不断变化,推动着企业应急理念的转变。
(1)以风险辨识全面性为前提,强化应急管理的全面性和针对性。风险辨识的全面性是应急预案编制的前提条件,应急预案编制前需要企业结合业务及实际,充分辨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企业可以参照风险辨识清单结合企业生产流程等,逐一识别过程风险,进而确定事故类型,再综合事故发生概率、后果以及影响范围确定事故的风险等级,进而构建企业应急预案。
(2)强化应急处置的科学化,不断推进现场应急处置程序的标准化。企业梳理出应急处置或救援的步骤,尤其存在的风险较高的应急处置环节,在相对成熟的操作程序上,结合现场实际通过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和专业工程师等的参与,建立标准化应急处置程序。在一些应急处置或救援关键岗位将标准化应急处置程序可视化,以应急处置卡或应急处置操作视频课等形式形象直观的展现应急信息,切实通过视觉达到管理效果的科学方法。程序中,要明确流程步骤、过程风险提示,尽量使作业程序简单明了,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自动化”工具使用,从而减低人员对工具操作的要求。职责中,要明确应急队员各自的岗位及职责,制定“缺位递补”要求,在应急处置中切实做到岗无空缺、人不失位。
(3)丰富应急演练形式,不断熟悉、磨合应急处置环节。国家层面正在打造国家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目前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央企和国企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打造了各自的国家应急救援基地,这些基地既充分结合主营业务,设置了油气抢险、带压封堵等实操环节,也包括了通用风险,如汽车碰撞、楼宇火灾逃生、地震逃生等,这大大增加了应急演练的“真实性”,不断更好的锻炼应急队伍,也通过全员参加形式不断强化应急培训,全面提升企业应急能力建设。近些年石化等高风险行业还提出了数字化消防应急演练系统[2],使应急管理工作融入了虚拟技术和信息技术,甚至衍生出个性化场景设置、即时交互等功能,他们可以作为应急演练的补充,从更多的视角去检验应急预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不断强化应急演练有助于识别当前应急系统的薄弱点,从而不断完善应急处置程序。
(4)强化多方联动,不断规范应急演练评估。随着各行业快速发展,高密度、混合型的办公楼宇,高度集成化的现场设备设施,应急救援队伍的职业化发展,给现场应急处置带来了新的挑战。以多企业共用的高层办公楼宇为例,一要明确应急总协调单位,一旦出现险情及时牵头组织应急处置;二要做好办公楼宇各单位间相互交底,包括风险辨识结果、应急联络人、应急撤离路径等,建立各单位间联系和沟通渠道,及时传达险情信息,明确各类紧急条件下的应急指挥、救援、信息联络的职责,及时通报应急事件的处理情况;三要定期开展多方联动形式的应急演练,同时关注参演范围,避免演练过程出现不必要的险情。应急演练要从实战出发,编制演练方案,预设事故规模与程度以及可能发生的灾害事件及控制目标。演练中,应急人员要根据各自在应急预案中规定的职责和权限围绕灾害事件进行演练[3]。企业在应急演练方案编制中加入应急演练评估环节,安排专人结合演练科目中关注重点编制演练评估表,现场检验各项内容的落实情况,强化应急演练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事故应急处置是安全生产的补救措施,它无法消除事故产生的影响,只是最大程度减少事故对人、财产和环境的损害。因此,企业除重视事故应急处置外,做好风险辨识的全面性,更要在设计阶段进一步推动安全风险的源头治理,做好事故预防,从本质安全出发构筑企业安全生产屏障;应急管理不是单方面、一蹴而成的,它是一项系统性、循序渐进的工作,它既需要应急队伍能力不断提升,也离不开每一位员工应急意识不断加强;领导力建设作为应急能力建设的推手影响和带动员工自觉履行应急职责,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进而从根本上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安全平稳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