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保定理工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拳法,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等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刚柔并济的中国传统拳术。它于2020年12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也是我国人民普遍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
太极拳发源于中国焦作市,极富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元素的文化形态。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等的完美结合,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为核心思想,是强身健体、修养身心的高级竞技文化。
太极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周易八卦、阴阳的内涵。太极拳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国的国粹。太极拳文化不断吸收着儒道哲学,并且随着时代发展有所继承和保留,同时也有所创新和发展。想要学好太极拳,就必须领悟太极拳精神,学习太极拳文化。太极拳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讲究“和谐”,与中国长久以来对于和谐、和平的追求相统一[1]。太极拳在形成之后,经过百年发展,现在已经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随处都有学习太极拳的身影,不仅为中老年人喜爱,近些年来也慢慢为年轻人喜欢,并且不断流行。
太极拳之所以能流传如此之久,并且作为国粹之一的地位越来越巩固,与它特殊的体育价值有着密切的关系。太极拳讲究整体动作的平衡,每个动作行云流水,柔中带刚,要调动全身心去融合和感受。并且全套动作下来,讲究一个“稳”字。太极拳的动作来自对天地自然和生活的感悟,看起来虚无缥缈,没有攻击性,但是绵里藏针、以柔克刚。这样独特的拳法和动作也暗示着做人做事的道理:遇事应该沉稳应对,遇人应该柔中有刚,方能行稳致远。并且,要打好一套太极拳法,更是讲究一个“心静”,如果心中杂念过多,急功近利,那是打不好太极拳的。一套太极拳中蕴含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做人做事的态度。
太极拳并不只是一项体育运动,在它发展的过程中吸取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精彩之处,太极拳和武术、中医药、养生等息息相关。太极拳法中有武术的身影,也包含着武术的精神:以自保为主,而不是伤人;太极拳也是一项养生的体育项目,因为讲究行稳致远和修养身心,深受中老年人的喜爱,对人的身体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太极拳融合了内功、技击、养生三大功能,是一项从内而外修炼人的运动[2]。
我们身处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当代年轻人的耐心、专注力不足,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让学生静下来,停下来变得异常困难。而太极拳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好的方法。因为在练习太极拳时,如果不能沉下心来,是很难学到太极拳精髓的,并且很多学生因为长期坐在书桌前,如果让他们进行太过激烈的体育运动,不仅起不到锻炼的作用,还可能造成一定的身体伤害,而太极拳较为静态,很难对学生的身体造成损伤,这也是太极拳的优越之处。所以,在高校中将太极拳作为必要的体育项目,能够锻炼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的耐心和定力。
太极拳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太极拳在国外也备受国外人民的喜爱。太极拳讲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和谐”为基础和中心,这与我国自古以来“以和为贵”的大国形象完全契合。从某种程度上看,太极拳就代表着中国的价值观念,练习太极拳,是追求自然与个人的和谐共生。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何况太极拳发展了几千年,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已经在一次次历史长河的冲击中体现了出来。高校秉持着“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而太极拳中蕴含的德也是高校培养人才一直遵循的标准[3]。
太极拳以身体运动作为文化传播形式,避免了由于语言不同而带来的文化交流障碍。以往太极拳都是在中老年群体中广为流行,之所以要将太极拳文化引入高校,也是从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来立足考虑。年轻人是青春的一代,是肩负重任的一代,也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代,在高校极力宣扬太极拳文化,让学生了解其内涵,也是以太极拳为载体,为太极拳在全世界的推广打下坚实基础。大国形象并不只关乎政治经济,还要有文化的输出,大力发展太极拳文化,能向世界展现一个开放包容、追求和谐共存的中国形象,有利于我国的长远发展。
长久以来,我国体育教育都是以身体锻炼教育为主,文化价值的输出很少,而太极拳文化这一良好的文化载体,可以弥补我国体育教育中的缺失。体育教育也应该传播体育文化和内核精神,才能更好地去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此外,加入文化价值的教育可以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冲击。我们要有维护自己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勇气和能力,所以在体育锻炼中培养文化自信也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高校的太极拳教学中,主要是以简化24式太极拳为主,虽然简单好记,但是容易让学生错误地认为这就是太极拳,太极拳真正的魅力没有被展现出来,而是被禁锢在了死板的一招一式中,这与我们大力推行太极拳教育的初衷相违背。既然学习太极拳,就应该从它的历史发展、体育精神、拳法战略一步步学起,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太极拳的精髓所在,领略体育和武术的精神,这样才能达到体育锻炼和文化输出的目的。如果只是学习简化24式,学生只能学到一板一眼的招式,丝毫没有发挥出太极拳作为武术中一环的作用。太极拳首先是一项有攻击性的项目,而简化24式通常完全不能起到实战的作用[4],学生学到的都是一些假把式,遇到危险时怎么去保护自己呢?如果连基本功都不扎实,又怎么去深入体会太极拳的精神呢?
我们的太极拳教学很容易被外界的一些因素所影响。比如太极拳的课时安排不合理、教学大纲不明确、室内体育场地基础建设缺乏,遇到阴雨天气体育课就会被停,学不完的课时只能学生自己上网找视频学习。这样一来,就无法保证太极拳教学的质量,也很难通过太极拳去传播传统文化。
太极拳是一项专业的体育项目。如果老师的素质跟不上,那也很难去教会学生,而现在高校老师的年龄线不断下降,老师过于年轻,对太极拳这种专业又深奥的项目掌握度不够,自身的教学水平不足,这样一来,学生也很难学到正确的太极拳招式,更难领略太极拳的文化魅力。
大学生年龄普遍较低,对太极拳这一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不足。部分大学生认为太极拳不像其他运动型体育项目一样有趣,因为全程需要学生静心去研究一招一式,效果也甚微。学生认为太极拳是中老年的养生项目,与大学生这一年龄段需要的运动量不符。这也是阻碍太极拳在高校推广的一个因素之一。
太极拳文化的内涵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太极拳中还包含了我国的多种文化与思想,以人为载体,实现文化与思想的传递,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在太极拳学习中,要注重德行双修,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太极拳中的五脏调节与四时养生思想充分表明人与自然之间互相协调,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模式。
学习太极拳,第一步应该引导学生打好基本功,24式虽然简单,但是效果甚微。从长远的太极拳教学来看,只有从基本功开始学起,一招一式稳步推进,才能真正感受到太极拳的魅力所在,才能真正发挥太极拳修养身心的作用。太极拳课程教学必须遵循实用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太极拳教学摆脱“花架子”的假象,具体来说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并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太极拳以及太极拳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让学生觉得太极拳并不是虚无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进而让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增加太极拳的身影,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与情感。例如动作技术要领讲解,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述一些太极拳动作攻防的文化内涵以及健身养生功能。教师在太极拳教学中还可以用一些太极拳大师的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对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如果只是学习一些假把式,那就与我们大力推行学习太极拳的初心相违背。太极拳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我们要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太极拳的思想,让太极拳作为一项永久的体育项目留在学生的生活中,太极拳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良好的影响。
高校应该不断完善相应的教学设施,建立完善的教学场地和室内活动室,避免因为天气原因取消体育课,从而影响正常的体育教学进度。高校也应该做好太极拳的宣传工作,保障太极拳可以在学生中顺利推行,将体育精神融入体育教学中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太极拳的学习要靠高校管理层的重视和推行,从上到下进行改革,完善教学设施,提供教学场地,才能保证教学内容顺利完成,达到教学目标。加强教师继续再教育,教师要从知识技能和教学手段、理念的更新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只有不断改善自身的情况才能符合当前太极拳教育的要求。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太极拳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瑰宝,我们要知道太极拳的价值,了解太极拳文化。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太极拳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充分诠释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所体现的价值。在太极拳中注重德行双修,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太极拳文化中体现出来的价值理念有利于我们追求美好生活,培养身心健康。高校太极拳课程的设计中一定要秉持文化自信的理念,我们作为中国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下去,并且在传播中不断开拓进取和创新。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弘扬太极拳文化,坚持在学生中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树立自信的大国形象。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并且举办了许多深受学生欢迎的体育项目,比如各大高校都有“乐跑”的体育锻炼项目,使学生在打卡中,养成锻炼身体的自律习惯。太极拳教学在引进传统文化时也可以借鉴这一成功经验,比如高校可以依托微信公众号、小程序、APP,以娱乐有趣的方式推出一些与太极文化以及太极哲学相关的文章和人物传记等,让学生在阅读和体验中学习太极拳文化。高校也可以经常举行一些有关太极拳文化知识竞赛、太极拳文化主题活动和各级各类的太极拳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了解太极拳文化,感悟太极拳的深刻内涵,这比单一的体育课教学要更加深入人心。所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高校应该进行探索的流行趋势,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加了解太极拳文化。
我国现今的教学模式仍然以课堂为主,太极拳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的教学改革也可以将太极拳文化教育纳入课堂。如果仅此一项可能过于单一,学生也会觉得乏味,那学校可以开设与体育相关的文化课程,教学也可以不拘泥于课堂这一种形式,可以依据体育学科这一特殊的学科特性,以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既能传播理念,又显得不那么枯燥,这也是我国课程改革正在探索的多元化模式。多元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专业特色,调动学生积极性,以此达到教学目标。体育文化选修课采用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方式,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体育文化,树立体育精神,加强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