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涵,王芳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 410081)
为了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想培养青年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大学生性教育的培育作用至关重要,必须从高校大学生性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出发,挖掘大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改善高校大学生性教育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人格完善、确立成熟价值取向方面的重要作用,健全符合时代要求和实际需要的高校大学生性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国内大学生群体中的性问题逐步呈复杂化趋势,性放纵、性压抑等现象交织呈现,引起了研究者们的高度关注。周红梅指出大学生性行为社会伦理规约的缺失正在影响大学生婚恋伦理观,学生婚前性行为随意性增加[1]。付晓瑞等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中不乏无视正常的性本能,认为性冲动难以启齿或属于病态心理的情况[2]。不少研究者也对大学生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程化琴等在对全国126所不同类型高校不同专业和年级1611人的调查中发现,目前大学生接受性教育的比例依旧很低,较少接受正规的学校性教育[3]。黄艺研究指出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相关课程开设较少,出现了课程覆盖人数相当有限、选课学生的性别比例失衡情况严重、系统课程体系缺乏、学生对课程满意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4]。另外,肖丹儿指出大学生教育中欠缺性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当对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干预,以促进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5]。王思燃则针对目前大学生性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发挥高校教育优势、补齐家庭教育短板、优化社会教育环境四个方面加强大学生性道德教育[6]。
如上所述,国内研究者对大学生群体性现状以及性教育问题的认识已较为深入,能够充分认识学校性教育在大学生性教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联系我国当前性教育实际提出不少颇有建树的改进意见。但是要注意到国外性教育研究起步早,研究体系比较成熟,主题多样且有丰富实际经验支持。相较而言,我国性教育研究潜力尚待挖掘,研究水平有待提升,研究领域还存在较大的空缺且研究成果较少落实到具体实践活动中。另外,部分国内研究虽然认识到改进高校大学生性教育建设的必要性,但是多从学校、家庭、社会层面提出参考建议,对大学生作为性教育主体地位的认识还不够充分,缺少立足于大学生实际需求状况而提出改善高校校园内大学生性教育建设的具体举措。因此,本文立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从教育环境、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角度出发,依托高校校园建设以发挥高校在大学生性教育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力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性教育活动,积极提升自身性认知水平,进而建设一个和谐、与时俱进的高校性教育环境,并推动我国高校大学生性教育研究长远发展。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高校性教育的认知程度比较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并不清楚自己所属高校性教育的开展情况,也难以说明它的开展对大学生的意义和作用。另外,当需要了解性知识时,40%的大学生会选择在网络上搜索类似情况或者查看相关视频、书籍,有22.85%的大学生选择与身边的朋友或伴侣进行交流探讨,而通过学校课程学习或咨询教师来解决问题的最少,仅有14.29%。这说明大学生很少接受来自学校的正规性教育。大学校园是培养大学生知识、思维及人格的关键场所,能够为大学生性认知的完善提供系统、规范的保障,促使大学生性价值观成熟,进而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7]。学校性教育在大学生成长阶段的缺位,会导致大学生对性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同时缺乏一定的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在面对外界性诱惑与性压力时缺少主见,最终产生不良后果。因此,高校应当加大力度推进学校性教育的宣传、建设工作,让大学生认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价值。
大学生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性教育的开展效果。小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曾经参与过学校开展的性教育活动,而绝大多数学生在知道有活动举行时,往往不会主动参加。整体来看,大学生高校性教育的参与积极性比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对性教育普遍有相对被动、漠视的态度。虽然大部分大学生表示自己对性教育活动很有兴趣,但是目前高校多囿于性教育选修课与定期的科普讲座两类活动形式,大学生在课堂、讲座这类公开化或半公开化的场合表达自己对性的想法与疑惑存在着一定的顾虑和羞耻感,因而往往采取消极态度对待相关活动,使得高校性教育开展效果不太理想。这说明高校应当改善性教育活动方式,以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
大学生最想学习的性教育内容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如何进行正确性行为并有效预防性病、了解恋爱观、婚姻关系和认识真实生育情况。然而,目前高校教授的性教育内容通常以讲解人体构造和身体发育现象为主,很少深入到性行为、避孕、生育等生殖知识,同时较少关注学生性心理、性道德情况[8]。这体现出大学生的现实需要与高校的性教育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大学生难以通过学校教育来满足自身多层次、多方面的性教育需求,进而将目标转向网络、同学交流等途径,高校性教育进一步失去用武之地。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大众媒体的革新、自媒体的兴起与网络社交的普及极大程度上扩宽了人们的信息交流途径,想要获得性知识、黄段子、三级片等信息变得轻而易举。而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生理机能已经发育成熟,正处于性渴望强烈发展的时期,会主动接触与性有关的事物[9]。例如,近一半大学生表示出于好奇自己在网络上观看过黄文或三级片。但是,接触到关于性的信息越来越多,并不代表大学生群体对性的认知水平有所提升。同时,受传统观念影响,学校、家庭、社会都对性教育讳莫如深,老旧单一的性教育内容难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对性的认知水平、满足大学生对性的好奇,反而使大学生更依赖网络搜索、同学交流等这些难以判断所获信息科学性的途径去了解自己的渴望,更加容易接触到色情淫秽的内容,并将其中不当的性行为、性思维视作生活乐趣。而接受了错误性观念和性知识误导的结果就是发生不当性行为,使自己或他人身心健康受到威胁。这要求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性教育建设,充分发挥科学育人功能,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对性的认知水平,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高校传统的性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大学生在性教育方面的需求。学生对性教育的接受程度、高校在教育内容上的选择、对教育方式的运用以及教师队伍的水平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大学生性教育建设的效果。而传统教育模式中,视性为洪水猛兽的传统道德观念一直对性教育建设产生深刻影响[10]。我国高校性教育局限于将有限的生殖知识融入生物课程,不注重学生性心理的变化和性道德的培养,同时少有专业人士负责性教育研究、教学等相关事务,使得高校性教育的正规性、专业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由此性教育模式落后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状况,导致大学生群体中包括性焦虑、性观念过度开放、艾滋病在内的性传染病的泛滥等现象逐渐增多,既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最终可能引发性利用等社会问题,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要革新传统性教育模式,从转变观念、革新内容、丰富途径、提高师资等方面加大力度建设大学生性教育体系,培养新时期有成熟性态度、性思维的大学生。
正如潘绥铭教授所说,“寻求性知识是他们(指青少年)的权利,一切性教育都是为了帮助青少年实现自己的这种权利[11]。”性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规定的学习内容,而是应当以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大学生了解性知识的权利,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可靠的师资力量、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大学生完善性认知提供有力保障。因此,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团体咨询、建立咨询中心、成立兴趣社团、选拔朋辈辅导员等方式营造多样化的性教育环境,尊重学生差异,为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大学生提供能够放心展示自我、沟通他人的平台。同时保持长期、稳定的课堂教学,安排大学生定期接受科学指导以纠正不合理认知,坚定意志以抵制生活中的不当性诱惑。
目前我国的性教育体系以单一的性生理教育为主导,主要围绕生理卫生知识展开。但大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成熟阶段,其价值观、世界观还处于发展期,心理状况不够稳定,就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观念的冲击。这一时期,大学生容易受到性欲的影响,内心渴望与爱慕者相处,产生一定的性幻想与性冲动[12]。而社会对性的道德戒律又使得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否认自身的正常需求,由此产生的性压抑和羞耻感进一步发展,可能扭曲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和性道德观,引发严重不良影响。所以,大学生身心健康完善离不开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因此,高校在丰富大学生性生理教育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大学生内在心理变化以及道德观念的发展,引导其合理化解性带来的精神压力,坦然面对自身欲求,进而树立成熟的恋爱观、婚姻观,增强性责任感。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其职业素养水平与教学能力的发挥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性教育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程度。当下高校尚未提出明确的性教育培养要求,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也大多不具备相关研究经历,使得教师队伍对具体工作目标与教学重点的认识比较模糊,不敢打破陈旧教学内容、形式的限制,故制约了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与教学能力的发挥,进而影响教学成效[13]。因此,消除教师顾虑,打破僵化思维,培养一支目标明确、务实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加强大学生性教育建设的必然要求。首先,高校应当立足于多方面、多层次的大学生性教育需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提出科学、清晰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明确教学方向,鼓励教师研究性教育,促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其次,高校教师应当坚决克服苟且心态,勇于创新、敢于变通,同时,积极参与专家培训、研讨交流等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由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因人制宜引导、规范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培养大学生的自觉意识以提高对不良诱惑的抵御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高校改善大学生性教育建设是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提升性认知水平,增强综合素质的关键举措。高校不仅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推动教育模式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培养,还需坚持在思想上与时俱新,行动中不断创新,才能充分应对大学生在新时代发展浪潮裹挟下出现的新性教育难题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