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敏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300222)
高校公益性社团是高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一定的社团章程参与组织志愿活动服务社会的学生组织。比如志愿者协会、红十字会、爱心岛等社团,高校公益性社团开展的主要活动包括社会志愿类,如赛事志愿活动、支教志愿活动、养老院孤儿院志愿活动等,此外还包括健康知识类,如急救知识培训、献血活动、造血干细胞活动、艾滋病预防等。高校公益性社团的发展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公益性社团作为广大志愿服务组织中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发展迅猛,影响力逐渐扩大。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对于志愿服务高度重视与评价,高校在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在积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道德素质。高校学生追求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从目前高校公益性组织发展来看,高校公益性组织活动已经普遍辐射到高校周边社区、中小学,甚至所在城市的边远乡村[1]。从高校公益性组织活动效果来看,活动设计符合实际需求,形式新颖,易于接受。虽然部分活动存在不足,但整体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效果。此外,整个社会的进步对高校公益性社团的发展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高校社团的改革发展,目前高校公益性社团管理模式一般分为外部管理模式与内部管理模式。外部管理一般指高校公益性社团与高校众多社团一样受到学生工作处或者团委的统一管理,需要遵循学校社团管理的规章制度。内部管理一般指公益性社团在社团规章制度约束和社团负责老师指导下开展各种公益性活动。公益性社团为提高工作效率,根据需要将内部分为多个部门,各部门承担公益性社团发展所需要的各项职能。高校公益性社团志愿者根据自身能力以及自身兴趣,选择加入相应部门从事志愿活动。高校公益性社团各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各部门有自身主要负责的志愿活动,同时大规模的全社团范围的志愿活动也需要各部门紧密配合共同参与。同时公益性社团也会在学校的各个学院建立分会,各个分会受所在学院指导,也会受到公益性社团的指导,一同完成各项公益性活动。公益性社团管理已基本形成固定的模式,社团管理体系也逐步完善。
随着各种公益性组织兴起,高校公益性社团活动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除了传统的支教、献血、大型赛事等志愿活动外,各高校公益性社团也在随着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增加新的活动内容,例如线上教学期间,高校志愿者帮助中小学学生进行网上教学;随着垃圾分类兴起形成的垃圾分类宣传志愿者;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志愿活动等。同时活动的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下捐款捐物等,更多采取一些志愿活动传递健康生活的理念。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志愿活动,一方面,节省了志愿活动成本,满足了当下大众对于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志愿活动的受益者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地区的特定人群,扩大活动的影响范围。同时志愿活动方式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以预防艾滋病宣传活动为例,除了传统的宣传介绍外,也通过组织各种特色活动,如展台活动、辩论赛、手抄报比赛等吸引大众参与,在活动中引导受众正确认识艾滋病,预防艾滋病。高校公益性社团作为最年轻的志愿服务组织,具有灵活多样、易于被年轻人接受的特点,这也是高校公益性社团志愿活动呈现多样性,形式呈现多元化的主要原因。
高校公益性社团发展迅猛,虽然有种种优势,但通过实际调研也发现其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公益性社团参与志愿者大多数为高校学生,他们在参与社团之初,对公益性社团了解不足,大多和室友一同参与,或者机缘巧合加入,也存在部分同学由于出国需要、工作需要、入党需要等原因选择参加公益性社团的现象,这就导致学生对于社团的忠诚度不够,会出现学生中途退出社团或者不参与公益性活动的现象。公益性社团开展志愿活动需要大量的志愿者,所以在社团纳新时,对报名学生基本没有限制,学生可以很顺利成为志愿者。而社团管理中对于学生能力的锻炼,主要依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部分学生习惯参加活动,不善于总结积累,这也导致学生参加公益性社团后,自身能力并没有很大提高[2]。此外,公益性社团活动占据学生大量时间精力,这也导致学生参与公益性活动的兴趣降低。在学业任务很重的情况下,公益性社团的活动一般来说规模较大,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居家上课期间,各高校都在集中进行上课,导致学生上课压力很大,这也使得学生没有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公益性社团的活动之中。同时,高校不再组织大规模的社团宣讲活动,学生选择社团更多的是通过学校相关介绍,没有现场社团纳新,公益性社团缺乏向大一新生介绍的机会,导致学生对社团的了解不深,这也使得加入公益性社团的志愿者人数远低于往年平均水平。
高校公益性社团发展过程中配有相应的指导教师,但是指导教师一般为学校行政人员,日常承担大量的行政工作,在行政工作之余,指导学生的志愿活动。同时由于志愿活动组织前期、中期、后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学生志愿者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学习,学习之余参与志愿活动,学生的空闲时间主要是在晚上,这就需要占用指导教师下班时间,这对于指导教师也是不小的挑战。此外,部分高校公益性社团指导教师的社团管理经验不足,尤其是对于造血干细胞、急救知识等需要专业知识的志愿活动,缺乏专业知识支撑,也导致类似志愿活动开展频率较低、效果不佳。同时,由于社团数量较多,指导教师数量较少,存在指导教师一对多的情况,针对不同社团的分类指导较少,为便于管理,一般采取类似方式管理。高校公益性社团的指导教师一般为年轻教师,面临着职称以及家庭生活的压力。因此,高校公益性社团指导教师能力、专业背景、时间精力、思想认识等都会对社团发展产生影响。
首先,虽然高校公益性社团管理模式逐步成型完善,但是在社团管理制度方面依然存在不足。部分社团制度按照学校社团管理制度执行,缺乏符合自身实际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对于志愿者在志愿活动时长、志愿活动保障、志愿活动考核等方面缺乏具体的制度保障。其次,资金方面,高校公益性社团活动存在资金困难。相较于其他大型社团,高校公益性社团志愿者人数少,活动参与人数不多,学校资金拨付较少。公益性组织在志愿者交通、保险、大型活动组织等方面均需要资金支持,但是由于资金较少,导致公益性活动规模较小,辐射地区集中在学校周边,活动参加者物质奖励较少,这也使学生活动的参与度不高、活动效果较差。面对突发的志愿活动时,经常需要志愿者或者指导教师自费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志愿者的参与热情。最后,社团活动方面,社团在组织活动中缺乏创新性,已经存在的成熟性活动所占比例较高,对新型活动缺乏相应的探索。社团活动传承方面也存在问题,大部分公益性社团会定期组织相应的活动,但是对于活动缺乏事后总结反思以及传承,导致同样的问题会经常出现,同时活动后期宣传不足,对于活动深层次的影响意义缺乏探究,导致活动效果只是浮于表面,对受众的教育意义不足[3]。各高校公益性社团之间也缺乏合作,导致志愿活动出现同质化现象,以走访养老院为例,有志愿者协会、红十字会、各学院公益性社团集中服务区等走访养老院的机构,以至于出现饱和现象,养老院需规定每日人数,以捐衣赠物来说,各公益组织都会组织该活动,导致每次活动参与人数较少,捐衣赠物运费较多,整体活动效果不强。
高校应充分意识到公益性社团发展在提高大学生素质、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在日常的学习教育中要加大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利用二课堂、实践学分等内容,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积极参与公益性社团。其次,在资金、政策上加强对公益性社团的倾斜,鼓励社团多组织公益性活动。结合实际情况,增加参与人数,提高活动影响力。完善制度管理,在坚持学校整体社团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各公益性社团要结合自身实际,完善本社团管理制度,尤其是在公益性社团管理、公益性社团注册、志愿服务时长、志愿者保障、志愿活动申请等方面的制度,切实做到在相关制度保障下开展志愿活动,激发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最后,要加大宣传力度,将宣传纳入志愿活动开展的全过程,尤其是要注重事后宣传,深化志愿活动意义。同时,学生要增强志愿服务意识,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宣传,自觉参加公益性社团,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承担一名高校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
高校公益性社团要加强管理,改善管理模式,配备专门教师负责社团的组织建设、活动管理、经费管理和工作保障等工作。高校要加强对公益性社团指导教师的管理,明确指导教师职责,强化指导教师志愿服务意识,提高指导教师在志愿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积极对指导教师进行业务能力上的培训,尤其是一些医学知识的专业培训以及志愿者管理方面的培训,增强指导教师开展志愿活动的能力[4]。同时也要对志愿者加强培训,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理解,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志愿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大学生的技能培训。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学生在开展志愿活动时,除本身要对志愿活动内容进行了解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宣传技巧,例如微信公众号运营、视频剪辑、海报制作等。在组织开展志愿活动时,也需要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使学生在进行志愿服务的同时自身能力得到增长。学生对志愿活动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将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避免之后活动中出现类似问题。
高校公益性社团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创新,一方面,社团志愿者要敢想敢干,在志愿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创新,社团机构设置也要结合实际需要,及时增减,使机构设置有助于公益性社团发展;另一方面,公益性社团要在做好传统志愿活动的前提下,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开展新型志愿活动。高校公益性社团的发展也要充分利用社会和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加强与其他高校、其他社团尤其是同类公益性社团的合作,学习先进经验,开展高质量的有特色的活动,各公益性社团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对于同质志愿活动要及时进行调整,避免出现资源浪费。公益性社团要找准社团定位,极力打造社团品牌项目,在扩大活动影响力与传播力的同时,将志愿服务理念传播给广大师生。
高校公益性社团的健康发展对于社会、高校以及志愿者来说都具有深远而重要的影响,是一个复杂又重要的过程,相信随着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重视,高校公益性社团也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